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opyofacopy

游孟書 2020 個展「悲滅說」 以創作面對人們無法解決的負面情緒

2020 年「福利社 FreeS Art Space」首檔展覽將推出藝術家游孟書個展—「悲滅說」,將於 2020 年 2 月 15 日至 3 月 14 日展出。本次展覽將呈現游孟書全新創作,作品包含陶瓷、雕塑模製及現成物等,利用材質操作及雕塑手法,透過轉譯玩具探索自身內在、面對權力與毀滅等精神面向。展期間將於 3 月 7 日下午 2 點舉辦展覽座談,邀請藝術家李明學及王德瑜擔任與談人,與藝術家進行本次展覽的主題座談。

因多年旅美求學經驗,開啟了藝術家游孟書對文化霸權、文化滲透議題的關注及反思,並曾於 2015 年發表「美力拜拜」個展,以台灣藝術家的角度,透過挪用宗教性的視覺語彙,玩轉美國流行文化符碼,巧妙呈現文化霸權的影響。除了美國,游孟書後來也旅居澳洲及中國,多年在異地求學、工作與生活的經驗與過往創作的積累,都成為每一刻創作靈感的養分與源頭。

本次「悲滅說」的展出,游孟書從全球性的文化議題轉而著眼於人們自身難以解決的負面情緒,結合過往創作的積累,嘗試利用「樂高積木」的普世觀點及價值,透過去色、去形、再製等當代視覺語言,「挖出負面情緒,透過玩具進行投射」,徹底解構「玩具」的面向,掀開身而為人所面對的悲劇課題。

「悲滅說」游孟書個展
展期:2020 年 02 月 15 日—  03 月 14 日
地點:福利社 FreeS Art Space
地址:台北市中山區新生北路三段 82 號 B1
開幕:2020 年 02 月 15 日 15:00
座談:2020 年 03 月 07 日 14:00-16:00
與談人:李明學、王德瑜

計畫緣起

視盟(AVAT)與悍圖社秉持為藝術公民服務與回饋藝術環境的初衷,提供「福利社 FREES ART SPACE」展覽空間予藝文界的老將新秀一個創作發表的舞台,期望經由空間的介面,能夠促進對於藝術的深度探討與藝術視野的開啟,進一步地擴展藝術對話交流。

申請資格​

  • 須為中華民國籍。
  • 從事各項相關藝術工作之個人或團體。
  • 展覽主題、作品創作內容及媒材不拘。
  • 該申請案需為首次公開發表。

申請截止日
*即日起至2020年3月31日止*

詳細徵件辦法與申請說明請上「福利社 FreeS Art Space」官網查詢。

【FreeS Art Space 福利社 x 2020 ART FUTURE 藝術未來 】富邦國際會議中心 F-07

視盟獲邀參加 2020「ART FUTURE 藝術未來」,將呈現盧冠宏、黃立穎、蕭其珩三位新銳藝術家的精選作品。

盧冠宏的繪畫創作,試圖鬆動原本的觀看機制,圖像的指向功能變得模糊不清,進而提出對於你我所存在的現實社會中另一種觀看方式的可能。圖像在不同的觀看經驗下產生的意義,以及作品名稱中,文字與諧音造成的意涵抽換,這些多重的「誤讀」(misreading)交疊下,使得盧冠宏的創作有別於傳統繪畫而產生多元豐富的開放性。 黃立穎此次展出的作品是以感實性(truthiness)的概念為主,相對於真實性來說,感實性是透過直覺對於事物的感受,而有一種遊走於虛實之間的狀態。運用奇石本身的造型特殊性,描繪虛構的自然景觀,從畫面圖像中,藉由文化脈絡下的觀看經驗而進一步聯想到一段文明、歷史場景或是遙不可及的外星世界。

蕭其珩的創作多從個人生活經驗出發,以觀賞者的角度來描繪記憶中的重要場景。如此次展出的〈奔馳在名為生活之路〉系列便是紀錄與朋友一起在市區騎U bike的經驗。每件作品畫面就如同電影的分鏡場景,各自獨立,卻又可看出彼此之間的連結,而騎士的單獨畫面就如同戲畢後出現的演員介紹般。蕭其珩運用強烈的筆觸及濃厚的色彩,使場景呈現一種超現實的畫面狀態。

FreeS Art Space 福利社 X 2020 ART FUTURE 藝術未來將自 1 月 17 日至 19 日於富邦國際會議中心 F-07 展出,在此誠摯邀請各位的蒞臨!

2020 ART FUTURE 藝術未來 F-07
貴賓預展  ▎2020.1.17 (五) 14:00 – 22:00
公眾開放  ▎2020.1.18 (六) – 19 (日) 11:00-19:00
展出地點  ▎富邦國際會議中心 Fubo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Center
展出地址  ▎台北市松山區敦化南路一段108號B2 F-07展位

關於 ART FUTURE 藝術未來  ▎「ART FUTURE 藝術未來博覽會」,以當代新銳藝術為品牌特色,搭配充滿實驗性的亞洲新星獎獎項,力圖成為串聯年輕藝術家與藝術市場的平台,展會同時也與台灣當代藝術空間連結,擴大藝術與文化發展,並賦予藝術創作,更加自由的可能性。​

視盟獲邀參加 2020「WHAAAAAT’S STUDIO OPENING 台灣當代島嶼連線藝術博覽會」,將展出四位年輕藝術家張伯豪、徐夢涵、洪誼庭、江宜瑾的精選作品。

肉身的失形及其越渡

以金屬為主要創作媒材的張伯豪,作品中「去頭」形象的人物為藝術家一直以來嘗試發展的創作語彙。藉由顛覆第一人稱視角,將我們看不見自己頭部的狀況,轉化為第三視角的觀看——一個失去頭部卻仍站著的人,兩者間的轉換意味著不斷重疊審視著自己,藉此來回辯證「我」與存在的關係,試圖在自我認同間尋覓框架外的可能。

徐夢涵此次展出多件平面繪畫作品,藝術家將個人因身體疼痛而產生的細微情感變化,轉為書寫紀錄般的繪畫形式。畫面中的肉身與物件,隱喻著生命歷程的遞嬗,並細細體會其中的孤寂與憂傷,展現私密的身體與存在特質。整體富有詩意的創作,寓意著人們衝撞生命的同時,也要接納其中的完美與不完美。

洪誼庭的作品除以絹印版畫製作外,經常有意的挪用生活中常見的印刷形式,諸如月曆、金紙等,呈現藝術家對於世代文化的個人觀察,並引用其中的符號與象徵。而作品畫面中的人物似是在演譯特定所指,以詼諧的手法解構日常約定成俗的事物,卻又同時詮釋著某種秩序的建立,對著體制拋出一道道的提問。

經常以複合媒材表現生活周遭事物的江宜瑾,截取對人事物的個人體悟,使用現成物或以翻製、手捏的陶塊與結構組合作品,藉由不穩定的支撐與危險的狀態,突顯物體本身的存在與視覺上的張力。其作品反映了藝術家對生命經驗的連結與轉譯,重新建構「感受」的存在並延伸、展現其形貌。

四位藝術家此次展出之作品,除了展現各自對日常的細膩觀察外,亦隱約流露著個人生命經驗與情感交織的綿密。透過對「身體」的換形與變異,表現了因自我認同、創傷或是循規而產生來自外部對肉身的設限,均在藝術創作與展示的過程中,獲得了越渡固有機制的可能。視盟 x 2020 WHAAAAAT’S STUDIO OPENING 將於 1 月 17 日至 19 日於南港老爺行旅1816室展出,誠摯邀請各位的蒞臨!

WHAAAAAT’S STUDIO OPENING
台灣當代島嶼連線藝術博覽會

展間 ▎1816 室

媒體預展 ▎
2020.1.17 (五) 11:00 – 13:00

公眾開放 ▎
2020.1.17(五) 13:00-21:00
2020.1.18(六) 12:00-21:00
2020.1.19(日) 12:00-19:00

展會地點 ▎
南港老爺行旅 The Place Taipei 18-20F(115台北市南港區經貿二路196號)

關於 WHAAAAAT’S STUDIO OPENING ▎
「WHAAAAAT’S STUDIO OPENING」有別於一般制式化的藝術博覽會,突破傳統,跳脫框架,邀請全世界的藝術家來台展出,打造一個讓大家可以自然交流,藝術更貼近生活,邀請您一同參與這場創新充滿活力的嘉年華會。

親愛的台灣視覺藝術協會(視盟)會員,大家好:

感謝各位多年來對於本協會的支持與鼓勵,「2020 台灣視覺藝術協會會員大會」即將於 2020 年 3 月 8 日星期日舉行。本次大會中,視盟將說明 2019 年度的整體工作與營運狀況,並向各位報告 2020 年的工作計畫,期盼各位會員踴躍出席,一同了解視盟過去一年的工作項目與概況,並繳交 2020 年度常年會費,以支持協會持續運作。

敬請填寫「2020 台灣視覺藝術協會會員大會」出席回函,方便秘書處進行相關作業,謝謝您的配合。

2020 台灣視覺藝術協會 會員大會
開會日期:2020 年 3 月 8 日 星期日
報到時間:13:30
開會時間:14:00 -16:00
開會地點:台北數位藝術中心
開會地址:111台北市士林區福華路180號

若您目前並非視盟會員,也非常歡迎您前來認識視盟,一起加入我們的行列!


不克出席的會員們亦可簽署書面「出席委託書」(請參考附件2),並委託其他會員於報到時出示、連同會費一起繳交以代表出席(每一會員僅能接受其他會員一人之委託)。本次大會後將透過 e-mail 寄送會員「2019 年度報告手冊」PDF 電子檔以及會議記錄,也請多加留意。

附件1:開會通知單
附件2:2020 會員大會出席委託書、委託書填寫範本

注意事項:
1. 每一會員僅能接受其他會員一人之委託。
2. 不克出席者可委託其他會員攜帶簽署完成之書面「出席委託書」出席。
3. 受委託人請持簽署完成之委託書於報到同時出示並同會費一起繳交以代表出席。
4. 本表僅供參考,會員若自行開具委託書,亦屬有效。
5. 若無法找到委託人,亦可將簽署完成之委託書於 2020 年 3 月 3 日前使用下列任一方法回傳登記:
(1) 掃描檔案寄至 avat.art.tw@gmail.com
(2) 紙本傳真至 02-2585-7679
(3) 紙本寄送或親送至 104 台北市中山區新生北路三段 82 號 B1(收件至 2020 年 3 月 3 日止

以上內容若有任何問題歡迎於來信或於上班時間致電(02-2585-7600)聯絡視盟蔡先生,或透過視盟社群平台與我們聯繫,我們將竭誠為您解答。

藝術空間「福利社 FreeS Art Space」將於 2019 年 12 月 14 日至 2020 年 1 月 18 日推出「卡通頻道/在模糊的地方打光」孫知行、盧冠宏雙個展。本次展出為台灣視覺藝術協會(以下簡稱「視盟」)2018 年「藝術全青年學校」之青年藝術家媒合計劃成果之一,也是兩位藝術家的首次個展。開幕當天將舉辦開幕茶會,展期間 12 月 28 日下午 2 點邀請到藝評人簡子傑及藝術家蘇匯宇擔任講座與談人,與兩位藝術家展開藝術對話。

「視盟」秉持藝術平權前提,於 2018 年首度辦理青年藝術家媒合計畫——「藝術全青年學校」,邀請「竹圍工作室 Bamboo Curtain Studio」、「非常廟藝文空間 VT ARTSALON」、「眾藝術 Zone Art」、「絕對空間 Absolute Space for the Arts」以及「福利社 FreeS Art Space」共五個台灣藝術空間共同合作,公開徵選青年藝術家創作提案,經由初審及複審兩階段於 33 位提案者中選出 6 位藝術家:鄧安庭、盧均展、黃千倫、林恩崙、孫知行與盧冠宏,提供藝術空間的展出機會,藉此計劃推薦傑出年經創作者進入藝壇,媒合展出空間,協助開展其未來發展的多元可能性。

與「福利社 FreeS Art Space」藝術空間媒合的兩位藝術家孫知行與盧冠宏,將於本月 14 日以雙個展形式同時登場。在「卡通頻道」一展,藝術家孫知行沒有創作卡通,也沒有建立頻道,而是特意編篡了一部趨近於卡通的影像註解自己生活的時空,「讓投影機播放一部以它量身打造的影片,並從投影機的產品循環中透析出人們投射在產品的想像。」此展將展出孫知行的七件作品,包含影像、裝置與文件,藝術家將日常生活中常用以投射人們對生活想像和慾望的媒介工具——「投影機」翻轉為主角,編織「投影機及其未來」,探討人們對生活、對未來、對萬物僵化的想像,進行對生活的再思考。

藝術家盧冠宏試著在個展「在模糊的地方打光」中,以繪畫和裝置,呈現一種已然遠去的、非理性的時間感,同時也作為對於「繪畫本身即是一種經驗」的思考。現年 25 歲,目前就讀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創作組的盧冠宏,創作內容偏愛「那些意義不明的照片、不小心拍爛的攝影或社會新聞上莫名其妙的記者抓拍」,認為那些影像提醒了圖像與敘事之間,不那麼單向的模糊地帶,「好像突然讓一種觀看的機制失靈,變成一個允許觀眾高度參與的填空題。」盧冠宏透過創作重新演繹這些鏡頭外的事件,試圖鬆動約定俗成的觀看方式。

「卡通頻道/在模糊的地方打光」孫知行、盧冠宏雙個展
展期:2019 年 12 月 14 日— 2020 年 1 月 28 日
地點:福利社 FreeS Art Space
地址:台北市中山區新生北路三段 82 號 B1
開幕:2019 年 12 月 14 日 17:00
講座:2019 年 12 月 28 日 14:00 – 16:00
與談人:簡子傑、蘇匯宇

【重要呼籲】關於大趨勢畫廊取消藝術家黃琬玲個展《抹山河》事件

針對本會會員黃琬玲藝術家於 個人臉書 (2019.12.05 20:54) 陳述:

本來今天的時間應該在畫廊裡佈展,並且準備星期六的開幕與諸位好朋友相聚,在中國、日本、韓國合作過的畫廊以及策展人、藝術家朋友都買了機票,還有中南部的藝術家朋友也都買了高鐵票,要來台北給我加油打氣。但很遺憾的是我的展出在上周四被取消了,所以無法按照原計畫進行開幕。許多朋友私訊來詢問原委,考慮許久還是應該將原因開誠布公。

原訂 12 月 7 日舉行的個展《抹山河》,是過去將近三年來持續進行準備的展覽,原訂展出作品 21 件,展出資料在 11 月 23 日交付畫廊後,畫廊方面告知:該畫廊只接受首度公開的作品展出,不接受之前曾經在任何展覽中已經展出過的作品展覽。於是,剔除了 2018 年在韓國、2019 年在日本以及其他替代空間、美術館展出過的作品,共計 15 件,僅餘 6 件作品准予展出,並告知此次展覽是要依照上述 6 件作品繼續進行或者取消展覽。

但是,該畫廊認定的這項『規則』,之前並未明列在展覽合約中,也未曾向我提及過,毫無所悉以致措手不及。剩餘的 6 件作品,實在無法展現這兩三年間的創作脈絡,也無法給身為藝術家的自己一個交代。期間溝通多次,還是無法取得共識,於是在 11 月 28 日由畫廊方面提出取消展覽。現在,我還是持續在工作室裡創作,這個系列作品也會持續進行,期待下次有更完整的面貌與大家再見。在這煎熬的一周,我思前想後,徹夜難眠。我想我還不夠智慧與經驗處理這樣的狀況,尚祈見諒。

視盟將遵照協會宗旨與章程之第五條之一:提供藝術工作者生活福利、專業資源訊息、法律諮詢等相關服務事項及保障為前提聲援藝術工作者。基於維護藝術工作者權益的立場,本協會提出以下呼籲:
藝術家黃琬玲近年廣受國內外美術館、替代空間等非營利機構邀請展出,累積了藝術家厚實、充沛的創作能量。黃原預計於大趨勢畫廊展出的《抹山河》個展,呈現近三年來系列創作的完整面貌,不料大趨勢畫廊卻在展出前數天,提出「畫廊只接受首度公開的作品展出,不接受之前曾經在任何展覽中已經展出過的作品展覽」的聲明,大幅縮減藝術家原計畫展出的作品數量,更進而提出對藝術家極度不友善的處理選項,而藝術家在多次協調後未果,於是大趨勢畫廊方面決議取消其準備已久的展出。
本協會經過確認,大趨勢畫廊對此次展覽所提出的「限制要項」,並未明列於展覽合約中,亦於準備展覽期間無任何口頭協議,直至展出前 11 月 23 日提出此「限制要項」;不知大趨勢畫廊往年舉行的展覽,是否也都循此限制慣例辦理?
雖說畫廊屬私人機構,握有主張營運方式的權力,然而與畫家間發生合約缺漏或意見分歧時,基於彼此合作互信、創造雙贏的前提下,理應針對矛盾盡力調整修正,擬訂雙方都可接受的處理方式,讓合作得以圓滿遂行。就合約之精神,畫廊在藝術家沒有違約的狀態下,即應履行作品展出的義務。遺憾的是大趨勢畫廊選擇了以單向、強硬且不對等的態度,迫使藝術家被動放棄展出。
展覽延期是數月前雙方協調後的結果,展覽前兩週提出異議,提供極端兩個選項,明顯欠缺溝通誠意。督請在藝文生態健康穩定發展的願景下,重視契約關係的尊重與溝通。
(上述文字本會於 2019/12/6 17:11 發佈於視盟官方粉專。)

以下針對此事件相關人士之回應進行紀錄:
大趨勢畫廊於官方臉書粉絲專頁 (2019/12/6 14:36) 發佈【取消黃琬玲個展相關說明】

本展覽原與創作者訂於2018年6月執行,後經創作者要求延至同年9月,隨後再次收到創作者的延期要求,畫廊再次挪至2019年6月,在今年3月,創作者第三次表示執行困難,並以email回覆表示「希望可以展出全系列的新作」,希望畫廊同意延期,畫廊同意再次延後至2019年12月。

本展覽經創作者一延、二延、三延,在展出前一星期尚無法確定展出細節,造成展覽行政作業極度混亂,最後決定取消本展覽,造成大家困擾,非常抱歉。

大趨勢畫廊

針對大趨勢畫廊上述說明,藝術家黃琬玲於視盟粉專留言處 (2019/12/7 13:20) 回覆如下:

這中間有幾個錯誤,第一個在11月23日前,從來沒有聽過「希望可以展出全系列新作」,而是在11/23跟我索取圖檔時說「展覽作品都將以新作為主」,同日交付後對方告知「展出過的作品不會上牆」「有部分作品已經展出過,數量不少」,展出一星期前無法確定細節,也非真實,交付圖檔是11/23 ,開幕12/7早已超過兩週。

(此事件相關發展與回應,將持續更新於本文。)

此次由「台灣當代藝術資料庫」主辦之藝術關鍵字工作坊第二場,討論主題將再次聚焦於線上資料庫本身及其未來發展。工作坊上半場次將由北科大文化事業發展系吳宇凡老師主講,從檔案學的角度切入,論及藝術資料庫在建置的過程中,過去中央權威式分類架構所帶來的去脈絡化現象,而在西方檔案學理論兩百年的發展下,以資料來源為框架的結構思維轉換,成為藝術資料庫建置必然的方法,此將影響著後續資料使用者能進一步深入藝術創作者創作思維,而當創作者成為條目進入資料庫中後,又將面臨什麼樣的挑戰?

工作坊下半場將由台北藝術產經研究室的柯人鳳執行長主講,以畫廊史料庫聯盟當前營運的發展方向為例,討論資料庫如何在分工化的時代下,透過彼此合作連結各自專業的收錄內容,同時以更為宏觀的視野建立檔案的系譜與知識架構的輪廓,活絡並擴大資料庫的內容使用效益。

上半場|德希達幽靈的捕捉—以藝術創作者為核心的資料庫及其類別建構
主講人|吳宇凡(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文化事業發展系 助理教授)
時間|2019.11.30 14:00-15:30
地點|台北數位藝術中心2F
地址|台北市士林區福華路180號2F

下半場|資料庫的合力與生產—畫廊史料庫聯盟的建置策略
主講人|柯人鳳(台北藝術產經研究室 執行長)
時間|2019.11.30 15:40-17:10
地點|台北數位藝術中心2F
地址|台北市士林區福華路180號2F

兩場次活動均歡迎參與者踴躍發表意見並參與討論,有興趣的聽眾請盡快報名參加!

請填報名表單,當日請至DAC櫃台報到,由專人帶您上樓。

「墳.屍骨.紅壤層」梁廷毓個展

關於展覽|

今日位於桃園大溪、龍潭、復興與新竹關西的四方交界之處,同時也是地質學上的河川襲奪作用與斷頭河地形的分岔點。藝術家以一個曾經形成多族群交遇的複雜地理為核心,指出今日在面對移入的「定居者」,類似於定居型殖民狀態所鍛造出的敘事結構與記憶形式,有必要回溯至這個區域五個族群的關係(客家人、泰雅人、凱達格蘭人、道卡斯人、閩南人),以及人們認知土地、山脊、谷口、岩石等自然物之間的關係最為複雜的時期,並以「死亡」輻輳而出的「墳」、「屍骨」、「紅壤層」作為敘事的推動力,重新校準敘事者的位置,相互調整說法與視角、呈現多族群、物群的地理與動態的敘事關係。

一方面,作為《斷頭河計畫》的一部分,本次的展出延續藝術家關注的主題,在與五個不同群體的接觸過程中製作的影像地誌,進行歷史的校準與協商。包含「原、原衝突」與「原、漢衝突」、地形與族群交界的關係,以及在多重的衝突、地界轉變、死亡位址產生的過程中,所形成無法分開表述的多元視角。另一方面,這次計畫的發表,以展覽、靈異聊談會、工作坊、論述報告、地方放映會等複合方式進行。透過不同的說話者,展出七件ㄧ組的影像集,並繪製出彼此差異卻相互重疊的記憶地景、宇宙觀與接觸地帶,以問靈、自然物溝通而出的地理關係與界域,也保留更多參與者得以持續加入的協商空間,持續計畫的實踐。

展區一
展覽地點|福利社(台北市中山區新生北路三段82號B1)
展覽日期|2019.11.02​ (六) – 2019.12.07 (六)
參觀時間|週二-週六 11:00 – 19:00

​展區二:菱潭現地行動展
展覽地點|菱潭街興創基地(桃園市龍潭區南龍路44號)
展覽日期|2019.11.09 (六) – 2019.12.22 (日)
參觀時間|週六、週日 12:00 – 18:00

計畫簡介|

《斷頭河計畫》藉由行動研究、展演實踐,與文化研究、歷史學、人類學、地理學的書寫、研討,試圖從鬼魂、歹物、屍骨的思辨,連結原客衝突、食番肉、原原衝突、部落地界、定居者的問題,持續以創作/研究論述、影像集、另類檔案、地誌書寫的方式,展開對話與爭議,試圖打開一個跨領域的問題場域,以及具有實質跨學科潛質的工事,從而導向具批判性的行動。目前正在進行的項目包括:「遺落之地」、「食人的地理」、「閻王崎」等複合性行動創作計畫。而在2019年開始的「浪漫斷頭河」台三線巡迴計畫,強調回返至地理的場址、村落、常民空間進行系列的計畫性生產、工作坊與非正式展演。

關於藝術家|

梁廷毓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碩士,目前主要結合地方調查、研究,以計畫性的藝術行動、文化干擾、複合媒體實踐,關注鬼魂的概念,如何涉及地理、歷史、記憶與族群關係等議題,並以動態影像集、死亡考察、鬼魂接觸、製圖、書寫的方式,進行現階段的藝術計畫。

活動資訊|

展覽對談會

■ 墳.屍骨.紅壤層(一)
時間|11.02 (六) 15:30-17:30
地點|福利社(台北市中山區新生北路三段82號B1)
與談人|王聖閎(藝評人)、梁廷毓(藝術家)

■ 墳.屍骨.紅壤層(二)
時間|12.07 (六) 14:00-16:00
地點|福利社(台北市中山區新生北路三段82號B1)
與談人|龔卓軍(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 副教授)、梁廷毓(藝術家)

計畫講座

■ 讓屍骨說話?
時間|11.09 (六) 14:00-16:00
地點|福利社(台北市中山區新生北路三段82號B1)
講者|梁廷毓(藝術家)

■ 浪漫台三線的想像與反思(一)
時間|11.17 (日) 14:00-16:00
地點|龍潭里活動中心 (桃園市龍潭區南龍路21號)
與談人|劉慧真(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 博士)、梁廷毓(藝術家)

■ 浪漫台三線的想像與反思(二)
時間|12.21 (六) 14:00-16:00
地點|龍潭里活動中心 (桃園市龍潭區南龍路21號)
與談人|劉瑞超(國立交通大學國際客家研究中心 研究員)、梁廷毓(藝術家)

講演暨放映工作坊

■ 斷頭河地誌
時間|11.17 (日) 10:30-12:00
地點|龍潭里活動中心 (桃園市龍潭區南龍路21號)

■ 番肉考
時間|12.21 (日) 10:30-12:00
地點|龍潭里活動中心 (桃園市龍潭區南龍路21號)

研究發表

■ 研討會議
參與會議名稱|2019年 台灣人文學社年會:人文之「後」
參與會議日期|11.23-11.24(本文將於其中一天的議程及時段進行發表)
參與會議地點|國立中興大學(台中市南區興大路145號)
發表題目|〈墳、屍骨、岩壤層:朝向一種島嶼之靈與地鬼合一的地理歷史觀〉

影展放映場

■ 影片放映
​參與影展名稱|第23屆 烏山頭影展
參與影展時間|11.25-11.29(影片將於其中一天的放映單元及時段放映)
放映影片|〈番顱考〉(26min,單頻道影像,2018)

計畫聊談會

■ 自然溝通與通靈技術
時間|11.30 (六) 14:00-16:00
地點|福利社(台北市中山區新生北路三段82號B1)
講者|往櫺(台灣靈異研究學會會長、靈體溝通的實踐者)
與談人|梁廷毓(藝術家)

各活動的詳細時間、地點若有變更時,請密切注意活動專頁

Necropolis ‧ Necro ‧ The Red Soil
LIANG Ting-Yu Solo Exhibition

About Exhibition|

Serving as the mark of the geomorphological phenomenon of river capture, the artist sees this juncture of Taoyuan Daxi, Longtan, Fuxing and Hsinchu Guanxi as the core of the past intermingling multi-ethnic society, pointing out today’s incoming settlers in a way corresponding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memory as well as the narrative structure of settler colonialism. It is thus necessary to trace back to the inter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ive ethnic groups in this area, the Hakka, the Atayal, the Ketagalan, the Taukat, and the Hoklo, along with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al ties among the land, ridge, valley, and rocks, which would present themselves in their most complicated state in history. The narrative push of ‘necropolis/grave’, ‘necro/corpse’, and the ‘red soil’ derived from the idea of ‘death’ refocuses on the position of the narrators, modifying and reshaping the content and perspective to reveal a multi-ethnic, multi-species geography as well as a dynamically flowing narrative.

As a part of the research and art project, this exhibition continues to explore the artist’s consistent focus, dealing with the investigation as well as negotiation of history, based on the topology created through interaction of the five groups. Such interactions include that of the indigenous themselves, the indigenous and the Han, the geographical and ethnic convergence, the unique collective perspective formed through endless conflicts, the shifting borders and death sites. In addition, this exhibition includes a series of events such as the psychic discussion group, workshop, statement presentation, local screening and more. The exhibiting video collection, through different speakers, illustrates their overlapping and distinctive memory of landscape, cosmology and contact field, and by practicing spiritual inquiries, the geographical interrelationship as well as the borders of natural elements have opened up a space for negotiation, which enables the continuance of the realisation of the plan.

Exhibition Zone 1
Place|FreeS Art Space
Dates|11.02 (Sat) – 12.07 (Sat)
Opening Hours|11:00 – 19:00

Exhibition Zone 2
Place|Ling-Tang Street Creative Hub
Dates|11.09 (Sat) – 12.22 (Sun)
Opening Hours|Saturdays and Sundays, 12:00 – 18:00

Introduction of the project|

​Through action research and exhibition practice, overlapped with the field of cultural studies, historical science, anthropology, and geography, the art project intends to connect the multiple issues including conflicts among the indigenous as well as conflicts between the indigenous and the Hakka, the settlers, the indegenous-meat-eating, and tribal boundaries. Adopting the methodology of creative/research discourse, film collection, and topological writing, it aims to open doors to a probelmetic interdisciplinery zone in order to further a dialogue, a debate, a solid cross-field work that directs towards critical artistic approaches.

About Artist|

LIANG Ting-Yu

​Liang Ting Yu (b. 1994, Taiwan) is currently enrolled in the Graduate Institute of Trans-disciplinary Arts at the Taipei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he Arts. Liang’s practice focuses on integrating regional investigations and studies with project-based art actions and mixed media art. He examines issues related to historical archives and ethnic relations, and has recently expanded into exploring archives and local myths and legends. Using motion images, local ghost stories, image production, and writing, he creates art that looks into relationships between ghosts and topography.

我們不只工作過量 — 藝術工作者勞動調查發佈記者會
時間:2019/10/29,上午9:00
地點:立法院中興大樓一樓101會議室
主辦:立法委員李麗芬辦公室、臺北市藝術創作者職業工會
臺北市藝術創作者職業工會發起,12個藝文團體協力進行的「藝術工作者勞動情況調查」, 自今年5月24日發佈「藝術工作者勞動調查問卷」,在一個月內的時間裡已經獲得1,525份藝術工作者填答反映工作現況。工會接著分析問卷調查結果,並且與協力藝文團體共同討論出解決目前藝術工作者困境的具體策略。經處理數據分析以及資料圖表化呈現後,以召開發表記者會的方式呼籲相關單位針對藝術從業人員的勞動現況落實有效提升工作權益的法規政策。
本次調查證實了長期以來藝術從業人員的低收入、長工時、生活保障不足的從業環境並非空穴來風,而是長期的未受到關注,本次調查顯示有5成以上藝術從業人員月薪不滿3萬元、平均每周工作時間達52小時已超過法定正常工作時間40小時。另外其它調查數據顯示,藝術從業人員的工作合約保障、社會保險的覆蓋率都十分不充足,甚至「劇場設計與執行」類工作者的職災風險最高但卻同時也是受到工作保障最少的類型。
  • 藝術從業人員不只工作過量,而且低收入、高工時、缺乏保障
本次研究調查顯示出目前以承攬委任工作類型為主的藝術創作者,在工作的大多數時候都沒有基本的書面承攬契約保障。本調查顯示平均只有27%的創作者通常或一定會簽訂承攬契約,顯示出藝術工作者的工作權益沒有白紙黑字的保障。未有書面合約保障的後果,將導致藝術創作者在遭遇著作權、工資報酬等爭議上無所憑藉保障自身權利。更因為沒有證據證明自己與出資者間的工作關係,導致在投保勞工保險、申請職災給付中的權利受損。尤其在劇場創作類型(表演藝術創作、劇場設計與執行)身上,這些面臨多樣職業災害狀況的藝術創作類型,簽約的比例又特別低、保障更為缺乏(詳見附表1)。
附表1. 分析/製圖: Ceresus延伸思考
在勞動條件上,本次研究調查藉著蒐集1,525份藝術從業人員反映工作現況調查問卷,亦證實了藝術工作低收入、高工時的過勞現象。藝術從業人員的平均薪資遠低於台灣勞工平均值,週工時更高於台灣勞工平均值。在影視/藝術電影、表演藝術行政、劇場設計與執行、表演藝術創作等藝術工作類型上,更呈現出工作時間越長平均下來每工時所能獲得的工資報酬越低的情況(詳見附表2)。在職災保障方面,亦可以發現有29%的藝術從業人員從未投保勞保,在部分藝術工作類別中如行動行為藝術、視覺藝術創作、聲音藝術、表演藝術創作,更有將近一半的從業人員未投保勞保,無法獲得勞保中的職業災害、職業病保險保障。
附表2. 分析/製圖: Ceresus延伸思考
在藝術從業人員的就業與生活狀態中,我們可以看到藝術從業人員對於藝術從業環境中最為不滿意的即是低工資的問題。而低工資的問題,更因為產業內薪資成長幅度非常有限,隨著工作資歷增長也未必會帶動收入增加,連帶引發藝術工作職業壽命偏短,多數人最終因為經濟及家庭壓力選擇轉行(詳見附表3、4)。
附表3. 分析/製圖: Ceresus延伸思考
附表4. 分析/製圖: Ceresus延伸思考
  • 產業中的基層工作者也需要被看見,藝文團體呼籲修法改善藝術工作權利
隨著近日亞洲藝術交易市場變遷,台灣藝術交易市場活絡,行政院與文化部推出藉由《文化藝術獎勵條例》減免藝術交易業者稅金的政策構想。我們自然樂見藝術交易市場的活絡,然而依照調查結果可以觀察到,藝術從業環境從創作、行政到技術人員,依然是沒有穩定的保障與合理的工作報酬。
我們希望勞動主管機關可以輔導藝術單位遵法,使其給付聘雇的藝術行政、技術人員具合法的薪資與勞動條件;而文化主管機關則應在此僱傭關係中推動業內簽訂工作合約的普及、協助藝術從業人員投保勞保獲得保障,並且妥善運用目前逐年增加的文化預算使基層從業人員得以改善目前最受到關注的低薪問題,另一方面,對於承攬關係的藝術創作者們則希望主管機關可以推動相關的價金參考標準,並持續推動、推廣關於智財權與承攬合約等相關知識。
今年5月10日立法院三讀通過《文化基本法》,確定長期的文化政策綱領。並通過附帶決議「儘速修正《文化藝術獎助條例》,強化藝文工作者的工作權保障,並盤點藝文工作者相關保障法規,與相關部會進行協商,於六個月內提出修法建議」。臺北市藝術創作者職業工會與立法委員李麗芬辦公室,希望透過本次的調查結果使社會大眾看見藝術工作者的勞動困境,並且督促政府對於台灣藝術環境應做通盤檢討。
  • 對改善藝術工作條件的訴求
  1. 要落實—中央主管機關對藝術從業人員之工作權、智慧財產權及福利,應訂定具體辦法予以保障
  2. 要保障—應協助藝術從業人員,辦理社會保險事宜
  3. 要參與—廣納民間藝文團體參與《文化藝術獎助條例》修法草案訂定
  • 藝術工作者勞動情況調查協辦單位
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台灣藝文空間連線、台北藝術產經研究室、國際劇評人協會台灣分會、臺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中華民國表演藝術協會、臺北市紀錄片從業人員職業工會、社團法人臺灣技術劇場協會、Ceresus延思顧問、台灣視覺藝術協會、新樂園藝術空間、魔梯形體劇場、梗劇場、彰化師範大學 台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理事 吳介祥教授、台北藝術產經研究室 柯人鳳 執行長
  • 贊助單位
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以上新聞稿轉自臺北市藝術創作者職業工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