Exhibition 展訊

陳肇彤 2020 個展「銀幕上的遠方」 以創作尋求對抗「同一性」的解藥

福利社將於 8 月 1 日至 8 月 29 日展出陳肇彤個展《銀幕上的遠方》,陳肇彤在本次展覽中,藉由金屬材料作為媒介,以金屬的剛硬刻畫作品語境中的感性,藉此種對比呈現一種反差趣味,等待觀者的探尋及省思。

為了負荷每天數以百計的訊息傳送需求,在網路的世界中,訊息文字轉化為數據編碼,依循既定的規則傳遞。陳肇彤想像這一連串標準化的數字中出現了「不經意的誤差」時,會形成「間隙」,並「適當地」鬆動數據世界的常規,使緊湊的生活裡獲得喘息的空間。

金屬冷冽的銀灰階色調,使觀者更能注意到作品本身的樣態,「將個人的情感退居後位,讓我緩慢的信念堅定的傳達予觀者。」陳肇彤如此說明其選擇金屬媒材的原因之一。展名「銀幕上的遠方」即是強調金屬本身的「銀」色作為承載光線的載體,雖試圖將光停留在金屬表面上,實則看不出光線源頭的深淺及遠近,投射更多的是出於觀者自身的經驗與記憶,陳肇彤透過展名的荒謬語境,以及帶有文學性質的論述,皆柔軟及模糊了金屬媒材的剛硬質地,使作品與觀者間進行詩意的對話。

在此次展覽中,陳肇彤利用福利社的地下室空間,引領觀者進入如窺探般的半私密狀態,並試圖模擬日常生活光線形成的軌跡,再現日常中「誤差形成的空隙」。對於陳肇彤來說,資訊網路的世界裡「不斷跳動的數字,分毫不差的基準成了信念」,因此展覽中極欲打破此種同一性狀態,尋找與數據世界中對話的方式。

陳肇彤畢業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畢業美術系碩士班,近期創作藉物體擬仿日常中的自然狀態,呈現無法達到真實的荒謬感,試圖重塑自然與人為世界的平衡點。作品概念以個人情感與成長經驗出發,期望在每次的展出中加入他者的觀看經驗,作為創作中成長的養分。

備註:為力行防疫新生活運動,敬請各位觀眾配合量額溫、手部消毒及實名制入場等防疫措施,如人潮眾多,建議配戴口罩參觀,福利社與您一起維護台灣公眾的健康。

「銀幕上的遠方」陳肇彤個展
展期:2020 年 08 月 01 日 — 08 月 29 日
地點:福利社 FreeS Art Space
地址:台北市中山區新生北路三段 82 號 B1
開幕:2020 年 08 月 01 日 17:00
座談:2020 年 08 月 15 日 15:00-17:00
主題:非極限的極限
與談人:潘娉玉、沈伯丞

蕭其珩個展「保持上班」 不自由日常中迸發的創作能量

於今年年初,甫獲選「臺北美術獎」入圍獎項的藝術家蕭其珩,將於 6 月 20 日至 7 月 18 日於福利社 FreeS Art Space 舉行個展「保持上班」,除了展出2019年獲獎的〈五指山降臨〉系列作品外,也將發表後續的延伸創作-〈保持上班〉系列,以從學校畢業後到服役期間,再到退伍後的生活做為創作題材,涵蓋平面繪畫、立體雕塑與文件記錄等創作形式。

蕭其珩的創作經常源自日常生活觀察,描繪的可能是你我也經歷過的生命片段。〈五指山降臨〉以山做為象徵,表達畢業後回到老家的苦悶生活彷彿「走入深山」,沒料到入伍之後經歷的種種不自由,才像是被鎮壓在「如來佛的五指山」。蕭其珩將這些「不自由日常」轉化為一件件具有趣味性的作品,在描繪吃飯、搭車、睡覺等當兵日常的畫面中,藏著許多物件的變形型態,若體會過軍中生活,相信會頗有感觸,並可以看出藝術家細膩的觀察力及豐富的想像力,反映在他的創作上。

退伍後的一年,蕭其珩回憶起在警局任職替代役工作期間、回家路上與放假出遊的場景,創作出〈保持上班〉系列作品。不論是擔任交通指揮時,站崗的安全島旁像火焰燃燒的野花,或是假日借住學弟家蓋的溫暖棉被,在蕭其珩的眼中都成為渴望自由的象徵。同時,服役期間使他養成每日下班逃去工作室創作的習慣,這段既稀少又寶貴的創作時間也意外讓他凝聚了極大的創作能量。

「保持上班」做為本次展覽的命題也是蕭其珩給自己的期許,希望自己能持續維持對創作的熱忱。展覽開幕當天也將舉行展覽座談會,邀請國立清華大學藝術與設計學系助理教授張晴文參與對談,與蕭其珩暢聊藝術創作這條路的甘苦談,以及分享藝術家如何以繪畫紀錄及詮釋自我生活,對於藝術創作有興趣的朋友千萬不要錯過。

備註:為力行防疫新生活運動,敬請各位觀眾配合量額溫、手部消毒及實名制入場等防疫措施,如人潮眾多,建議配戴口罩參觀,與福利社一起維護台灣公眾的健康。

「保持上班」蕭其珩個展
展期|2020.06.20 — 07.18
地點|福利社 FreeS Art Space
地址|台北市中山區新生北路三段 82 號 B1
開幕|06.20 (六) 15:00
座談|06.20 (六) 15:00-17:00
與談人|張晴文
活動專頁 

黃志偉 2020 個展「贊境 X 台北」 探索當代繪畫與傳統文化的交會點

「贊境 X 台北 – 黃志偉個展」將於 5 月 9 日在 福利社 FreeS Art Space 正式開幕。黃志偉延續 2018 年以來的展覽命題「贊境」,接連於高雄新浜碼頭藝術空間與台東都蘭月光小棧 – 女妖在畫藝廊展出,2020 年,「贊境」將移至福利社的地下展場,同時也是藝術家生涯首度在台北舉行個展,本次展覽預計展出「贊境」系列相關作品,涵蓋藝術家一年多來累積之新作。黃志偉持續以當代繪畫形式,探索及重現他對於民間信仰與傳統文化的常民美學。

「贊境」來自民間信仰中的傳統儀式及遶境活動,即是交陪、共襄盛舉之意。對出身於屏東縣東港鄉的黃志偉來說,除了身為大學教授、藝術家等身分外,也同時是「東港七角頭轎班」的成員之一,迎王、抬轎、繞境等宗教活動,是從年少時便每年都會參與的盛會。黃志偉自述其繪畫創作「皆來自兒時記憶裡的味道,那是魚腥味與爆竹煙硝焚香味。」從比利時求學歸國後,黃志偉開始思索如何以當代繪畫美學形式呈現家鄉在地文化。因此他選擇的創作題材,從屏東東港盛產的黑鮪魚之「肉花花」系列,到台灣民間信仰中的王爺崇拜之「贊境」系列,這些對家鄉土地的記憶皆轉化成黃志偉巨大的創作能量來源。

這其中參雜著對在地情感的迴返,是源自於黃志偉家鄉每三年才舉行一次的東港王爺祭典。藝術家認為「祭典儀式的氛圍,是由各式各樣的祭儀器物、祭典流程和人所形塑出的現象與身體感。」在祭典中觸發的多重身體感知,彷彿穿越般,經常使他陷入一種「奇特刺激」的超現實情境中,透過解構記憶裡大量且豐富的歷史傳統圖像、色彩及符號,穿梭過去與當下。如「吉祥圖」系列作品中波瀾起伏、流動自如的色彩便是萃取東港迎王中玉帝派遣的五位「王爺」及其護衛隊的金箔令箭之底色,一共七色,是為「七神光」。黃志偉將置身其中的肉體實踐經驗、觀看模式及思想精神,重組至他的平面繪畫創作中,試圖探索當代繪畫與傳統文化的交會點,透過繪畫的力量改變一般民眾不曾注意的常民美學。

備註:基於防疫需求,本檔展覽將不舉辦開幕茶會,改以開放觀眾指定時段與藝術家交流,歡迎大家於 5 月 9 日 15:00 至 19:00 前來展場參與。交流時段及展覽期間將全程進行人流控管,並有相關防疫措施,為維護公眾健康,請各位多加配合。

「贊境 台北」黃志偉個展

展期:2020 年 05 月 09 日 —  06 月 06 日
地點:福利社 FreeS Art Space
地址:台北市中山區新生北路三段 82 號 B1
開幕:2020 年 05 月 09 日 15:00-19:00
座談:2020 年 06 月 06 日 14:00-16:00
與談人:王焜生、許遠達

游孟書 2020 個展「悲滅說」 以創作面對人們無法解決的負面情緒

2020 年「福利社 FreeS Art Space」首檔展覽將推出藝術家游孟書個展—「悲滅說」,將於 2020 年 2 月 15 日至 3 月 14 日展出。本次展覽將呈現游孟書全新創作,作品包含陶瓷、雕塑模製及現成物等,利用材質操作及雕塑手法,透過轉譯玩具探索自身內在、面對權力與毀滅等精神面向。展期間將於 3 月 7 日下午 2 點舉辦展覽座談,邀請藝術家李明學及王德瑜擔任與談人,與藝術家進行本次展覽的主題座談。

因多年旅美求學經驗,開啟了藝術家游孟書對文化霸權、文化滲透議題的關注及反思,並曾於 2015 年發表「美力拜拜」個展,以台灣藝術家的角度,透過挪用宗教性的視覺語彙,玩轉美國流行文化符碼,巧妙呈現文化霸權的影響。除了美國,游孟書後來也旅居澳洲及中國,多年在異地求學、工作與生活的經驗與過往創作的積累,都成為每一刻創作靈感的養分與源頭。

本次「悲滅說」的展出,游孟書從全球性的文化議題轉而著眼於人們自身難以解決的負面情緒,結合過往創作的積累,嘗試利用「樂高積木」的普世觀點及價值,透過去色、去形、再製等當代視覺語言,「挖出負面情緒,透過玩具進行投射」,徹底解構「玩具」的面向,掀開身而為人所面對的悲劇課題。

「悲滅說」游孟書個展
展期:2020 年 02 月 15 日—  03 月 14 日
地點:福利社 FreeS Art Space
地址:台北市中山區新生北路三段 82 號 B1
開幕:2020 年 02 月 15 日 15:00
座談:2020 年 03 月 07 日 14:00-16:00
與談人:李明學、王德瑜

【FreeS Art Space 福利社 x 2020 ART FUTURE 藝術未來 】富邦國際會議中心 F-07

視盟獲邀參加 2020「ART FUTURE 藝術未來」,將呈現盧冠宏、黃立穎、蕭其珩三位新銳藝術家的精選作品。

盧冠宏的繪畫創作,試圖鬆動原本的觀看機制,圖像的指向功能變得模糊不清,進而提出對於你我所存在的現實社會中另一種觀看方式的可能。圖像在不同的觀看經驗下產生的意義,以及作品名稱中,文字與諧音造成的意涵抽換,這些多重的「誤讀」(misreading)交疊下,使得盧冠宏的創作有別於傳統繪畫而產生多元豐富的開放性。 黃立穎此次展出的作品是以感實性(truthiness)的概念為主,相對於真實性來說,感實性是透過直覺對於事物的感受,而有一種遊走於虛實之間的狀態。運用奇石本身的造型特殊性,描繪虛構的自然景觀,從畫面圖像中,藉由文化脈絡下的觀看經驗而進一步聯想到一段文明、歷史場景或是遙不可及的外星世界。

蕭其珩的創作多從個人生活經驗出發,以觀賞者的角度來描繪記憶中的重要場景。如此次展出的〈奔馳在名為生活之路〉系列便是紀錄與朋友一起在市區騎U bike的經驗。每件作品畫面就如同電影的分鏡場景,各自獨立,卻又可看出彼此之間的連結,而騎士的單獨畫面就如同戲畢後出現的演員介紹般。蕭其珩運用強烈的筆觸及濃厚的色彩,使場景呈現一種超現實的畫面狀態。

FreeS Art Space 福利社 X 2020 ART FUTURE 藝術未來將自 1 月 17 日至 19 日於富邦國際會議中心 F-07 展出,在此誠摯邀請各位的蒞臨!

2020 ART FUTURE 藝術未來 F-07
貴賓預展  ▎2020.1.17 (五) 14:00 – 22:00
公眾開放  ▎2020.1.18 (六) – 19 (日) 11:00-19:00
展出地點  ▎富邦國際會議中心 Fubo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Center
展出地址  ▎台北市松山區敦化南路一段108號B2 F-07展位

關於 ART FUTURE 藝術未來  ▎「ART FUTURE 藝術未來博覽會」,以當代新銳藝術為品牌特色,搭配充滿實驗性的亞洲新星獎獎項,力圖成為串聯年輕藝術家與藝術市場的平台,展會同時也與台灣當代藝術空間連結,擴大藝術與文化發展,並賦予藝術創作,更加自由的可能性。​

視盟獲邀參加 2020「WHAAAAAT’S STUDIO OPENING 台灣當代島嶼連線藝術博覽會」,將展出四位年輕藝術家張伯豪、徐夢涵、洪誼庭、江宜瑾的精選作品。

肉身的失形及其越渡

以金屬為主要創作媒材的張伯豪,作品中「去頭」形象的人物為藝術家一直以來嘗試發展的創作語彙。藉由顛覆第一人稱視角,將我們看不見自己頭部的狀況,轉化為第三視角的觀看——一個失去頭部卻仍站著的人,兩者間的轉換意味著不斷重疊審視著自己,藉此來回辯證「我」與存在的關係,試圖在自我認同間尋覓框架外的可能。

徐夢涵此次展出多件平面繪畫作品,藝術家將個人因身體疼痛而產生的細微情感變化,轉為書寫紀錄般的繪畫形式。畫面中的肉身與物件,隱喻著生命歷程的遞嬗,並細細體會其中的孤寂與憂傷,展現私密的身體與存在特質。整體富有詩意的創作,寓意著人們衝撞生命的同時,也要接納其中的完美與不完美。

洪誼庭的作品除以絹印版畫製作外,經常有意的挪用生活中常見的印刷形式,諸如月曆、金紙等,呈現藝術家對於世代文化的個人觀察,並引用其中的符號與象徵。而作品畫面中的人物似是在演譯特定所指,以詼諧的手法解構日常約定成俗的事物,卻又同時詮釋著某種秩序的建立,對著體制拋出一道道的提問。

經常以複合媒材表現生活周遭事物的江宜瑾,截取對人事物的個人體悟,使用現成物或以翻製、手捏的陶塊與結構組合作品,藉由不穩定的支撐與危險的狀態,突顯物體本身的存在與視覺上的張力。其作品反映了藝術家對生命經驗的連結與轉譯,重新建構「感受」的存在並延伸、展現其形貌。

四位藝術家此次展出之作品,除了展現各自對日常的細膩觀察外,亦隱約流露著個人生命經驗與情感交織的綿密。透過對「身體」的換形與變異,表現了因自我認同、創傷或是循規而產生來自外部對肉身的設限,均在藝術創作與展示的過程中,獲得了越渡固有機制的可能。視盟 x 2020 WHAAAAAT’S STUDIO OPENING 將於 1 月 17 日至 19 日於南港老爺行旅1816室展出,誠摯邀請各位的蒞臨!

WHAAAAAT’S STUDIO OPENING
台灣當代島嶼連線藝術博覽會

展間 ▎1816 室

媒體預展 ▎
2020.1.17 (五) 11:00 – 13:00

公眾開放 ▎
2020.1.17(五) 13:00-21:00
2020.1.18(六) 12:00-21:00
2020.1.19(日) 12:00-19:00

展會地點 ▎
南港老爺行旅 The Place Taipei 18-20F(115台北市南港區經貿二路196號)

關於 WHAAAAAT’S STUDIO OPENING ▎
「WHAAAAAT’S STUDIO OPENING」有別於一般制式化的藝術博覽會,突破傳統,跳脫框架,邀請全世界的藝術家來台展出,打造一個讓大家可以自然交流,藝術更貼近生活,邀請您一同參與這場創新充滿活力的嘉年華會。

藝術空間「福利社 FreeS Art Space」將於 2019 年 12 月 14 日至 2020 年 1 月 18 日推出「卡通頻道/在模糊的地方打光」孫知行、盧冠宏雙個展。本次展出為台灣視覺藝術協會(以下簡稱「視盟」)2018 年「藝術全青年學校」之青年藝術家媒合計劃成果之一,也是兩位藝術家的首次個展。開幕當天將舉辦開幕茶會,展期間 12 月 28 日下午 2 點邀請到藝評人簡子傑及藝術家蘇匯宇擔任講座與談人,與兩位藝術家展開藝術對話。

「視盟」秉持藝術平權前提,於 2018 年首度辦理青年藝術家媒合計畫——「藝術全青年學校」,邀請「竹圍工作室 Bamboo Curtain Studio」、「非常廟藝文空間 VT ARTSALON」、「眾藝術 Zone Art」、「絕對空間 Absolute Space for the Arts」以及「福利社 FreeS Art Space」共五個台灣藝術空間共同合作,公開徵選青年藝術家創作提案,經由初審及複審兩階段於 33 位提案者中選出 6 位藝術家:鄧安庭、盧均展、黃千倫、林恩崙、孫知行與盧冠宏,提供藝術空間的展出機會,藉此計劃推薦傑出年經創作者進入藝壇,媒合展出空間,協助開展其未來發展的多元可能性。

與「福利社 FreeS Art Space」藝術空間媒合的兩位藝術家孫知行與盧冠宏,將於本月 14 日以雙個展形式同時登場。在「卡通頻道」一展,藝術家孫知行沒有創作卡通,也沒有建立頻道,而是特意編篡了一部趨近於卡通的影像註解自己生活的時空,「讓投影機播放一部以它量身打造的影片,並從投影機的產品循環中透析出人們投射在產品的想像。」此展將展出孫知行的七件作品,包含影像、裝置與文件,藝術家將日常生活中常用以投射人們對生活想像和慾望的媒介工具——「投影機」翻轉為主角,編織「投影機及其未來」,探討人們對生活、對未來、對萬物僵化的想像,進行對生活的再思考。

藝術家盧冠宏試著在個展「在模糊的地方打光」中,以繪畫和裝置,呈現一種已然遠去的、非理性的時間感,同時也作為對於「繪畫本身即是一種經驗」的思考。現年 25 歲,目前就讀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創作組的盧冠宏,創作內容偏愛「那些意義不明的照片、不小心拍爛的攝影或社會新聞上莫名其妙的記者抓拍」,認為那些影像提醒了圖像與敘事之間,不那麼單向的模糊地帶,「好像突然讓一種觀看的機制失靈,變成一個允許觀眾高度參與的填空題。」盧冠宏透過創作重新演繹這些鏡頭外的事件,試圖鬆動約定俗成的觀看方式。

「卡通頻道/在模糊的地方打光」孫知行、盧冠宏雙個展
展期:2019 年 12 月 14 日— 2020 年 1 月 28 日
地點:福利社 FreeS Art Space
地址:台北市中山區新生北路三段 82 號 B1
開幕:2019 年 12 月 14 日 17:00
講座:2019 年 12 月 28 日 14:00 – 16:00
與談人:簡子傑、蘇匯宇

「墳.屍骨.紅壤層」梁廷毓個展

關於展覽|

今日位於桃園大溪、龍潭、復興與新竹關西的四方交界之處,同時也是地質學上的河川襲奪作用與斷頭河地形的分岔點。藝術家以一個曾經形成多族群交遇的複雜地理為核心,指出今日在面對移入的「定居者」,類似於定居型殖民狀態所鍛造出的敘事結構與記憶形式,有必要回溯至這個區域五個族群的關係(客家人、泰雅人、凱達格蘭人、道卡斯人、閩南人),以及人們認知土地、山脊、谷口、岩石等自然物之間的關係最為複雜的時期,並以「死亡」輻輳而出的「墳」、「屍骨」、「紅壤層」作為敘事的推動力,重新校準敘事者的位置,相互調整說法與視角、呈現多族群、物群的地理與動態的敘事關係。

一方面,作為《斷頭河計畫》的一部分,本次的展出延續藝術家關注的主題,在與五個不同群體的接觸過程中製作的影像地誌,進行歷史的校準與協商。包含「原、原衝突」與「原、漢衝突」、地形與族群交界的關係,以及在多重的衝突、地界轉變、死亡位址產生的過程中,所形成無法分開表述的多元視角。另一方面,這次計畫的發表,以展覽、靈異聊談會、工作坊、論述報告、地方放映會等複合方式進行。透過不同的說話者,展出七件ㄧ組的影像集,並繪製出彼此差異卻相互重疊的記憶地景、宇宙觀與接觸地帶,以問靈、自然物溝通而出的地理關係與界域,也保留更多參與者得以持續加入的協商空間,持續計畫的實踐。

展區一
展覽地點|福利社(台北市中山區新生北路三段82號B1)
展覽日期|2019.11.02​ (六) – 2019.12.07 (六)
參觀時間|週二-週六 11:00 – 19:00

​展區二:菱潭現地行動展
展覽地點|菱潭街興創基地(桃園市龍潭區南龍路44號)
展覽日期|2019.11.09 (六) – 2019.12.22 (日)
參觀時間|週六、週日 12:00 – 18:00

計畫簡介|

《斷頭河計畫》藉由行動研究、展演實踐,與文化研究、歷史學、人類學、地理學的書寫、研討,試圖從鬼魂、歹物、屍骨的思辨,連結原客衝突、食番肉、原原衝突、部落地界、定居者的問題,持續以創作/研究論述、影像集、另類檔案、地誌書寫的方式,展開對話與爭議,試圖打開一個跨領域的問題場域,以及具有實質跨學科潛質的工事,從而導向具批判性的行動。目前正在進行的項目包括:「遺落之地」、「食人的地理」、「閻王崎」等複合性行動創作計畫。而在2019年開始的「浪漫斷頭河」台三線巡迴計畫,強調回返至地理的場址、村落、常民空間進行系列的計畫性生產、工作坊與非正式展演。

關於藝術家|

梁廷毓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碩士,目前主要結合地方調查、研究,以計畫性的藝術行動、文化干擾、複合媒體實踐,關注鬼魂的概念,如何涉及地理、歷史、記憶與族群關係等議題,並以動態影像集、死亡考察、鬼魂接觸、製圖、書寫的方式,進行現階段的藝術計畫。

活動資訊|

展覽對談會

■ 墳.屍骨.紅壤層(一)
時間|11.02 (六) 15:30-17:30
地點|福利社(台北市中山區新生北路三段82號B1)
與談人|王聖閎(藝評人)、梁廷毓(藝術家)

■ 墳.屍骨.紅壤層(二)
時間|12.07 (六) 14:00-16:00
地點|福利社(台北市中山區新生北路三段82號B1)
與談人|龔卓軍(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 副教授)、梁廷毓(藝術家)

計畫講座

■ 讓屍骨說話?
時間|11.09 (六) 14:00-16:00
地點|福利社(台北市中山區新生北路三段82號B1)
講者|梁廷毓(藝術家)

■ 浪漫台三線的想像與反思(一)
時間|11.17 (日) 14:00-16:00
地點|龍潭里活動中心 (桃園市龍潭區南龍路21號)
與談人|劉慧真(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 博士)、梁廷毓(藝術家)

■ 浪漫台三線的想像與反思(二)
時間|12.21 (六) 14:00-16:00
地點|龍潭里活動中心 (桃園市龍潭區南龍路21號)
與談人|劉瑞超(國立交通大學國際客家研究中心 研究員)、梁廷毓(藝術家)

講演暨放映工作坊

■ 斷頭河地誌
時間|11.17 (日) 10:30-12:00
地點|龍潭里活動中心 (桃園市龍潭區南龍路21號)

■ 番肉考
時間|12.21 (日) 10:30-12:00
地點|龍潭里活動中心 (桃園市龍潭區南龍路21號)

研究發表

■ 研討會議
參與會議名稱|2019年 台灣人文學社年會:人文之「後」
參與會議日期|11.23-11.24(本文將於其中一天的議程及時段進行發表)
參與會議地點|國立中興大學(台中市南區興大路145號)
發表題目|〈墳、屍骨、岩壤層:朝向一種島嶼之靈與地鬼合一的地理歷史觀〉

影展放映場

■ 影片放映
​參與影展名稱|第23屆 烏山頭影展
參與影展時間|11.25-11.29(影片將於其中一天的放映單元及時段放映)
放映影片|〈番顱考〉(26min,單頻道影像,2018)

計畫聊談會

■ 自然溝通與通靈技術
時間|11.30 (六) 14:00-16:00
地點|福利社(台北市中山區新生北路三段82號B1)
講者|往櫺(台灣靈異研究學會會長、靈體溝通的實踐者)
與談人|梁廷毓(藝術家)

各活動的詳細時間、地點若有變更時,請密切注意活動專頁

Necropolis ‧ Necro ‧ The Red Soil
LIANG Ting-Yu Solo Exhibition

About Exhibition|

Serving as the mark of the geomorphological phenomenon of river capture, the artist sees this juncture of Taoyuan Daxi, Longtan, Fuxing and Hsinchu Guanxi as the core of the past intermingling multi-ethnic society, pointing out today’s incoming settlers in a way corresponding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memory as well as the narrative structure of settler colonialism. It is thus necessary to trace back to the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ive ethnic groups in this area, the Hakka, the Atayal, the Ketagalan, the Taukat, and the Hoklo, along with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al ties among the land, ridge, valley, and rocks, which would present themselves in their most complicated state in history. The narrative push of ‘necropolis/grave’, ‘necro/corpse’, and the ‘red soil’ derived from the idea of ‘death’ refocuses on the position of the narrators, modifying and reshaping the content and perspective to reveal a multi-ethnic, multi-species geography as well as a dynamically flowing narrative.

As a part of the research and art project, this exhibition continues to explore the artist’s consistent focus, dealing with the investigation as well as negotiation of history, based on the topology created through interaction of the five groups. Such interactions include that of the indigenous themselves, the indigenous and the Han, the geographical and ethnic convergence, the unique collective perspective formed through endless conflicts, the shifting borders and death sites. In addition, this exhibition includes a series of events such as the psychic discussion group, workshop, statement presentation, local screening and more. The exhibiting video collection, through different speakers, illustrates their overlapping and distinctive memory of landscape, cosmology and contact field, and by practicing spiritual inquiries, the geographical interrelationship as well as the borders of natural elements have opened up a space for negotiation, which enables the continuance of the realisation of the plan.

Exhibition Zone 1
Place|FreeS Art Space
Dates|11.02 (Sat) – 12.07 (Sat)
Opening Hours|11:00 – 19:00

Exhibition Zone 2
Place|Ling-Tang Street Creative Hub
Dates|11.09 (Sat) – 12.22 (Sun)
Opening Hours|Saturdays and Sundays, 12:00 – 18:00

Introduction of the project|

​Through action research and exhibition practice, overlapped with the field of cultural studies, historical science, anthropology, and geography, the art project intends to connect the multiple issues including conflicts among the indigenous as well as conflicts between the indigenous and the Hakka, the settlers, the indegenous-meat-eating, and tribal boundaries. Adopting the methodology of creative/research discourse, film collection, and topological writing, it aims to open doors to a probelmetic interdisciplinery zone in order to further a dialogue, a debate, a solid cross-field work that directs towards critical artistic approaches.

About Artist|

LIANG Ting-Yu

​Liang Ting Yu (b. 1994, Taiwan) is currently enrolled in the Graduate Institute of Trans-disciplinary Arts at the Taipei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he Arts. Liang’s practice focuses on integrating regional investigations and studies with project-based art actions and mixed media art. He examines issues related to historical archives and ethnic relations, and has recently expanded into exploring archives and local myths and legends. Using motion images, local ghost stories, image production, and writing, he creates art that looks into relationships between ghosts and topography.

「林北山-五橘宮」黃舜廷個展

關於展覽|

本次個展接續上個系列作《有錢圖–當代招財逸品》透過將「藝術品」與「招財商品」的概念相互交疊,探討二者相似的使用功能及價值建構方式,而五橘宮的誕生則是從對「物」的生產拓展至以「空間」為對象的信仰場域建構;在此,《林北山–五橘宮》遂成為「有錢圖」這個概念的進一步延伸,同時也持續圍繞在藝術本質的問題上來回探究。

「五橘」在台語中的諧音即「有錢」,因此「五橘宮」顧名思義便是一座象徵金錢、財富,以資本邏輯為基礎所打造的慾望聚集地。此次展覽命題的概念來自於我所生活、移動的地區及展場所在地的彼此串連,以此建構出一間結合林口區的「林」、北投區的「北」及中山區的「山」所命名的「林北山–五橘宮」,將展場的空間性質轉化成為圍繞於這三地的信仰中心。整體的規劃上刻意地提取、挪用台灣民間信仰中廟宇–特別是財神廟–之建構特色並重新詮釋,然而卻也透過各種引出意義的方式,保留了藝術展覽所具備的展呈形式;在此,試圖藉由五橘宮的建構,創造出一條雜揉藝術及民間信仰的路徑軌跡,並提供更易於駛入其中的觀看途徑,使觀者能夠更進一步地去思考與重新檢視二者間那條既相似又模糊不清的界線。

過往的創作表現形式多以現實場景為基礎並加以重組、拼裝,營造出看似熟悉卻又不尋常的荒謬場景,再藉由刻意安排的線索與提示,揭發作品背後所隱含的生產意圖。然而經過一再地反覆習作、思考與行動過後,究竟我們所要試圖引出或嘗試理解的意義為何?《林北山–五橘宮》在這裡或許可以看作是一種文化景觀的視覺轉譯,同時也可能是一間建構於彼此心中那心誠則靈、有求必應的解惑之所。

開幕茶會|2019.09.21 15:00
座談會|2019.10.19 16:00
與談人|姚瑞中、陳伯義

關於藝術家|

黃舜廷

​1990 年出生於台灣台北。2015 年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創作研究所繪畫組,現就讀於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班。創作形式主要為繪畫及複合媒材,作品多採用幽默、戲謔的表現手法,時常運用諧音/雙關語的命題重新編碼、創造視覺圖像,並嘗試透過不同的生產過程與介入方式,探討藝術家的身份轉換以及藝術本質問題的各個面向。2016 年榮獲文化部遴選為 Art Taipei「2016 Made In Taiwan 新人推薦特區」藝術家,同年入選「關渡美術館國際對等交換駐村計畫」進駐於馬來西亞吉隆坡。作品也曾獲得藝術銀行、澳洲白兔美術館典藏。

Lin Bei Shan – The Temple of Five Oranges
HUANG Shun-Ting Solo Exhibitio
2019.09.21​– 2019.10.26

About Exhibition|

This solo exhibition follows on from the previous show “The Way to Wealth – The Contemporary Money-Bringing Art”, which explores the shared functions and value construction mechanisms of artworks and fortune-inviting products through the intertwined concepts of the two. Extending beyond the production of objects, “The Temple of Five Oranges” or “Wu Ju Gong”, goes on to construct a religious field of space. “Lin Bei Shan – The Temple of Five Oranges” serves as a further extension of the concept of Money-Bringing Art while continuing to explore the essence of art.

As the pronunciation of “Five Oranges” – “Wu Ju” sounds like wealthy in Taiwanese, “Wu Ju Gong” as the name suggests, signifies money and wealth, a shrine of desire built on the basis of the logic of capital. Inspired by the interconnection among the place I live in, the place I go about, and the place where the exhibition venue is located, the theme of this exhibition combines “Lin” as in “LinKou District”, “Bei” as in “Beitou District” and “Shan” as in “Zhongshan District”, turning the exhibition space into a religious center that covers the three regions. The overall design borrows and reinterprets the architectural features of temples in Taiwanese folk beliefs, particularly Cai Shen Temple, or the Temple for God of Wealth, while retaining the features of art exhibits through various forms. The purpose of the show is to create a path that combines art and folk beliefs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emple of Five Oranges” and provides an easier access that leads inside for viewers to further reflect on and reexamine the subtle, blurry boundary between the two.

Prior creations of the artist were mostly seemingly familiar yet unusual, absurd scenes restructured and assembled on the basis of real-life scenes, and the purpose in creating the works was disclosed with deliberately arranged clues and hints. However, through repeated practice, contemplation, and action, the artist challenge the meaning of art creations and exhibition forms. “Lin Bei Shan -The Temple of Five Oranges” is not only a visual interpretation on cultural images but also the enlightening shrine within everyone’s heart that grants the wishes for whoever believes.

Lin Bei Shan – The Temple of Five Oranges
HUANG Shun-Ting Solo Exhibition
Dates|2019.09.21 – 2019.10.26
Opening|2019.09.21 15:00

Discussion|2019.10.19 16:00
Guests|YAO Jui-Chung, CHEN Po-I

About Artist|

Huang Shun-Ting

​was born in Taipei, Taiwan in 1990. He received his MFA degree in Fine Arts from the Taipei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he Arts with a specialization in painting in 2015 and is currently studying at the Doctoral Program in Art Creation and Theory, Tainan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he Arts. Huang mainly creates paintings and mixed media works. His works often embody humor and playfulness. He uses homophones and puns to reinterpret symbols of in his paintings. He explores the various aspects of the artist’s identity and the essence of art through productions and interventions. Huang was selected by the “Made in Taiwan” program at the Art Taipei 2016 and the International Residency Exchange Program of Kuandu Museum of Fine Arts in the same year. His paintings have been collected by Art Bank and White Rabbit Gallery in Sydney, Australia.

「台灣當代一年展 Taiwan Annual」(以下簡稱一年展)多年來聚焦於藝術平權、多元開放及國際交流,有別於一般以畫廊為單位的藝術博覽會機制之外,致力於提供另一種開放的當代藝術展覽平台,展現台灣當代藝術界的多元可能性。邁入第四屆的一年展共有19場藝術活動,18組亞洲藝術空間、機構與團體,匯集超過300位國內外創作者,於今年8月31日至9月8日在台北花博爭艷館隆重開展。

一年展重點徵件區秉持著「藝術平權」之初衷,匯集了逾150位不同背景和職業的藝術家投件參與;在「主題策展區」特別邀請到兩位台灣策展人張君懿與陳念庭策劃《這很簡單誰不會》及《「褲褲騷」怎麼辦?》兩檔主題展,集結了多位國內外傑出藝術家,以及極具實驗性質的新銳創作者、導演與表演者。

此外,本次更結合了視盟的國際交流計畫,邀請來自喬治亞、烏克蘭、俄羅斯、印度及土耳其共6個藝術空間和組織,與11組「台灣藝術機構/團體」包含「众藝術」、「非常廟藝文空間」、「海桐藝術中心」、「社團法人新北市愛鄉協會」、「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新浜碼頭藝術空間」、「新樂園藝術空間」、「台北數位藝術節」、「Instant 42」、「森嵐工作方圖」和「魚刺客」一同參展,帶來多個國家和不同城市的藝術能量,提供一個多元、跨國際的藝術交流空間。

在上述展區規劃以外,還有一群追求民主自由的香港人的首次參展,展覽收集了過去這七十多天反送中運動的一些文宣設計,藉此思考視覺文化如何締造集體身分,把短暫、偶發的創意轉化爲具延續性的抗爭動能;並有「創藝文化基金會」的加入,匯集6組台灣知名藝術家姚瑞中、蘇孟鴻、許維穎、王亮尹、黃椿元與席時斌多件原創版畫,於展期間進行「原創版畫義賣展」展示及公益義賣,義賣所得將全數捐給「台灣破冰專業服務協會」,邀請大眾在收藏名家作品時也幫助身障者。

展覽亦延續視盟一直以來對藝術教育推廣的熱忱,於展期間安排多樣的教育推廣活動,包含「專家導覽」、「展覽座談」、「藝術資料庫講座」、「藝術勞動及法律講座」,還有多場藝術活動及工作坊:張藝《藝術相談室》透過一對一私密對談進行探索、林慧姮《交換信仰》轉化你的信念成為作品;蔡宛潔《夢中帶回一個故事》藉由探索內在意識釋放你的身心靈、趙克涵《自然乾燥花圈工作坊》啟發平易近人的美感體驗、黃千倫《寶島幸運符 絹印撞色手提袋》以絹印與車縫技巧並進,邀請大家一起動手做。一次集結眾多形形色色的內容,希望呈現藝術的多元與不規則,並加碼規劃以藝術閱讀為主題的空間,與「亞典藝術書店」、「典藏藝術家庭」、「Yogibo Taiwan 懶骨頭」、「Turbo Tent」及「boven 雜誌圖書館」共同合作,打造一個藝術融於生活的靈感場所,體現「Art is life, Life is art.」的精神,帶來期間限定的藝術體驗。

國際交流活動則安排了3場在帳篷內進行的全英文「藝術沙龍」交流活動,邀請觀眾近距離聆聽藝術工作者的甘苦談,此外,「國際藝術論壇」更特別邀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型設計學系兼任教授黃海鳴及海馬迴光畫館負責人李旭彬,與土耳其、喬治亞、烏克蘭、俄羅斯、印度等6個不同文化背景的藝術空間及組織,以探討西亞南亞地區之藝文環境的現況與發展為核心,深掘文化政策、教育、藝術推廣、社區實踐等不同面向之議題,期盼以一年展為契機為彼此搭建橋樑,積極探索台灣在國際上相對不熟悉的文化疆域。

展名:2019台灣當代一年展
開幕:8月31日 15:00
展期:8月31日–9月8日 11:00-19:30(9/8開放至16:00)
地點:台北花博爭艷館(台北市中山區玉門街1號)
粉專:www.facebook.com/tw.annual

相關資訊及周邊活動訊息請上台灣當代一年展粉絲專頁查詢。

指導單位:文化部
主辦單位:社團法人台灣視覺藝術協會、財團法人臺北市會展產業發展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