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策展培力提案的討論會 - 自學場小側記
2022年8月28日於台北國際藝術村幽竹廳進行的第二場討論會,邀請一群人的自學成員與策展人黃又文擔任聊天嘉賓,共同與60多位前來現場的工作者共同討論,除了學生外,也有如美術館館員、博物館從業人員、藝廊業務、設計技士、行銷公關、醫師、非藝文相關上班族等不同背景人員參與。而在活動中,我們將人員分為三組進行討論,現場依據「不分科系學生」、「有一些工作與社會經驗(有策展經驗)」與「有一些工作與社會經驗(無策展經驗)」分為ABC三組,並彙整大家提出來的問題後,整理以下五個問題在小組中討論。
一、除了在展場裡面實踐以外,有沒有其他策展人可以實踐的方式?
二、可以怎麼開始做策展?
三、現在策展人關注的題目/議題有哪些?
四、現在各領域的「培力」方式有哪些?
五、策展人怎麼維生,在機構工作還是自己工作,自己怎麼工作?
也透過不同階段的交叉分享與討論,三組各在最後階段不顧慮現實可能,僅需考慮要培力的對象是誰,提出「那我們如何培力出這樣的策展人?」。其中學生組成的A組,從「什麼類型的展覽」以及「策展人所需的能力」為思考去規劃課程提案,在討論中策展人的所需能力從包山包海的各式課程,逐漸聚焦於類似整合能力、實務經驗的操演機會;而B組因其背景多為博物館、美術館內的從業人員,以及有經驗的策展人,因此所思考的是如何從甲方的立場去提一個 OPEN CALL,以及期待來投件的乙方能如何表現出能執行的創意與可能;另外C組因為有著多領域的非策展工作背景,因此在他們的討論中會講到像「黑山學院」、「包浩斯學校」的案例,期待在課程中有更多跨領域思維的養成與實務操作,以及想像台灣館舍機構 OPEN CALL 的不同可能性。而在最後三組的共同交流中,三組變成三種類型的角色:渴望成為乙方的人、具甲方經驗的人、想像甲方的可能性,彷彿一場三方扮演的問答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