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opyofacopy

災難下的三階段課題 視盟與全球非營利藝術機構重啟連線

自12至明年2月,視盟將舉辦「全球災難共同體-我們如何因應、紓困與復甦?」國際交流計劃,內容包含三場線上對談活動,邀請台灣及全世界非營利視覺藝術空間、組織或團體,討論2020年最嚴重的全球性災難-COVID-19,在當代藝術產業造成的影響。從因應、紓困、復甦等三階段課題切入,討論線上新型態展演計劃,非營利藝術機構在政策限制或協助下的紓困之道,以及在疫情尚未平息的未來,又該如何復甦?

2020年年初,COVID-19 疫情大爆發,從亞洲蔓延到歐洲、美洲,世界各地每天皆有確診案例傳出。各國政府紛紛下達「禁足令」以阻擋疫情,影響的不只經濟層面,藝術界也因場館關閉、藝術活動被迫取消或延期,而受到很大的衝擊。在此種困境下,各機構也提出因變措施,包括將原定的藝術展演、活動轉由線上舉行,小型的獨立藝術空間、機構因保有較大的彈性,但受限於資源,也提出有別於大型機構的新型態線上展演計劃。台師大美術系蘇瑤華教授將擔任本次對談計劃的主持人,憑藉與國際藝術機構豐富的交流經驗,以及曾任亞洲現代美術館副館長、台北國際藝術村營運長、現任師大美術館籌備處執行長的營運者角度,與獨立藝術機構營運者相互交換寶貴意見。

視盟自2018、2019連續兩年,進行西亞南亞藝術交流計劃,邀請8個國家,共計13個藝術空間來台參與一年展、藝術沙龍及國際論壇等活動,也參訪多個台灣藝術機構,為台灣的藝術社群與國際間的藝術交流創造活絡的交往。今年除計劃未獲補助外,也受限於疫情而影響交流計劃的實踐。我們試圖延續過往的國際交流計畫經驗,如首場邀請到的與談國外機構Back ART Foundation 與 Theertha Artists Collective 與視盟皆有淵源,Back ART Foundation曾參與2018台灣當代一年展(以下簡稱「一年展」),而Theertha Artists Collective則是原定2020年「一年展」的邀請對象之一(註1)。透過線上對談重啟連線。本計劃並不止於西亞南亞地區的友好機構,後續場次也將延伸至其它國家、城市及地區,不間斷台灣與國際藝術界接軌的機會。

註1:因疫情影響,並未能順利邀請藝術機構來台展出。

2020 Art Exchange Online Forum
全球災難共同體-我們如何因應、紓困與復甦?
主持人:蘇瑤華(師大美術館籌備處 執行長)

〔Session 1〕REACT
▍時間:2020.12.17(四)17:00-18:00 (GMT+8)
▏與談人:
▏【孟加拉】Shubho Saha /Back ART Foundation 總監
▏【斯里蘭卡】Godwin Constantine /Theertha Artists Collective創辦人
▏【台灣】賴宗昀 /失聲祭 策展人
影片 / 報導

〔Session 2〕RELIEF
▍時間:2021.01.14(四)17:00-18:00 (GMT+8)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Nina Heydemann /Maraya Art Centre 總監
▏【摩洛哥】Nouha Ben Yebdri /Mahal Art Space 總監
▏【台灣】羅仕東 /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 站長
影片 / 報導

〔Session 3〕RECOVER
▍時間:2021.02.04(四)17:00-18:00 (GMT+8)
▏【土耳其–柏林】Selda Asal /Apartment Project 創辦人
▏【突尼西亞–倫敦】Benjamin Perrot /El Warcha 創辦人
▏【台灣】陳彥慈 /竹圍工作室 副執行長
影片 / 報導 (預計三月底發布)

▲ 對談以英文為主。
▲ 活動使用ZOOM線上視訊會議系統,講座連結將於活動前一天寄發到報名者email。
▲ 報名活動者可全程參與對談,並能以ZOOM向講者提問及交流。

發稿日期:2020.12.11
編輯日期:2021.03.10

台灣藝文暗黑生態系-著作權與剽竊論壇
近來,台灣藝文產業的著作權爭議、剽竊風波頻傳,當中不乏公部門,以及得標的藝文策劃單位帶頭漠視藝術家和設計師的原創著作權,做出錯誤示範。公部門和大型活動策展公司掌握台灣藝文產業的豐厚資源,然而,在活動風光舉辦的背後爆發的抄襲、剽竊、冒用等行為,隱沒的是原創者的心血。面對層出不窮的爭議事件,台灣創作者該如何保護自己的著作權?究竟,原創著作權是什麼,為什麼重要?政府在相關事件當中的責任,又是什麼?
我們希望透過本次論壇喚起外界對本議題的重視,別讓公部門、官辦的藝文活動繼續成為壓榨台灣原創著作權的共犯結構,也呼籲相關文化活動的既得利益者,應以打造健全的藝文生態為共好的目標,別再因剽竊、抄襲行為,傷害台灣的文化競爭力。

各位藝術界朋友,您好:

為掌握我國視覺藝術產業現況,以協助相關發展之政策擬定,視盟正針對藝術創作者進行創作環境現況調查。敬請撥冗協助填寫並分享給藝術家朋友,有任何填答問題,請歡迎來信視盟詢問,感謝您的填寫與協助。

填答相關個資僅作為必要的查核及後續調查結果的提供使用,絕不外流公開。如有需要,請勾選想了解本次結果,我們將回饋您後續結果供您參考。

社團法人台灣視覺藝術協會

聯絡人:金詩怡
聯絡電話:02-2585-7600
e-mail:avat.art.tw@gmail.com

悍圖社 2020 年「+1」行動,新舊交錯的藝術淬鍊

成立至今已 22 年的藝術團體「悍圖社」,於 11 月 28 日至 12 月 16 日在福利社推出展覽《+1黛 OldWays, Young》悍圖社 2020。由策展人周佩穎策劃,將悍圖社視為「整體的主體」,也是單獨個體/主體互相碰撞而生成的整體,有聲有響、有姿有態,是個人和團體、個人和藝術的「+1」行動。

「黛」,是古人最早畫眉的材料,描畫前必須先將石黛放在專門石硯上摩碾,使之成為粉末,再加水調和,最終才能塗抹到眉毛上。「黛」、「石黛」,發音與「代」、「時代」相同。悍圖社成員中,最長與最幼差距 23 歲,跨越好幾個世代。這群資深與中生代的台灣藝術家們,不間斷的自我鍛鍊,逐步發展出結合社會、時空、心境多重背景之下的個別代表性系列作品,如同原始的礦物,需經過時間淬煉、細心琢磨之後,得以轉變、進化而有所運用。

《+1黛 OldWays, Young》企圖成為悍圖社的創意「石硯」/「實驗」遊藝場所,包括楊茂林、吳天章、陸先銘、郭維國、李民中、連建興、楊仁明、賴新龍、唐唐發、涂維政、鄧文貞、常陵、陳擎耀等 13 位藝術家,以「舊+舊」、「舊+新」與「舊概念+新實踐」三種方式來挑戰《+1黛 OldWays, Young》,展演呈現新舊錯綜的豐富樣貌。

作品始終很「強」的楊茂林,活用本次適當時機稍微「示弱」,於暗黑的放浪者之餘,試圖帶給觀者「花落春未了」、「強中帶柔,柔中帶強」的個人化風格;吳天章率先公開《港口情歌》新作的劇照、紀錄短片等,搭配《再會吧!春秋閣》(1994)與《再見春秋閣》(2015)的舊作檔案,承襲結合魔術與電影及戴著皮膜面具的演員之際,討論主體與他者、身體與國族的意識流議題;陸先銘從《陸橋時期》、《人物時期》,到近期的《老樹時期》作品,系列在推進演變,但不變的是,一直細密鎖定觀察社會與生活環境中的人事物;郭維國於繪畫技法裡不停探索更多可能性,此次大膽進行蜜蠟與蛋彩的試驗,讓多元的基底材質如同千層糕的記憶方式呈現給觀者,作品從「偽損」走向「有機」。

不做多餘的預設立場,反璞繪畫的初心,李民中重新翻出 2013 年的《靜走》系列中的兩件作品,背對背組合成為一件全新的作品;1992 年創作《金瓜石與金銅礦》(油彩畫布)時,連建興便期望有機會再度運用該場景,繪畫一幅更大張的作品以紀錄沈思的產業地景變化。28 年之後,這個心願於本展覽中具體實踐;「從某個角開始」的楊仁明,早期(約 15 年前)未曾曝光過的隨筆小品,如何以「前輩」姿態來批判「出道後」的楊仁明?賴新龍在 2006 – 2008 年間做了許多有關椅子與位子之間的「閱讀探討」,也另有一抽象系列如同囈語演出來隱喻個人創作情緒上的某種殘缺,當這兩系列「並置/並峙」會有什麼化學反應?而一弓垂吊式的大香蕉,唐唐發藉由創作重新看待人們熟悉的傳統市場,也企圖試探其作品能否更「接地氣」。

涂維政的兒子——土豆,實際參與了類似「機械生物」化石系列創作過程,本展首次上演土豆的作品與手稿,以博物館式的呈現方式,反應工業文明興衰與一對父子日常互動的時間軌跡疊影;鄧文貞取自泰雅族北勢群的生命觀,將鏤空的苧麻纖維、皮、莖等編織作品《死之華》,透過光影,幽微訴說從死亡中昇華為繁華;大件與小件的新作再搭配只有約5×10公分的複合媒材照片系列,常陵以很「鬆」的創作狀態,實踐處於有心、無心以及有意、無意的心靈間隙中的「恰恰」理論;陳擎耀的新作延續了荒謬感,也首次展出親手縫製的道具服,讓道具服裝不止於裝飾,而與平面作品互望甚至擦出場內花火。

特別的是,VT Artsalon 非常廟藝文空間即將展出的「末日遺緒─陳昇X黃志偉兩人展」將緊接於本展覽後開幕。參與完「+1黛」開幕茶會後,誠摯邀請您與我們一同散步到 VT Artsalon 參觀「末日遺緒」,享受這難得的周六藝術夜晚。

備註:為力行防疫新生活運動,敬請各位觀眾配合量額溫、手部消毒及實名制入場等防疫措施,如人潮眾多,建議配戴口罩參觀,福利社與您一起維護台灣公眾的健康。

《+1黛 OldWays Young》悍圖社 2020
展期:2020 年 11 月 28 日 — 12 月 26 日
地點:福利社 FreeS Art Space
地址:台北市中山區新生北路三段 82 號 B1
開幕:2020 年 11 月 28 日 17:00
活動專頁

好久沒出門,是不是快發霉了呢?2020「台北好日麗日麗」公共藝術計劃,將於 11 月 6 日於台北中山區正式開展,邀請你上台北街頭曬自己!本計畫邀集東京、首爾、台北、曼谷、新加坡的共 13 位青年藝術家,以中山區為經、自助洗衣店為緯進行主題創作,共同思考半公共空間對城市互動的功能性與呼應全球化下城市空間的演進。

策展人陳念庭表示,本次展覽邀請藝術家們與圓山里、晴光里、恆安里之里長與里民共同參與,進行中山區藝術、人文歷史、商業上的多重創作溝通,交織呈現符合在地特性的公共藝術裝置品,在過程中重新思考都市日常的節奏和生活樣貌,引發大眾對公共藝術的不同想像。

民眾除了可以穿梭於中山區街頭發掘探秘外,主辦單位更舉辦了 4 場新銳藝術家工作坊,包括:纖維與劇本導讀等課程,另有週末定時導覽,民眾皆可上官網報名。參與活動的同時,也別忘了於活動期間(11/6 – 11/29)參加「中山特藝點集章地圖活動」,每日前 20 名完成集章者,可兌換中山特藝點紀念品一組,將藝術限定好禮帶回家。

邀請各位穿梭於台北中山區巷弄內,探索街區內的公、私空間,與藝術不期而遇,把日常累積的憂鬱潮氣一次曬乾!

「台北好日麗日麗」— 中山鄉里內的藝術巧遇計畫
展覽日期|2020.11.06 – 11.29
展覽地點|台北市中山區晴光市場周圍社區
活動專頁|點此連結

開幕時間|2020.11.06 17:30 – 19:00
開幕地點|福利社 FreeS Art Space
開幕主持人|陳念庭
藝術家|張卉欣、黃韶瑩、毛毛ㄉ快樂好朋友、倪瑞宏、劉文琪、劉紀彤
視訊連線|Jinsun Park (首爾)、Tammarat Kittiwatanokun(曼谷)、Jaxton Su(新加玻)

【聲援創作與展覽的多元呈現和免於以「公益」為名的政治審查】— 視盟聲明
對於北美館展出之梅丁衍作品《哀敦砥悌(identity)》之爭議,社團法人台灣視覺藝術協會(簡稱視盟)基於捍衛藝術自由及維護藝術工作者權益的立場,提出以下三點回應,表達對於臺北市議員游淑慧、羅智強及臺北市長柯文哲之嚴正譴責:
第一,作為地方行政機關首長及民意代表,應保障藝術創作者表達與展覽的權利,捍衛創作自由,而非在不清楚該作品創作意義與脈絡的情況下,基於指稱的煽動仇外情緒的輿論壓力下,箝制創作及表現自由,藝術並非為政治服務。
第二,柯市長表示將根據藝術作品對美術館進行懲處,暗示著行政機關可以透過懲處美術館的方式對藝術作品進行審查,對此,視盟呼籲柯文哲市長應正視藝術創作自由,不應以公權力干預藝術展演、打壓藝術工作者。
第三,視盟全力支持北美館之回應聲明,聲援創作與展覽的多元呈現,免於以「公益」為名的政治審查,在此要求臺北市長柯文哲明確承諾將不會因政治理由懲處美術館,也不會以其他類似審查等方式侵害藝術自由。
社團法人台灣視覺藝術協會
2020 年 10 月 23 日
「方域之外」國際交流展開幕,以藝術探討「邊境」

福利社將於 10 月 17 日至 11 月 14 日展出《方域之外》(Beyond Territory)國際交流展,本次展覽由社團法人台灣視覺藝術協會與臺灣自由圖博學會共同主辦,以及台灣圖博之友會、尼夫藝文協會協辦。《方域之外》由策展人蔡秉儒策畫,集結七位優秀藝術家:拉吉遜.查內施(Rajnish Chhanesh)、塔帕斯.羅伊(Tapas Roy)、丹增熱珠(Tenzing Rigdol)、蔡詠晴、李奎壁、尤芷薇、賴佩君等,展出作品涵蓋平面繪畫、錄像、紀錄片、裝置等媒材,豐富呈現探討議題之核心概念。

展覽初始構想源自於對於無國籍議題的關注,2017 年歐洲難民潮當中,這批自中東跨越邊界進入歐洲的數十萬流亡人潮雖喪失了行使政治權力的力量,卻透過其他方式——改變歐洲與近東國家彼此間的關係。從英國脫歐公投到唐納.川普(Donald J. Trump)當選美國總統,全球公民開始檢視自己分享權利的對象,並透過民主機制與社群媒體,試圖找回舊時以血緣及地域為主的認同感。

展覽名稱「方域之外」,指出作用在邊界上、在政治與經濟競合裡以想像及行動展開的測量術。方域,意即「地方」、「國內」,20 世紀初「方域司」曾是中國政府處理邊界領土糾紛的部門名稱。延續帝國主義的擴張與殖民勢力的影響,英國探險家麥克馬洪(MacMahon)在測量西藏與英屬印度邊境時所描繪的邊界線(MacMahon Line),直至今日仍持續造成衝突。策展人嘗試指出:在這些衝突之中,是什麼描繪了地方的範圍,又是什麼區分出了我們與域外的他者?

丹增熱珠(Tenzin Rigdol)的作品來自於流亡藏人父親渴望回歸故土的遺願。他從西藏運了 20 噸土壤,跨越中國、尼泊爾與印度三國邊境,最後抵達流亡藏人位於印度的政治中心,讓流亡藏人能夠再次踩踏在家鄉的土地上並說出自己的感受,過程被導演丹增茨旦(Tenzin Tsetan Choklay)拍攝成紀錄片,此次展出該紀錄片與偷渡土壤用的袋子。塔帕斯.羅伊(Tapas Roy)出生於躲避孟加拉戰火的船上,據藝術家的描述,早在母親的子宮時,自己就已經透過聲音經歷了戰爭,他試圖回溯自己的聲音記憶重現戰爭機器的真實樣貌。

紀錄片導演蔡詠晴,同時也是台灣最早的藏裔無國籍配偶權力倡議者之一。作品《札西男孩》出自 2011 年為流亡藏人學生開設的工作坊,她試圖引導他們思考來到印度後,現代化的生活方式對於流亡社會所造成的衝擊,該片為流亡藏人學生當時在工作坊中共同完成的作品。拉吉遜.查內施(Rajnish Chhanesh)生活在族群衝突的德里社區,他關注於族群的歷史記憶,並且從自然中尋找靈感,以伊斯蘭細密畫的形式,傳達生活所見的衝突。

曾駐印度的記者尤芷薇與賴佩君合作,將 2016 年印度政府不預期作廢五百元與千元紙鈔的事件始末,與對於南亞的影響設計成桌遊,提點當中複雜的政治問題。李奎壁虛擬了名為「邊境」(TransBorder),負責的旅行公司,以無國籍者所建立的龐大非正規經濟網絡為藍圖,試圖在假造的資訊中還原流亡的原貌。

從 2019 年全球各地掀起的大規模民主示威風潮,到今日因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激發的民族意識形態,展覽「方域之外」希望重新檢視當下的處境,探索人與人之間游離而脆弱的共存關係。

備註:為力行防疫新生活運動,敬請各位觀眾配合量額溫、手部消毒及實名制入場等防疫措施,如人潮眾多,建議配戴口罩參觀,福利社與您一起維護台灣公眾的健康。

「方域之外」(Beyond Territory)
展期|2020.10.17-11.14
地點|福利社 FreeS Art Space
地址|台北市中山區新生北路三段82號B1
開幕|10.17 (六) 15:00
座談|10.17 (六) 17:00-18:30
與談人|高森信男
活動專頁

首屆台灣當代一年展評審團獎頒獎典禮今(19)日登場,今年共有 112 組藝術家投件參與獎項,經 8 位各領域專家評審組成評審團,包括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白適銘教授、展覽燈光大師何仲昌、双方藝廊共同創辦人胡朝聖、策展人高森信男、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館長翁淑英、典藏總編輯張玉音、藝術家楊茂林以及收藏家劉銘浩,共同選出 20 件入選獎,並從中選出 1 名評審團獎得主。獎項特別規劃「一年一會」面對面交流活動,邀請入選藝術家與本屆評審委員共同討論藝術作品及創作中帶來的各面向思考。

本屆評審團入選獎規劃「一年一會」面對面交流活動,入選藝術家與本屆評審團委員於展覽現場暢談作品及藝術創作。

本屆評審團獎由吳瑋庭的《這是一張()的地毯—草皮樣式》獲得,藝術家以公領域城市綠地隨處可見的「草地」,與私領域常見的「滾輪」黏貼草地碎屑作為主體,重新檢視在日常被忽視既不被關注的塵/粒子及草,對於雜亂訊息量再造句。典禮當天,也頒予評審團獎得主福利社 2021 展覽合約,藉此促進藝術創作者未來的發展機會。

(左至右) 台灣視覺藝術協會理事長吳尚邕、首屆台灣當代一年展評審團獎得主吳瑋庭、本屆評審委員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館長翁淑英。

入選獎得獎名單及作品如下列(以下依姓名筆畫排序):王公澤《大象視界20-5》、王若庭《The 很當代的作品》、阮柏遠《入侵事件》、林芷安《Between black and white》、金炫辰《詩歌 #20201》、柯燕茹《冬日的逝去與暫存記憶》、段沐《渡橋》、時光林《舞台》、高登輝《就算只是窩在一起喝飲料,都覺得很甜蜜》、郭悅暘《勇仕》、陳泓元《晚上的政論節目II》、陳彥齊《岌岌》、陳迦恩《微塵無處》、曾慶強《90×200》、黃重堯《透明人:從科技到現實》、楊景堯《反送中素描》、楊肇傅《繁殖共同體》、謝宇喬《這是一個美好的資訊化時代》及謝福源《透明人間》。

現場貴賓、評審團委員與本屆評審團獲獎藝術家合照。

所有得獎作品將持續於台灣當代一年展展出,展期至 2020 年 9 月 20 日 16:00,歡迎大家把握最後時間至花博爭艷館觀賞。

連續舉辦第 19 年「台灣當代一年展TAIWAN ANNUAL」(以下簡稱「一年展」)9 月 12 日於台北圓山花博爭艷館精彩登場,今年的「台灣當代一年展」將有超過 24 場藝術活動,並匯聚 10 組台灣藝術機構與團體、超過 150 位國內外創作者,於 2020 年 9 月 12 日至 9 月 20 日於台北花博爭艷館展開。經典展區「藝術平權區」及「創作計畫區」合併為「一年聚焦」展區,不再以創作類型及展示形式限縮與分類,吸引共逾 120 位藝術家投件參與;今年首度設立的「評審團獎」,則邀請到 8 位藝術界各領域專家組成評審團,並於現場揭曉評審團入選20人名單。記者會現場嘉賓如潮,包含文化部部長李永得、立法委員吳思瑤、范雲、台北當代藝術館館長駱麗真、國藝會董事胡永芬、双方藝廊共同創辦人胡朝聖、竹圍工作室創辦人蕭麗虹皆到場熱情支持,吸引了 500 多人參與開幕。

現場嘉賓與參展藝術家於開幕現場大合照。

一年展多年來聚焦於藝術平權、多樣開放及國際交流,致力於提供一般以畫廊為單位的藝術博覽會機制之外,另一種開放的當代藝術展覽平台,展現台灣當代藝術界的多元可能性。社團法人台灣視覺藝術協會理事長吳尚邕致詞時表示:「在 2002 年以「台灣藝術家博覽會」(視盟藝博)為名創立,2016 年為更貼近當代潮流,更名為「台灣當代一年展」,至今已走過 19 個年頭。2020 年一年展期望藉由「轉型」邁向嶄新紀元,不僅規劃展區合併轉型、籌辦策展培力計劃,更首度設立評審團獎,期待能為愈加多元的當代藝術創作型態提供發表平台,持續為台灣藝術界培養新興人才,成為藝文工作者、藝術機構乃至非藝術社群間的交流平台。」

在國際疫情相對嚴峻的時候,台灣能如常辦理各項展覽、藝術活動,是非常幸福的。文化部長李永得致詞也特別感謝視盟的「台灣當代一年展」提供許多年輕藝術家展出的機會,為視覺藝術界帶來更多的活力及多元的視野,並於特別向現場藝術界人士提及文化部在視覺藝術的三個重要政策,包含:文化部修訂《文化藝術獎助條例》將於本會期送請立法院審查,藝術品交易稅制為修法重點,就文物或藝術品交易之所得分離課稅,提增藝術品交易市場能量,另外也積極同步與財政部研商提高藝術家創作所得成本率至 60%。第二,影響視覺藝術界重大的「全球華人藝術網有限公司涉嫌詐欺藝術家授權案」,文化部將於 2 週內提出重要的政策宣示,協助藝術家創作權益得到合理保障,維護藝文生態健全發展。第三,為保障文化藝術工作者勞動權益,文化部已於《文化藝術獎助條例》、《文創法》增訂相關條文,以增進勞動權益之保障。

文化部長李永得首次出席一年展開幕式,特別感謝視盟的「台灣當代一年展」提供許多年輕藝術家展出的機會,為視覺藝術界帶來更多的活力及多元的視野。

立法委員吳思瑤從視盟藝博開始就每年至展覽現場支持,今日與立法委員范雲也齊聲表示會與文化部、視盟及廣大的藝文工作者站在一起,持續為健全藝術環境及市場努力,期待帶領更多臺灣優秀的藝術家進軍國際,讓台灣精彩、多元的藝術被國際看見。

立法委員吳思瑤從視盟藝博開始就每年至展覽現場支持。

今年的「台灣當代一年展」將有超過 24 場藝術活動,並匯聚 10 組台灣藝術機構與團體、超過 150 位國內外創作者,於 2020 年 9 月 12 日至 9 月 20 日於台北花博爭艷館展開。經典展區「藝術平權區」及「創作計畫區」合併為「一年聚焦」展區,不再以創作類型及展示形式限縮與分類,吸引共逾 120 位藝術家投件參與。

今年首度設立的「評審團獎」,則邀請到 8 位藝術界各領域專家組成評審團,包括双方藝廊共同創辦人胡朝聖、知名藝術家楊茂林、典藏總編輯張玉音、亞洲大學現代美術館館長翁淑英、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白適銘教授、策展人高森信男、收藏家劉銘浩以及展覽燈光大師何仲昌,共同選出 20 名入選者,並於今日開幕揭曉入選名單(以下依姓名筆畫排序):王公澤、王若庭、吳瑋庭、阮柏遠、林芷安、金炫辰、柯燕茹、段沐、時光林、高登輝、郭悅暘、陳泓元、陳彥齊、陳迦恩、曾慶強、黃重堯、楊景堯、楊肇傅、謝宇喬及謝福源。最終將從中評選出「評審團獎」一名於 9 月 19 日下週六舉辦評審團獎頒獎典禮,予以個展機會,促進年輕藝術創作者未來的發展機會。

揭曉本屆 2020 台灣當代一年展評審團入選名單,入選藝術家與評審團代表胡朝聖於現場合影。

為延續台灣當代一年展歷年累積的充沛藝術能量,並傳承專業實務經驗予各方人才,今年特將「主題/影展策展區」轉型為「一年培力」展區,公開徵求青年策展好手的創意提案,並邀來鳳甲美術館策展人葉佳蓉及獨立策展人許峰瑞擔任顧問。本屆選出策展人賴佩君所策劃「你說的白是什麼白?」展覽計畫,邀請三位同時身兼表演者、策展人、藝術家等身份的專業佈展工作者林明彥、董育廷、蔡秉儒,各自提出在佈展職涯中感受強烈的「道具」,挑戰佈展成果如何被評價的問題,來反映藝術產業獨特的勞動情形。

策展人賴佩君所策劃的「你說的白是什麼白」展場一隅。

除此之外,本次也特別與策展人陳念庭合作,推出「台北好日麗日麗」藝術計劃,透過計畫研究團隊「槓桿實驗藝術工作室」進行實地考察,研究中山區晴光市場周遭自助洗衣店高度聚集的原因,並以國際攝影交流、藝術進駐創作等面向來討論半公共空間的形成與居民、社區之間的關係。經由跨國與跨界的藝術多元合作,邀請日本、台灣、泰國、新加坡及韓國等亞洲各地的藝術創作者,以藝術巧遇的方式,讓觀眾有機會參與和體驗一種新型態公共藝術的可能,重新思考都市日常的節奏和生活樣貌。

在台灣的藝術機構與團體部分,今年則邀請到水谷藝術、众藝術、社團法人新北市愛鄉協會、海馬迴光畫館、魚刺客、森嵐工作方圖、新浜碼頭藝術空間、新樂園藝術空間、萬事屋及臺北數位藝術中心共十組機構和團體齊聚一堂,並規劃多場精彩機構活動,準備與觀眾分享台灣豐富多元的藝術能量。

藝術團體「魚刺客」展區一隅。

年初,因新冠肺炎爆發,使得許多藝文活動被迫取消,一方面衝擊藝文工作者的收入,另一方面,我們也錯失許多精彩的藝術活動。這一次,一年展規劃有「如何看展覽」講座,以輕鬆的語彙拉近藝術與公眾的距離、「變動中的路徑 – 國際文化交流的轉向」帶領聽眾閱讀國內外的藝術行動,揭露疫情下的藝術脈動、「亞洲城市內半公共空間的奇幻觀察」探討如何在城市中與藝術巧遇、「樂齡 Maker – 無人塗鴉機創作工作坊」透過動手自造的過程,體驗也分享不同的生命故事等超過十多場主題策劃場次,此外,更首度進行公開徵件,不限內容、形式,募集多場藝術表演、工作坊、對談與教學活動,希望藉由各式活動與講談,拉近觀眾與藝術的距離,展開更多元豐富的藝術展會。

指導單位:文化部
主辦單位:社團法人台灣視覺藝術協會、財團法人臺北市會展產業發展基金會

展覽日期:2020/09/12(六)- 09/20(日)
開幕時間:2020/09/12(六)15:00(14:30開放入場)
展覽時間:11:00-19:00(09/20開放至16:00)
頒獎典禮:2020/09/19(六)15:00-16:00
展覽地點:台北花博爭艷館(台北市中山區玉門街1號)
展覽門票:免費入場

【重要聲明】視盟針對國藝會「2021 年補助申請基準:修訂對照表」回應聲明
視盟於今年 7 月 7 日針對國藝會藝文補助政策與施行,向國藝會提出鄭重呼籲,包含「通盤檢討不合時宜之補助項目分類」、「洞悉產業動態發展趨勢,擴大視覺藝術補助向度,導正補助結構長期失衡與傾斜現象」、「應以健全視覺藝術生態結構為視點,擴大支持」、「建立視覺藝術獎補助與投融資共軌機制,完善產業資金動能」及「補足國藝會基金缺口,依產業發展趨勢進行條例增修」等五點內容。對此,國藝會也邀請視盟、臺北市藝術創作者職業工會及台灣藝文空間連線,於 7 月 29 日與會討論。會議中,國藝會董事長林曼麗女士一再強調,國藝會一直以來的積極目標就是「擴大資源的基盤」,也同意現行補助有不足之處,認為「如何增加專案補足常態的不足,使補助機制更前瞻、更具整合性」是接下來可以努力的方向,包含「獎補助與投融資共軌機制」都可以在未來持續討論,而對於視覺藝術團體一再強調的「補助項目分類需進行全面檢討」需求,亦於會議中達成共識,將徵詢多方意見,進行充分討論以利後續修正。
近一個月來,國藝會在進行組織營運空間訪視時,另附帶了一份「2021 年補助申請基準:修訂對照表(稿)」供營運空間與評審委員共同參考,包含在 8 月 13 日福利社訪視會議時視盟理事長與秘書處也接收了此份說明(請見下方附表提供)。會議中,國藝會獎助組藍恭旭總監主要針對九月初國藝會董事會上可以先做反應的事項進行說明,包含針對「營利單位須充分說明」條文,刪除單位舉例部分;並修訂視覺藝術類大型創作的資格限制,刪除「國際展出之機會」部分,同時刪除「創作期程至多延長一年」的限制。視盟肯定國藝會因應董事會議時程所作的初步修訂,然部分權宜修訂,不但無法回應視覺藝術團體心聲,恐有誤導國藝會補助理念、原則之虞。因此,視盟再次呼籲國藝會正視先前視覺藝術團體提出問題,面對藝術生態發展需求,正式召開擴大諮詢會議,針對補助政策、制度、策略以及實施方法提出完整回應。
以下先針對國藝會目前初步建議修訂內容,回應如下。
一、正視、改善藝術生態發展需求,修正、增設視覺藝術補助類別,具體回應視盟五點呼籲
視覺藝術生態發展的複雜性、多樣性和跨域特質早已超越「視覺藝術類補助」單向類別所能統攝,應被視為如表演藝術般的總體領域,視盟重申研議並修正視覺藝術補助類別乃刻不容緩的重要工作。國藝會應慎重研議及回應視盟所提出之「通盤檢討不合時宜之補助項目分類」、「洞悉產業動態發展趨勢,擴大視覺藝術補助向度,導正補助結構長期失衡與傾斜現象」、「應以健全視覺藝術生態結構為視點,擴大支持」、「建立視覺藝術獎補助與投融資共軌機制,完善產業資金動能」及「補足國藝會基金缺口,依產業發展趨勢進行條例增修」等五點內容,盡速研議修正補助基準。
二、國藝會建議修訂補助基準條文第玖條第三點,不符補助機制之初衷,未有助益,反增阻礙
根據「2021 年補助申請基準:修訂對照表(稿)」內容所示,國藝會擬針對現行條文第玖條第三點,「營利單位(公司、畫廊、出版社等)申請時必須充分說明計畫的非營利性」,建議修訂為「營利單位申請時必須充分說明計畫的非營利性」,刪除原有條文中「公司、畫廊、出版社等」字眼。
對此,視盟再次重申,國藝會作為國家最重要「以營造有利文化藝術工作之展演環境」為宗旨的政策機構,針對表演藝術領域三類別以及視覺、文學等類別皆採支持非營利活動以及推動產業發展之雙軌並重之扶植原則,而產業發展除側重前端創作展演發表之外,亦與後端市場反應或票房收益關聯密切。因此就鼓勵視覺藝術產業的多元發展而言,無論是在商業空間展出或與非營利機構合作的計畫,皆應是補助支持的對象。呼籲國藝會應確實參考藝文各界的反應內容,檢視並修正不符產業需求的相關條文。補助考量應回歸計劃本身,勿以申請單位屬性作為判斷基準,抑斥營利單位的相關申請資格,而造成藝術生態發展的偏頗缺憾。
三、舉辦公聽會,公開徵詢各界意見,充分討論,凝聚藝文生態共識
近一個月以來,國藝會藉組織空間營運訪視之機會,附帶「2021 年補助申請基準:修訂對照表(稿)」說明,邀請營運單位及評審委員共同討論,視盟肯定國藝會透過權宜諮詢廣納各方意見之行動,然而上述機動諮詢缺乏公眾參與及具體記錄,未能有效進行討論交流。視盟因此再次呼籲國藝會須召開公聽會,落實資訊公開及公眾參與,廣泛聽取藝文界各方意見,針對視覺藝術界領域的期待和提問,進行充分研議及修訂,並說明國藝會的回應和具體作法,確實改善現行制度之相關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