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ction Strategies for Visual Arts
The Four-Year Co-creation Project

I. Proclaim the year of 2024 to be the first year of Art Impact.
Suggestions for public policies:
1. Organizing international forums and exchange events to bring in the latest thoughts and approaches from around the globe.
2. Establishing an office dedicated to various promotive tasks, including consultation, outreach, and education.

II. Concrete policies and actions for instituting investments for generating impact
1. Establishing a four-year, 10 billion “Impact Investment Fund.”
2. Encouraging artists to invest their creativity in four major fields associated with impact-generating enterprises, namely, mental health/well-being, senior care, eco-sustainability, and cultural accessibility.

III. Publishing an Annual Art Impact Report
1. The Annual Art Impact Report should be published in the December of the year to inform the external world of the impact generated by Taiwanese artists throughout the year.
2. Organizing forums and exhibitions to proactively facilitate dialogues with the external world and engage the public and the private sector in investing and getting involved in developing the impact of art.
 

Four-year Key Projects
Five main projects are listed below:
I. Art Eco-chain Restoration Project
II. Talent and Team Development Project
III. Space Vitality Project
IV. International Art Seeds Project
V. Creative Project of Social Collaboration—Public Art Reform Movement

Published by AVAT.
Published in December 2023.

|Read Now:
〈記憶地景〉臺烏國際交流計畫

〈記憶地景〉是延續 2022 年,由烏克蘭籍策展人 Marta Trotsiuk 與三位藝術家共同合作的藝術計畫〈記憶邊境〉,在本次計畫中,策展人延續「記憶」的概念集結四位參展藝術家的作品,包含兩位烏克蘭藝術家 Maria Proshkowska 和 Olha Kuzyura ,與兩位台灣藝術家林安琪和陳飛豪,展現他們對於藝術研究交織的成果。

本計畫深入探討了「記憶」的複雜性,從表層開始,層層剖析,直到得以洞察深處。在這裡,我們透過童年經歷、公民身份、社區、家庭,以及神經系統特性的影響來探索「記憶」。

凝望著我們的記憶,有時就像凝望著廣闊的地平線。有些遠處的片段朦朧迷離,但當我們將視線拉近時,它變得清晰而明亮。然而,所有的記憶都僅只是從我們當下的腦中畫面所構成,它從許多區塊組成,甚至其中一些是來自於我們的想像。

隨著歲月流逝,記憶凝聚成某種歸屬感,超越了個體界限,逐漸帶有集體性。我們透過反思,深刻思考與戰爭、移民、殖民文化遺產等創傷經歷相關之集體記憶,將會如何影響我們自身與下一代。

本計畫最終成果以展覽形式在臺北數位藝術中心展出,四位藝術家共同探索「記憶」與自我人生重大轉折之間的複雜互動,尋求「記憶」如何形塑人們的世界觀,又如何影響人們對於重大事件的判斷和反應等各方面的解答。除展覽外,藝術家 Maria Proshkowska 也在計畫期間進行了兩場行為表演-「(不曾)消逝的線」,她以粉筆為媒介,在台北寶藏巖國際藝術村和臺北數位藝術中心周圍繪製了一條幾近虛構、極其脆弱且即將消失的線,做為一種政治性的表達,這一方土地,屬於藝術、屬於自由。以這種詩意的方式,保護這個所在,免於任何企圖佔領和奴役的行為,以這種文化性的表現,試圖引出「自我認同」和「內在自由」面對專制威脅時,其相關反思的重要性。

展覽日期:2024.01.13 – 01.21
展覽地點:臺北數位藝術中心
策展人:Marta Trotsiuk
參展藝術家:
Maria Proshkowska、Olha Kuzyura、林安琪、陳飛豪
Organizer: Association of the Visual Arts
指導單位:文化部
場地協力:臺北數位藝術中心

參展藝術家作品介紹

單頻道高畫質錄像、彩色、有聲。
陶瓷陶笛:南投/苗栗地區手工製作,黃土(12 件之一),尺寸和重量依場地而定,台灣土壤,2022

Pswagi Temahahoi》 是《找尋 Temahahoi 的路徑》藝術創作計劃的一部份,透過將紀錄片與視覺和聲音表演結合,編織出混合錄像裝置之作品,探索 Temahahoi 空間的進一步可能性。

Temahahoi 講述了一個只有女性和性別少數族群居住的地方,它們可以與蜜蜂溝通並且用風受孕,此作品描繪藝術家 Ciwas 進入 Temahahoi 的旅程,試圖在山影間的光隙中追蹤和記錄蜜蜂的路徑,並自製他們的陶笛,以尋找被遺忘的 Temahahoi 記憶。

該樂器使酷兒族群能夠透過共享聲音創作的親密時刻和共享氣體來聯結彼此,並發現 Temahahoi 的酷兒景觀。

單頻道錄像,10分12秒,2017
歷史檔案,尺寸隨場地而定

台北的十四、十五號公園為台灣戰後第一起民間反抗公辦都更的「康樂里」事件現場,而現今獨留的日本總督明石元二郎的鳥居,更見證了此地於戰前作為日本墓地的「三板橋」,在歷史塵埃落定的當下,本作透過日治初期發生於此地的愛情故事:《心中雪解車》為題,重新翻攪此地由日治至當代豐富的城市記憶。

​《心中雪解車》刊載於1900年台灣日日新報,內容講述日本妓女鳴戶與日本高進商會職員梅田末太郎的殉情事件,兩人私奔後自縊於大稻埕德國領事館前的載貨列車,後來由日本文人葬在三板橋,是台灣的比翼塚,比翼塚是日本特有的習俗,將生前無法結合的愛侶共葬,以求了卻其遺憾。

​本作以浮世繪、檔案影像與台灣民間畫作為素材,重新講述這段發生在台灣的東洋式愛戀物語,將故事相關的城市場景如艋舺花街、大稻埕與三板橋等地重新呈現,最後以三板橋墓地戰後成為東亞大陸移民群居的康樂里的地理轉換作為兩個時代的歷史對照,重新追憶這段失落的台北城市記憶,探索台灣土地看似斷裂實則深厚的文化厚度。

裝置,45×30 cm,2024
由傳統烏克蘭自製和台灣布料製成的玩偶,填充物為被俄羅斯導彈直接擊中而燃燒的烏克蘭當地小麥粒

烏克蘭重要的傳統物品—Motanka 娃娃,代表著生生不息,是一個具強大力量的神聖之物。藝術家重新以編織布料和穀物製作一個大尺寸的娃娃,希望引起現代社會反思,當我們面對不確定性和遇到危機時,對於希望的渴求。傳統烏克蘭布料和台灣布料的結合是試圖理解這兩種文化所代表的意義,以及它們在歷史中所帶來的悲傷故事。

藝術家為娃娃穿上一層又一層的衣服,似乎在重新撫平傷口,試圖減輕毀滅和戰爭帶來的無聲痛苦——娃娃的身體充滿了被俄羅斯導彈直接擊中而燒毀的烏克蘭小麥,沒有眼睛的面容則代表當面對所有不確定所面臨到的複雜問題,它無言以對。它是對抗操控和宣傳的證明,極具韌性。

68張印刷底片照片、寬22mm的黃色膠帶,於202417日在台北寶藏巖藝術村進行的行為表演紀錄,攝影:周佳諭。

藝術家在台北寶藏巖國際藝術村和臺北數位藝術中心周圍繪製了一條幾近虛構、極其脆弱且即將消失的線,做為一種政治性的表達,這一方土地,屬於藝術、屬於自由。以這種詩意的方式,保護這個所在,免於任何企圖佔領和奴役的行為,以這種文化性的表現,試圖引出「自我認同」和「內在自由」面對專制威脅時,其相關反思的重要性。這條薄弱、逐漸消逝的線,能保護這個島嶼及裡面的人們嗎?這條線是我們唯一能期待的防禦措施,來抵禦潛在敵人的毀滅性入侵嗎?

藝術家面對侵襲家鄉的戰爭的殘酷,被迫逃難、感受到毀滅性後果的無盡痛苦,轉化烏克蘭傳統中將女性視為家庭守護者的概念,並以行動和行為的方式為這些概念注入女性主義的內容。藝術家常在她的創作中探討關於無形的主題,本作中,她再次運用和探索此般感知,以粉筆達到一種新的藝術表現。

藝術家試圖在當今世界中尋找未來與過去之間的聯繫,畫下了一條只會留下回憶的線。

裝置,共分為兩部分。尺寸分別為120×155cm260×190cm,盲印,紙張,2023

Under a single skin〉創作理念圍繞著如何與身體重新建立聯繫,將身體作為乘載我們經驗的容器。透過感受到記憶和現實在物理層面上如何產生共鳴,並運用合適的材料,以賦予它們新的形象,我們在記憶和自我認知上都發生了變化。

從烏克蘭到台灣,我創作了一系列的物體,組成裝置。運用盲印(Bind Print)技術,在紙張上留下物體的印記,保存各種物體的瞬息萬變的狀態。紙張同時也吸收了物體受到汙染的部分,如煤煙和鐵鏽。這些層次深深地聯繫著我們在當時的皮膚上感受到的經歷,包括焦慮和危險感。

紙張一直是記憶和價值的載體。我們信任它及它所記錄的訊息。紙張,實際上是我們記錄諸如出生和死亡等最重要事件的文件,但紙張本身的材質卻不適合長久保存。然而,這顯現出來的脆弱教導了我們應更加珍惜周遭的一切事物。從這些被作為印記的物體中,也包括在戰爭期間已經修復的建築細節。在受到如此大規模的破壞後,修復者為我們重新創建了這些文化遺產,也為未來保存相當重要的象徵。

這件作品已然成為對我們在烏克蘭所面臨現實的痛苦痕跡,同時也對新的集體記憶的形成進行見證。透過作品說出自己的經歷,使社會大眾意識到我們是一體的。

為了創作描繪「手」的物件,我使用了紙張上有寶藏巖藝術村建築物及我的家鄉烏克蘭建築物的紙張,使作品成為一座橋樑,展現我們保護珍貴事物的願望。

裝置,200×200 cm,每個模組尺寸為 17×17 cm,盲印,紙張,2016-2023

材料與物件呈現一個時代的審美觀和巧思,也代表著人事已非的事實。它們成為讓我們探索難以碰觸的集體記憶議題時的有效途徑。在這個多變的世界地緣政治格局下,我們的文化演進被中斷。原本應為我們自我認同提供支撐的知識、文化和物質遺產被嚴重的破壞,造成不可逆的結果。

代表著某種集體性,這種共生的空間賦予人們信心和存在的意義。過去的世代已被從歷史中抹去,而今天本應成為我們參照的價值範式被系統地摧毀。因此,我們特別難以保護那些在我們之前、為我們所擁有但非我們所創造的事物,我們持續的失去,不論是物質或是所謂形而上的

這個裝置包括了室內掉落的材料、被破壞的建築和不再存在的國家邊界的碎片印記,每個紙張物件不僅是一個死亡面具,也是一份記錄一個人在空間中存在的文件。在現代世界形成的過程中`將「我們」歸納為一種多元文化的共同體,同時扭曲和侵蝕文化,最終影響國家身份的界限。我們今天感受不到這是屬於我們的,因為我們已失去了昨日種種。

展覽專輯

福利社 FreeS Art Space 將於2024年01月06日至2024年02月03日,展出藝術家張子恩的個展−《學習成為一棵樹》。這場以行為檔案影像為主軸的展覽,將觀眾帶入一場跨越瞬間與永恆的心靈探索。

展覽以《創世紀》中的經文引言:”耶和華神說:那人已經與我們相似,能知道善惡;現在恐怕他伸手又摘生命樹的果子吃,就永遠活著。” 為出發點,透過行為檔案影像、平面繪畫、藝術書籍,及自然元素等多種媒材的交織,試圖拼湊出無形的「形象」。

藝術家深受哈利勒・紀伯倫的啟發,認為「樹是大地寫給天空的詩」,如同塔可夫斯基所言,藝術家像是用一隻手觸及大地,另一隻手則奮力指向無限的某處。這場展覽將觸及永恆,始於大地根基,指向高遠的天空。樹與人的關係,在細心思索下,蘊含極深的藝術含義。展覽由寫生起始,以行為錄像作結,將觀眾引導至朝向聖地的每一步,透過觀者的參與,延續那個永遠在擴張的「永恆的成為」。

| 展覽資訊 |
▎藝術家 Artist|張子恩CHANG Tzu-En
▎展期 Dates|2024.01.06-2024.02.03
▎展覽開放時間 Opening Hours|週二至週六 11:00-19:00,免費參觀
▎地點 Venue|福利社 FreeS Art Space (台北市中山區新生北路三段82號B1)
▎開幕 Reception|2024.01.06 (六) 15:00
▎展覽座談 Forum |2024.01.25 (四) 14:00
▎與談人 Panelist|王柏偉 WANG Po-Wei /數位藝術基金會藝術總監、馮馨FENG Hsin

展覽活動詳情

《視覺藝術永續發展行動策略》預定於12月底出版

視覺藝術圓桌會議集結視覺藝術工作者,從藝術影響力出發,到生存議題:健全生態鏈、國際競爭力、人才等,期望台灣有長期深耕的文化政策累積。經過前期顧問會議25場,與會150人次。於2023年12月11日至12月13日現場60位視覺藝術界專業人士與會,年齡橫跨各世代以及專業。

視覺藝術工作者在各自領域的努力和累積,在全球化競爭下是一股沒有被發揮的能量,視盟在文化部的大力支持下,攜手中華民國畫廊協會,借重各方的專業,這次的圓桌會議不僅是一場專業交流的盛會,更是一場共同探討視覺藝術生態的重要篇章。來自產、官、學、研等各領域的專家學者及決策者,以分組討論的形式,深入剖析藝術產業當前面臨的諸多難題,提出建議的解決方案並將發表《視覺藝術永續發展行動策略》,為視覺藝術創造更緊密的聯繫。本計畫將於十二月底發表,敬請持續關注最新消息。

“Telegraf. Creativity of the Brave” is Currently Ongoing! Cultural Bridges: An Exhibition of Diplomatic Artistry and Exchange

視覺藝術聯盟與烏克蘭文化代表暨 FreedomCode 共同創辦人 Kseniia Maslakova 合作,宣布共同舉辦「電報誌:無畏的群像」展覽。這個以藝術交流的文化外交活動於 2023 年 11 月 30 日至 12 月 21 日,在福利社 FreeS Art Space 圖書室特別展出。本次展覽將展出備受讚譽的烏克蘭藝術書籍《Telegraf.》(電報誌)及其收錄的藝術家創作,該書因創新的文化外交方法而獲得 D&AD 獎項的肯定。《Telegraf.》講述烏克蘭在當今充滿挑戰的時代中展現的韌性與創造力,反映烏克蘭民族不屈不撓的精神。透過烏克蘭創作者在俄烏戰爭中的視角,描繪關於這場全面侵略的戰爭。這本書在全球各地皆受到關注,曾在白宮展出,頗受好評,烏克蘭澤倫斯基總統也親自參與其中,並曾獲得國際媒體的專題報導。本次展覽是台灣和烏克蘭民間藝文團體的合作,由視盟、Telegraf 和 FreedomCode 推動。烏克蘭媒體也將報導本展覽的盛大開幕和亮點,展現國際影響力,促進台灣與烏克蘭之間更深層的聯繫。〈電報誌:無畏的群像〉證明了藝術在建立跨文化連結時的力量,將於12月7日(四)16:30 舉辦開幕及座談活動,由 Telegraf. 代表 Kseniia Maslakova 主講「藝術家如何回應危機時刻」,邀請您與我們一起參與台灣和烏克蘭的藝術交流,感受創作帶給我們的堅韌、創造力和文化理解。 

– – – – – – – – – – – – – – – – – – – – – –

電報誌:無畏的群像     

Telegraf. Creativity of The Brave

展覽資訊|2023 / 11 / 30 Thu. – 12 / 07 Thu.
開幕座談|2023 / 12 / 07 Thu. 16:30
展出地點|福利社 FreeS Art Space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六 11:00-19:00

Organizer: Association of the Visual Arts
合辦單位:Telegraf,FreedomCode

或許我們都是游牧者「游牧藝術計畫:包裹起一片土地」

西亞南亞交流計畫是視盟自2018年進行的國際交流計畫,從臺灣觀點出發,與西亞、南亞等地區之獨立藝術組織/團體進行對話交流,透過邀請展出、交換駐村、媒合共創等合作方式,進行多元開放的藝術生產,締造臺灣與國際間的連結,並展現不同於西方視角的亞洲藝術能量。2023年,受到吉爾吉斯藝術機構 B’Art Contemporary 的邀請,以公開徵件方式推薦策展人盧芛參與由 Shaarbek Amankul 所策劃的「遊牧藝術計畫」(Nomadic Art Project),透過和吉爾吉斯當地人學習傳統的遊牧文化的過程中,進而思考「遊牧」之於當代的意義。盧芛於回國後持續發展此概念,與共同參與藝術營、來自美國、墨西哥、吉爾吉斯等地之六位藝術家合作,透過多文化的背景和媒材以展覽「包裹起一片土地」進行回應。「遊牧」在本展中並不是一個固定不動的概念,本展除回應當代遊牧的意涵,也連結了藝術家自身遷移過程中的路徑,透過共同在吉爾吉斯的旅行時光,經驗著自身族裔、文化和土地之間的模糊邊界,以具有創造性方式,連接了自身文化及傳統和當地圖像的關係。「包裹起一片土地」於臺灣當代一年展期間(2023年8月26日至9月3日),進行虛實整合雙展場的展出。

「傳說中,當上帝在分配土地給地球上各個民族時,吉爾吉斯人正在睡覺。吉爾吉斯人醒來後發現沒有分得土地,便央求上帝至少給他們一點東西。上帝可憐不幸的吉爾吉斯人,於是給了他們原本要留給自己的一片土地……那是一片美麗大地,山脈呈十字形交錯其上。」展名「包裹起一片土地」的靈感由吉爾吉斯蒙古包的意象而來,這種遊牧的「包裹」並不是永久性的,而是由周圍的自然所製成,例如由樹木取得的枝條如同骨架,動物毛髮所包覆的毛氈像是皮層。因此,蒙古包被層層包裹著,如同一塊有著各種層次的土地,它們站立在大自然中,通過開放的穹頂(Tjundjuk),連接著天空和地面,和製造它們的人一起遷移著。藝術家們將蒙古包的概念,作為他們作品的原點,透過在本展中重新包裹起他們的一片土地,詮釋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對於自身土地的思考和想像。

– – – – – – – – – – – – – – – – – – – – – –

游牧藝術計畫-包裹起一片土地     

Nomadic Art Prject-Packs of Land

盧芛策展    ────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通信分隊展演空間、線上

展覽資訊|2023 / 08 / 26 Sat. – 09 / 30 Sat. (實體部分展至 09 / 03)
開放時間|全天 (實體部分為11:00-18:00)
展覽網址 https://reurl.cc/Nyp1ex

指導單位:文化部
主辦單位:台灣視覺藝術協會,B’Art Contemporary
合辦單位: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贊助單位: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2024 鬥陣 / ART FUTURE + 台灣當代一年展 9/1 起公開徵件

2024 台灣當代一年展ART FUTURE 藝術未來飯店博覽會品牌串聯歡迎台灣各世代、各種創作類型藝術家 tàu-tīn 參加。本屆將媒合藝術家與國內外畫廊以及專業經理人,國際畫廊來自韓國、日本、菲律賓、越南等國家。

媒合藝術家與畫廊:畫廊與更多類型創作者的嘗試;藝術家與畫廊合作的經驗累積

本活動預計超過 50 間以上國內外畫廊參與,透過媒合機制,為當代一年展藝術工作者(包含藝術家、藝評人以及策展人)媒合本展覽期間合作畫廊以及專業經理人,促進藝術工作者與產業的對話。畫廊可以藉此機會嘗試與不同藝術家,更或不同類型藝術家合作。對參展藝術家來說,能有更多樣形式的職涯經驗累積。針對希望更了解與畫廊、專業經理人合作模式的藝術家,提供展前相關專業講座,銜接學校與產業間的斷差。活動包含針對藝術家於職涯發展需求,提供溝通、稅務、合約到訂價等前期課程與講座。期待透過跨領域合作,在蕭條的後疫情時代促成產業鏈結的各種合作機會,振興視覺藝術環境發展。

視盟首次與大苑藝術合作,發揮各自的專業與其影響力,為藝術家們打造更多作品曝光、銷售、合作的未來可能,創造藝術家、藏家、觀眾與各領域專業人士的多方對話平台。台灣當代一年展 TAIWAN ANNUAL 長期以「藝術平權」、「開放多元」、「國際交流」為主軸核心,視盟更是傾力投注資源、人力,只為創造藝術工作者共構臺灣當代藝術的願景,聚焦文化能量影響社會的成長。

展期:2024 年 1 月 5 日至 7 日
地點:君悅酒店(台北市信義區松壽路2號)

 

2024 鬥陣 / ART FUTURE + 台灣當代一年展 徵件活動 即刻啟動

✸ 9 月 1日起開放報名,額滿為止。
✸ 只要是視盟會員,皆可報名徵件,點我了解加入會員方式

指導單位: 文化部
主辦單位: 社團法人台灣視覺藝術協會、大苑藝術

視盟觀點|藝文工作者著作權保障專法上路一年半,創作環境提升了嗎?

藝文工作者著作權保障專法上路一年半,創作環境提升了嗎?

2020年年末,視盟與文化法學會、台北市藝術創作者職業工會共同舉辦「台灣藝文暗黑生態系—著作權與剽竊論壇」,會中針對幾起著作權爭議案例到文化採購政策等藝文環境亂象通盤討論,包含「台灣設計展新竹獸設計案」一案,本案之藝術創作者因臉書發言,遭政府採購案廠商提告名譽毀損,進行官司訴訟長達一年的時間,近日判決出爐,台北地方法院判決該廠商敗訴,端看此判決書內容,明為控訴名譽毀損,實則涉及著作權糾紛議題,在文化部提出著作權保障專法「文化藝術工作者及事業著作權保障辦法」一年半後,我們應當再次檢視創作環境、創作者權益是否有實質提升。

該專法中強調機關或法人在辦理藝文採購、補助或徵件,應確保藝術工作者之著作權權益未受到侵害,若有侵害之事實應有適當的處罰條例(第22條)。文化部也於專法上路時強調每年將辦理委託調查,通盤檢視專法是否落實(第24條),惜至今尚未看到有公開之管理辦法及調查結果。端看近年幾起爭議事件,台灣職場多以和為貴,若與廠商產生糾紛,獨立藝術工作者就像「小蝦米對抗大鯨魚」一般,能力及資源皆有限,起爭議的廠商卻在鋒頭過後仍可以持續擁有資源。故我們再次呼籲文化部盡快提出合理之管制辦法及申訴機制,並定期公開著作權專法實施情形之盤查報告,以保障藝文工作者之權益。

「自己的權利自己顧」,藝文工作者必知著作權益

依著作權法,著作人於著作完成時即享有著作權(第10條),著作權則包含「著作人格權」及「著作財產權」(第3條)。著作人格權,意思就是你擁有你的著作公開發表(第15條)以及標示姓名(第16條)之權利,若是共同著作,則也需要標示全體著作人的姓名。除非有另外約定,否則著作人格權在你著作完成的那一瞬間你就擁有它囉!

而創作者可以怎麼樣保障自己的權益呢?最務實保障權益的辦法就是「務必在工作前與對方簽訂合約」,請對方提供或是自己準備都可以,藝創工會及產經研究室的網站上皆有勞動契約範本,若雙方產生工作糾紛,在法庭上合約書將會是最重要的呈堂證供,簽約前也別忘了看清楚自己的權利歸屬喔!

相關資料 

■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111 年度 訴 字第 1010 號判決全文 reurl.cc/ZX4EYM   

■ 文化部文化藝術採購及著作權專區 reurl.cc/lvp4aA  

■ 台北市藝術創作者職業工會 合約範本下載專區 reurl.cc/o0v4vD 

■ 郭奕臣聲明稿 reurl.cc/RvR0b6 

一年一度的創作共振,台灣當代一年展 3/1 起公開徵件

視盟自 2002 年起創辦「TAIWAN ANNUAL」(前身為「台灣藝術家博覽會」),以藝術平權為特色,不限年紀與創作資經歷,3/1 起至 3/31 止,向全臺各類型、創作主題、媒材之藝術創作者公開徵件,並將聯結世界各地的獨立藝術空間或組織,舉辦多元跨域的藝術展覽及活動,提升臺灣社會的文化內涵。

「台灣當代一年展」二十多年來不僅作為優秀藝術創作者齊聚一堂的舞台,近年也設置「評審團獎」讓許多有潛力的創作者嶄露頭角。參展者於藝壇持續發光發熱,如在國內外藝術獎項獲得佳績、作品受到商業市場青睞等,是呈現臺灣當代藝術圈最多元蓬勃之創作力的展覽平台。

視盟作為全臺最大的藝術工作者團體,持續追蹤當代藝壇趨勢,回應當代藝術的演進及資源共享的精神。由於數位科技發展與藝術產業已然密不可分,同時對焦聯合國 2015 年 9 月所發表《翻轉我們的世界:2030 年永續發展方針》,我們期許臺灣當代藝術創作者能跨越時空限制、結合轉型能量,突破既有展示思維限制一同實踐當代藝術的永續,共創當代藝術在未來的展演樣貌。讓我們的藝術創作與展覽,不再只是自我展示的物件,而是當代文化力量的集結。

2023 台灣當代一年展量身打造虛擬主展場,公開徵件的作品預計於今年 9 月在虛擬主展場全數展出,徵件作品可選擇同步參與「評審團獎」評選,原則上將選出 20 位入圍作品,含 1 位評審團獎得主,另外進行實體特別展出(時間與地點待主辦單位另行公告)。經最終評選之評審團獎得主,將獲得於福利社 FreeS Art Space 的展覽機會。歡迎全臺創作者踴躍投件、把握一年一度的發表機會!

➠ 2023 台灣當代一年展 Open Call
✸ 即日起至 3 月 31 日(四)19:00 截止
✸ 加入成為視盟會員即可報名徵件,立即成為會員

指導單位:文化部
主辦單位:社團法人台灣視覺藝術協會

2023 視盟會員大會順利落幕,第十四屆理監事改選結果出爐!
視盟於今日(3/4)舉辦「2023視盟會員大會暨第十四屆理監事改選」,感謝會員的參與及支持,以及第十三屆理監事這兩年的付出,每位會員提出的寶貴意見都將成為視盟的養分,未來將由第十四屆理監事接棒,為健全台灣藝術環境持續努力。
會員大會結束後,緊接著召開第十四屆第 1 次理事會議,經過兩輪提名與投票,由何孟娟出任視盟第十四屆理事長,陳柏谷、郭奕臣出任第十四屆副理事長。
第十四屆理監事完整名單如下(依姓名筆畫排列):
理事長:何孟娟
副理事長:陳柏谷、郭奕臣
常務理事:蔡秉儒、蘇瑤華
理事:王鼎曄、李明學、李晏禎、邱杰森、林郁晉、姚孟吟、胡欣妤、常陵、陳擎耀、張暉明
備位理事:林裕軒、莊恩齊
監事:吳垠慧、周逸傑、陸先銘、陳嘉壬、賴香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