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st & South Asia Culture Exchange Program

「反映藝術與社會間的連結與關係」
透過國際交流計畫拓展藝術視野

從臺灣視角出發的國際夥伴關係

「亞洲」的概念產生,起源於相對於歐洲之地理概念,數十年來為取回亞洲自身對自我文化藝術的話語權力,亞洲各國透過文化與藝術等地區性交流,試圖從區域凝聚起屬於亞洲之觀點。而基於地緣與文化關係上的緊密關聯,我們對於「亞洲當代藝術」的認知及討論,多以與鄰近東北亞、東南亞國家之交流經驗為主,著墨於亞洲其他國家的比例相對薄弱—如地理位置不遠但文化背景與歐陸相近的北亞國家、又或是西向與南境的亞洲地區國家,在缺乏足夠接觸與了解的侷限下,亞洲當代藝術世界的多元發展與豐富內涵將伴隨著台灣對於藝術世界亞洲版圖認識論的左移,才能得以提供嶄新而陌生的視野及提問。

視盟作為台灣最大的非營利視覺藝術協會,以其所建置之 「 福利社藝術空間 」 、 「 台灣當代藝術資料庫 」 、 「 台灣當代一年展 」 等三大平台作為實踐原型,持續向外探索與國際各種獨立藝術空間交流的網路。近年來的交流計畫中持續納入新的創意、新的工具媒介以及新的實踐方法,主動向外嘗試國際交流與合作互動的多元樣貌,分享亞洲非營利藝術組織的經驗及特有的發展脈絡,型塑建構台灣探索亞洲當代藝術的獨特語彙。逐年逐步去實踐擴大「亞洲認識論西移」計畫,希冀能以此拓寬過去觸及的交流版圖,爬梳並整理更多藝術組織/空間的經營模式與面貌,埋下未來合作的契機,並將國際資源與大眾共享 。

計畫發展

2018-2019 亞洲認識論西移-當代藝術空間探查與地圖建置

針對亞西及南亞地區藝術組織的經營模式下深入研究,曾邀請來自亞西及南亞地區當代藝術空間及團體,包含俄羅斯、印度、尼泊爾、孟加拉、伊朗、烏克蘭、喬治亞、土耳其等地,共計 21 個當代藝術空間及團體來台參加展覽及與台灣各地藝術空間及團體交流,既有國際事務交流合作平台延伸至東亞以外的亞洲地區,透過邀請受邀單位參與「台灣當代一年展」展出,以及進行藝術沙龍、藝術論壇、台北藝術空間參訪等交流活動,受邀單位以及臺灣藝術機構在交流非營利運作的同質經驗中,得以分享各國藝文生態、共學非營利的營運策略。同時,視盟逐步爬梳並建置西亞、南亞的當代藝術空間名單,將資訊編纂與整理後更新至網站頁面上,期許藉由持續性的向外盤點與向內共享,協助台灣勾勒出更清楚、更完整的亞洲當代藝術樣貌,也將獲取的知識與經驗回饋至台灣自身,促進本地藝術生態的發展可能。以西亞南亞藝術空間地圖檔案作為近年來積累之成果。

2020-2021 「全球災難共同體」當代藝術機構對談計劃

2020 至 2021 年進行的「全球災難共同體」當代藝術機構對談計劃,邀請 18 個全球非營利藝術空間、組織或團體代表,一同討論 COVID-19 疫情對各國藝術產業的衝擊,分享從災難應變到「與疫共存」的策略,關注疫情對藝術與社會的影響。 本計畫分為兩階段,共舉辦 6 場線上對談。第一階段主題為「我們如何因應、紓困及復甦」,從面對全球性災難的現況談起,以「因應」、「紓困」、「復甦」等三階段課題切入,討論線上新型態展演計劃,非營利藝術機構在政策限制或協助下的紓困之道,以及在疫情尚未平息的未來,又該如何復甦。第二階段則以「與疫情共存的未來」為題,分別從社區藝術實踐、藝術教育推廣及駐村交流等進行主題式討論,探討在病毒危機之後,藝術機構如何找出「新常態」下的生存方式。影片經剪輯、翻譯並添加雙語字幕,發表於視盟官方 YouTube 頻道及國際交流資源共享平台 -「Art On Air by AVAT」 Facebook 粉絲專頁,供大眾免費觀看。藉由網路使國內外藝術單位及與會觀眾能持續交流,掌握國際藝術產業現況,探討面對災難的因應方法,未來能運用之嶄新的模式及思維,並做為國內後續相關研究資料。

2021-2023 亞洲當代藝術進行式

受到COVID-19疫情影響,在近年的交流計畫中,視盟發展出線上協作與雙向展出的交流方式,邀請 Britto Arts Trust(達卡/孟加拉)、Center of Contemporary Art-Tbilisi(提比里斯/喬治亞)、Open Place(基輔/烏克蘭)、Mahal Art Space(丹吉爾/摩洛哥)、Asia Art Archive in India(德里/印度)、Space A(加德滿都/尼泊爾)、Romooz(葉門)、Mahila(印度)、Gallery 101(利沃夫/烏克蘭)、B’Art Contemporary (比什凱克/吉爾吉斯) 10 個藝術獨立組織,並媒合臺灣的藝術機構、藝術家、策展人、機構研究員等藝術工作者,以虛實整合的方式參與「台灣當代一年展」。透過主動提案,曾推薦臺灣藝術家丘智偉、徐莘、楊子逸之作品於 Britto Arts Trust 展出、推薦藝術家鄭雅璇之作品至 Mahal Art Space 展出、推薦藝術家黃崧菀至 Space A 進行駐村及聯合成果發表,推薦策展人盧芛至吉爾吉斯參與 B’Art Contemporary 舉辦之游牧藝術營 (Nomadic Art Camp)創造出更多合作方式與藝術交流的可能,秉持互信、共融原則,所有的相關作業及討論皆透過網際網絡運作嘗試突破地域的疆界與時空的差異,使臺灣藝術家與其作品獲得更多曝光機會。不同於過往單向交流的形式,透過雙邊共同發想、思考在不穩定的條件情況底下,國際交流合作中相互流動的可能性,共同思考如何以藝術回應當代的問題,更彰顯出未來的國際交流模式或有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