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爭議
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以下簡稱威雙台灣館)是近二十年來台灣與國際藝壇交流的重要場域,也是台灣當代藝術國際展出的重要經驗,由政府出資租下威尼斯的普里奇歐尼宮邸(Palazzo delle Prigioni),透過兩年一次的展出引起國際對台灣藝術發展的關注,並提升台灣當代藝術的國際能見度。
而台北市立美術館(以下簡稱北美館)於2012年3月底以公開徵件方式徵選隔年(2013年)第55屆威雙台灣館的策展計劃,獲選策展人呂岱如分別遴選了台灣藝術家許家維、台德藝術家Bernd Behr與捷克藝術家Kate ina edá,此結果掀起了有關兩位外籍藝術家的爭議,比起藝術家的外籍身分,更多是對於藝術家之於台灣的代表性與關聯性進行質疑,除此之外也引起台灣館的定位、雙年展辦公室(以下簡稱雙展辦)的遴選機制,甚至是重組雙展辦和撤換雙展辦主任張芳薇的聲浪等一連串的討論。
時任台灣視覺藝術協會(以下簡稱視盟)理事長的胡朝聖在訪談中回憶當時藝文圈的主要立場:「我們不是不能在威尼斯雙年展裡面邀請不同國籍的人來作展覽,但是那應該有一種先後順序,也就是說當我們資源都相當匱乏的時候,那是不是這樣子一個展覽平台機制跟國際溝通管道的機會,能優先是給台灣的藝術工作者。」
對此,視盟在11月22日在Facebook上針對2013威雙臺灣館事件設立了意見匯整與交流平台,各雙年展提案落選人也紛紛在各自的網頁發表其落選的提案內容,平台上除了轉發藝文界相關人士對此事件的發表,也根據事件發展更新各家報導記錄。[1]11月25日視盟對北美館長黃海鳴發出公開信,針對數日來於交流平台上的意見進行整理,同時明確指出希望館長盡快對於事件引發之問題與質疑舉辦公開說明會,降低傷害及疑慮,並期待達成藝術界充分的溝通。[2]
11月27日北美館即召開記者會,由北美館長黃海鳴、雙展辦主任張芳薇出席說明,而記者會當中,兩人表示針對幾個爭議都不會立即有任何具體實踐的改革與補救行動,對此視盟隔日(28日)發起「求北美館『撤換張芳薇,重組雙展辦』連署」,指出:「多年以來,北美館雙年展辦公室對於兩大雙年展的主軸定位不清楚、操作機制不透明,記者會現場多人將問題核心直指雙年展辦公室張芳薇主任,長年以來擁有的資源與權力過度集中,將以公共的美術館為核心所累積的資源私有化,對於掌握的所有知識經驗與行政資源根本不願意透明、釋放、讓所有工作者共享,於是,撤換張芳薇、重組雙展辦成為首要必須處理的問題。」[3]
除此之外,當時視盟也邀請北美館舉辦「我們需要什麼樣的雙年展?」系列論壇[4],於12月9日匯集藝文人士與館方針對威雙台灣館的定位重新思考,後來也促成徵件辦法更改為推薦制,從過去以策展人導向為主的徵件,到成為以台灣藝術家作為威雙的展覽主體,進一步的對於威雙體制變革有了推深的作用。
[1]〈2013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事件,歡迎大家分享交流彼此的看法〉,《視盟Facebook》。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notes/3969240343104154/
[2]〈視盟致北美館館長信〉,《視盟Facebook》。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avat.fanpage/posts/406406346099712/
[3]〈要求北美館「撤換張芳薇,重組雙展辦」連署〉,《視盟Facebook》。網址:https://www.facebook.com/notes/3969240773104111/[4]〈我們需要什麼樣的雙年展?〉系列論壇資訊,網址:https://avatcrm.weebly.com/
影音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