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 台灣數位藝術發展

 駱麗真老師於其文章「在下一個十年──回望台灣數位藝術歷程」裡將台灣2005年前後稱為台灣數位藝術的轉化期,並提到在此期間「年輕藝術工作者投入,專業館舍增加,展覽交流日益頻繁,政府關注與補助挹注、跨域合作的本土實驗百花齊放,新銳藝術家逐漸展露頭角。」[1]而與此同時,台灣視覺藝術協會(以下簡稱視盟)也展開了許多與數位藝術相關的公共事務。

2006年的藝術家博覽會「\^o^/SIGHT」(wow sight),首次開辦「新媒體藝術主題區――燎原」新媒體藝術主題區,由視盟時任常務理事胡永芬及時任理事胡朝聖擔任策展人,並分別安排兩場講座,針對數位藝術相關主題進行討論。[2]

時任視盟理事長黃位政回憶此次博覽會時提及,當時台灣的數位議題剛在萌芽,視盟作為匯聚各類藝術家的組織,同時也尊重每一種藝術媒材,因此在當年的數位發展狀態之下,他們在當年的藝術家博覽會籌備會討論中,就也提出除了過去的平面、立體作品,應該也要嘗試給予數位藝術一個發展機會。

而該年藝術家博覽會的首次嘗試,也遇到了一些以往接觸的藝術類型所不會發生的問題,「我記得比較辛苦當然是設備,設備有時候還得要去幫他們張羅,還有空間的需求很不一樣,他們有些需要的空間更大,就是說他不像一張畫,從展期開始掛上去到展覽完都不太會有問題,但是數位的東西常常在展的中間就出現一些問題,所以包括這些東西也都累積了一些經驗,那我覺得這個當然就是變動性比較大、不確定性比較大。」

到了2007年藝術家博覽會「3Cの祭台灣多媒體藝術展」,與3C彩虹廣場共同舉辦,開闢更多數位藝術創作的新媒體藝術展區,持續關注錄像、聲音與動畫等多媒體藝術[3],主要目的在促進藝術數位化以及台灣新媒體藝術家與電腦工商業區的跨界交流,增加新媒體藝術家的曝光機會。該年博覽會的特色即是以媒體為主,採用作品數位化的方式,將平面作品製作成影片,而不以實體展出。

從兩次的藝術家博覽會中可以觀察出數位藝術在當時的崛起,以及視盟對新興藝術型態發展的支持與重視,在這2006年與2007年中,視盟也舉辦兩次新媒體工作坊,邀請各國內知名新媒體藝術家,透過他們分享創作歷程、述說臺灣新媒體藝術的現況,循序漸進地了解數位藝術,並以此增加數位藝術在大眾的能見度。[4]


[1] 〈在下一個十年──回望台灣數位藝術歷程〉,駱麗真,《關鍵評論網》。網址: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68700/page2

[2] 〈《\^o^/ SIGHT ─ 2006 藝術家博覽會》揭開序幕!〉,《台灣數位藝術》https://www.digiarts.org.tw/DigiArts/NewsPage/88457218799151/Chi

[3]〈 3Cの祭 台灣多媒體藝術展- 2007視盟藝術家博覽會〉,網址:https://zcg5621.pixnet.net/blog/post/41641517-%E5%B9%B4%E5%BA%A6%E8%97%9D%E8%A1%93%E5%AE%B6%E5%8D%9A%E8%A6%BD%E6%9C%83%E5%8F%88%E9%96%8B%E5%A7%8B%E4%BA%86%E3%80%903%EF%BC%A3%E3%81%AE%E7%A5%AD-%E5%8F%B0%E7%81%A3%E5%A4%9A

[4] 〈2007「新媒體觀測站 ─ 藝術工作坊」〉,《台灣數位藝術》,網址:https://www.digiarts.org.tw/DigiArts/NewsPage/88457218799327/C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