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身說法2:黃耀陞,像極了回憶,電子紙與藝術創作的一期一會
圖解:電子紙的初次測試

文/黃耀陞

當創作者與新媒介相遇

2024年10月參與蘇瑤華老師所策展的「開放學院藝術圖景:腦袋.顯示器.工作室」。其中作品「記憶碎片」,是自己針對2010年個展「月之暗面」影像記錄的揀選與再製。如此,開啟對過往的凝視,藉由重新整理這些照片,也是再次回望自身創作軌跡的原點。

這件作品原預計以數位相框為載體,進行影像輪播。但在教育部前瞻顯示科技導入藝術場域建置與推廣計畫的支持下,接受元太科技產品「電子紙」(ePaper)藝術運用的挑戰,並得到電子紙專家、臺師大跨域產創學院高文忠院長跨刀相助。,本次使用的屬於多粒子電子紙,電子紙不同於以往所接觸過的材料,既具有紙張樸素的質感,又能隨所需轉換畫面。另一方面,這種陌生且未知的視覺效果,卻也產生了感知的可能性。

電子紙作為傳遞訊息的中介,已開始被應用於生活中的各種層面,如大型看板、閱讀器、標籤等。而將其作為藝術創作的形式來思考,卻仍有許多尚待開發的空間。有別於印刷,它具有「無紙化」的意圖;輕薄的體量,可被張貼於透明/不透明的表面;低耗電亦可結合太陽能,產生自體運作的永續模式。這些,皆具有許多想像與實踐的潛力。

顯像特質使回憶蹦出新滋味

透過對電子紙的學習與理解,整個「記憶碎片」的顯像過程,不斷迴返於「回憶」與「視覺經驗」間的類比。

電子紙的原理,是透過電壓控制不同顏色粒子的分佈,藉以改變眼前所見的畫面。畫面轉換的過程,由於電壓調整與粒子移動的關係,因而出現不同色彩閃爍,並連續切換的情形。

如此炫目而急促的視覺效果,令人意識到粒子的流動,賦予影像物質般的想像,也使人有種摸不著頭緒的感覺。彷彿是某種「留白」,又或者像是回憶。「尋思」的過程總有其模糊而混亂的時刻,最終,新的影像會自空無的螢幕漸浮現,更像是「想起」了某個人事物的當下。

電子紙似乎較常被使用在靜態的閱讀,這樣的視覺感不同於動態影像,有著自身的韻味。而顯像過程的無法預期,對於創作來說是有趣的事,有別於精準的指令與動作,「隨機」使媒介具有個性,也帶來不同的感知模式。

而無論色彩閃爍、影像消逝/浮現、粒子般的質感、無法預期的時刻,這些都可以視為電子紙本身所帶有的特殊語彙,也使其在播放某個特定時空的影像記錄時,像極了「回憶」。

圖解:電子紙有著特殊的紙感
圖解:影像浮現,如同回憶起某個畫面
圖解:畫面轉換時的色彩閃爍是獨特的語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