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介紹|
Conceptual art is made to engage the mind of the viewer rather than his eye or emotions. Conceptual art doesn’t really have much to do with mathematics, philosophy, or any other mental discipline. – Artforum (June, 1967).
「世界客觀性如何能被主觀地認識?」- 埃德蒙德·胡塞爾(Edmund Husserl)
從具時代代表性的普遍科技工具google翻譯產出的錯誤文本,展開了飄忽、瀟灑、斷裂的資訊閱讀感。畫面裡再平凡、簡單不過,來自於網路世界圖庫的影像,交錯互相成為彼此畫面裡的真實,成為虛幻與現實難分的平面時間雕塑。
身處資訊便利、快速、且無限般大量的網路資訊時代,我們該如何面對在資訊經驗、記憶和想像裡,不斷快速擴張當下社會?而我們如何隨著影像、資訊的被大量製造的同時,也組織了由想像建造的「新世界觀」?
雖保留部分原型、但卻扭曲的姿態單獨呈現的「訊息雕塑」,藍幕、網路資訊圖像混雜、拼貼而成的訊息軟雕塑體,資訊影像實體與藍色布幕間的幽微作用,成了莊培鑫作品最詩意的記憶點。
莊培鑫2017年個展中的作品,把一幕幕看似平凡的山、林木景致變成屏幕,建構出一座想像與精神交疊的感官劇場,彷彿讓一組組「虛擬、重疊且分裂」的影像找到了浪漫的替身,並嘗試追問,究竟「敘述現實」與「製造虛構」,哪一個比較容易?
藝術家對資訊經驗、記憶的爬梳與挖掘,爾後轉化嘗試闡述,察覺意識與特定事物之間的幽微作用。藝術家的創作與思想提醒了我們,我們所能認為的地理、或物理性的世界,可能還包含了人的意識與經驗所投射、甚至反映的精神世界。
潛藏在這次個展中,google翻譯便象徵著一個來自科技社會的尚未完善、功能失準的存在。這一個個失誤背後所創造的雖便利但不舒適,甚至造成生活的異化的是,是那看似悠然唯美的文字俳句,直到有一天它被完善地改良,他才會消失。面對躁亂的時代資訊經驗,藝術家以本次個展的創作作為執行,選擇不順從歷史的脈絡,去嘗試組織、勾勒出另一種認知與敘述現實的渠道。「如果在適當的條件下」是一檔關於重新思索資訊時代與想像世界觀的展覽。
一共三部缺乏故事、世界觀、與主角的劇場,透過創作者將資訊主觀地拼貼,弔詭但卻浪漫地映演了、回應了這個時代的人們,是如何面對訊息、解讀和想像。而令觀者面對畫面中文本時所獲得的真空感,來自於作品冷調和幽然所製造的混亂與心慌。我們所面對的所有科技與資訊,一切可能皆可能被破碎解讀、一切可能皆屬偶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資料
” Paragraphs on Conceptual Art ” – Sol Lewitt /Artforum (June, 1967).
Thinking on Screen: Film as Philosophy – By Thomas E. Wartenberg
「生活世界的本體論」與「實踐的一元論」- 張慶熊,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復旦大學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
《歐洲科學危機與超驗現象學》- 埃德蒙德·胡塞爾
初探 Sophie Calle 與佛洛伊德說的《真實故事》-議藝份子 第十四期
展覽資訊|
展期Duration|2017.11.11~12.24
策展人Curator|莊培鑫Pei-xin Chuang
地點Venue|紅野畫廊Powen Gallery
開幕暨記者會Opening|2017.11.11 15:30
座談活動Talk|2017. 12. 24 10:00~19:00
活動專頁Event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