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

視盟觀點|藝文工作者著作權保障專法上路一年半,創作環境提升了嗎?

藝文工作者著作權保障專法上路一年半,創作環境提升了嗎?

2020年年末,視盟與文化法學會、台北市藝術創作者職業工會共同舉辦「台灣藝文暗黑生態系—著作權與剽竊論壇」,會中針對幾起著作權爭議案例到文化採購政策等藝文環境亂象通盤討論,包含「台灣設計展新竹獸設計案」一案,本案之藝術創作者因臉書發言,遭政府採購案廠商提告名譽毀損,進行官司訴訟長達一年的時間,近日判決出爐,台北地方法院判決該廠商敗訴,端看此判決書內容,明為控訴名譽毀損,實則涉及著作權糾紛議題,在文化部提出著作權保障專法「文化藝術工作者及事業著作權保障辦法」一年半後,我們應當再次檢視創作環境、創作者權益是否有實質提升。

該專法中強調機關或法人在辦理藝文採購、補助或徵件,應確保藝術工作者之著作權權益未受到侵害,若有侵害之事實應有適當的處罰條例(第22條)。文化部也於專法上路時強調每年將辦理委託調查,通盤檢視專法是否落實(第24條),惜至今尚未看到有公開之管理辦法及調查結果。端看近年幾起爭議事件,台灣職場多以和為貴,若與廠商產生糾紛,獨立藝術工作者就像「小蝦米對抗大鯨魚」一般,能力及資源皆有限,起爭議的廠商卻在鋒頭過後仍可以持續擁有資源。故我們再次呼籲文化部盡快提出合理之管制辦法及申訴機制,並定期公開著作權專法實施情形之盤查報告,以保障藝文工作者之權益。

「自己的權利自己顧」,藝文工作者必知著作權益

依著作權法,著作人於著作完成時即享有著作權(第10條),著作權則包含「著作人格權」及「著作財產權」(第3條)。著作人格權,意思就是你擁有你的著作公開發表(第15條)以及標示姓名(第16條)之權利,若是共同著作,則也需要標示全體著作人的姓名。除非有另外約定,否則著作人格權在你著作完成的那一瞬間你就擁有它囉!

而創作者可以怎麼樣保障自己的權益呢?最務實保障權益的辦法就是「務必在工作前與對方簽訂合約」,請對方提供或是自己準備都可以,藝創工會及產經研究室的網站上皆有勞動契約範本,若雙方產生工作糾紛,在法庭上合約書將會是最重要的呈堂證供,簽約前也別忘了看清楚自己的權利歸屬喔!

相關資料 

■ 臺灣臺北地方法院 111 年度 訴 字第 1010 號判決全文 reurl.cc/ZX4EYM   

■ 文化部文化藝術採購及著作權專區 reurl.cc/lvp4aA  

■ 台北市藝術創作者職業工會 合約範本下載專區 reurl.cc/o0v4vD 

■ 郭奕臣聲明稿 reurl.cc/RvR0b6 

一年一度的創作共振,台灣當代一年展 3/1 起公開徵件

視盟自 2002 年起創辦「台灣當代一年展」(前身為「台灣藝術家博覽會」),以藝術平權為特色,不限年紀與創作資經歷,3/1 起至 3/31 止,向全臺各類型、創作主題、媒材之藝術創作者公開徵件,並將聯結世界各地的獨立藝術空間或組織,舉辦多元跨域的藝術展覽及活動,提升臺灣社會的文化內涵。

「台灣當代一年展」二十多年來不僅作為優秀藝術創作者齊聚一堂的舞台,近年也設置「評審團獎」讓許多有潛力的創作者嶄露頭角。參展者於藝壇持續發光發熱,如在國內外藝術獎項獲得佳績、作品受到商業市場青睞等,是呈現臺灣當代藝術圈最多元蓬勃之創作力的展覽平台。

視盟作為全臺最大的藝術工作者團體,持續追蹤當代藝壇趨勢,回應當代藝術的演進及資源共享的精神。由於數位科技發展與藝術產業已然密不可分,同時對焦聯合國 2015 年 9 月所發表《翻轉我們的世界:2030 年永續發展方針》,我們期許臺灣當代藝術創作者能跨越時空限制、結合轉型能量,突破既有展示思維限制一同實踐當代藝術的永續,共創當代藝術在未來的展演樣貌。讓我們的藝術創作與展覽,不再只是自我展示的物件,而是當代文化力量的集結。

2023 台灣當代一年展量身打造虛擬主展場,公開徵件的作品預計於今年 9 月在虛擬主展場全數展出,徵件作品可選擇同步參與「評審團獎」評選,原則上將選出 20 位入圍作品,含 1 位評審團獎得主,另外進行實體特別展出(時間與地點待主辦單位另行公告)。經最終評選之評審團獎得主,將獲得於福利社 FreeS Art Space 的展覽機會。歡迎全臺創作者踴躍投件、把握一年一度的發表機會!

➠ 2023 台灣當代一年展 Open Call
✸ 即日起至 3 月 31 日(四)19:00 截止
✸ 加入成為視盟會員即可報名徵件,立即成為會員

指導單位:文化部
主辦單位:社團法人台灣視覺藝術協會

2023 視盟會員大會順利落幕,第十四屆理監事改選結果出爐!
視盟於今日(3/4)舉辦「2023視盟會員大會暨第十四屆理監事改選」,感謝會員的參與及支持,以及第十三屆理監事這兩年的付出,每位會員提出的寶貴意見都將成為視盟的養分,未來將由第十四屆理監事接棒,為健全台灣藝術環境持續努力。
會員大會結束後,緊接著召開第十四屆第 1 次理事會議,經過兩輪提名與投票,由何孟娟出任視盟第十四屆理事長,陳柏谷、郭奕臣出任第十四屆副理事長。
第十四屆理監事完整名單如下(依姓名筆畫排列):
理事長:何孟娟
副理事長:陳柏谷、郭奕臣
常務理事:蔡秉儒、蘇瑤華
理事:王鼎曄、李明學、李晏禎、邱杰森、林郁晉、姚孟吟、胡欣妤、常陵、陳擎耀、張暉明
備位理事:林裕軒、莊恩齊
監事:吳垠慧、周逸傑、陸先銘、陳嘉壬、賴香伶
 
2024 福利社 FreeS Art Space 展覽計畫開放徵件 開跑囉!

視盟(AVAT)與悍圖社秉持為藝術公民服務與回饋藝術環境的初衷,每年提供「福利社 FreeS Art Space」展覽空間予藝文界的老將新秀一個創作發表的舞台,期望經由空間的介面,能夠促進對於藝術的深度探討與藝術視野的開啟,進一步地擴展藝術對話交流。

2022年度共有6位/組獲選的藝術家,今年度藝術家組成皆為新生代,在其個展中分別呈現性質、形式皆迥然不同的創作手法及觀點思考。包含張文菀個展《誠實的觀者與受騙的作品 》、傅寧、溫佳寧雙個展《窺視失靈的畫家湯姆》《善的意志會狩獵》、溫晉豪個展《失落共同體》、蔡尚孚個展《GI@孚》、彭韋個展《空白》。

2023年度徵件獲選藝術家也將於2023年4月開始展出,共有6位/組獲選的藝術家:許芯慈 個展、何昆瀚.段沐雙個展、阮原閩.翁榛羚.鍾佩蓉 聯展、謝其軒 個展、石梓廷 個展,期待新的一年福利社徵件藝術家將會帶給大家什麼樣驚豔不凡的展覽計畫,在不同媒材、脈絡下的展覽又會有什麼樣的火花激盪,就讓我們好奇的看下去吧!

本屆開放徵件預計選出 4 至 6 件展覽計劃,每檔展覽展期依該年度安排約 4 至 6 周,獲選之提案計劃,約從 2024 年 2 月開始展出,展出日期由福利社協調安排。為推廣無紙化,報名採線上徵件,需透過視盟會員系統報名,報名者依規定須為中華民國國籍且為視盟有效會員,展覽主題、作品創作內容及媒材不拘,然該申請計劃需為首次公開發表。獲選者除可免費使用福利社展覽空間外,也提供燈電設備、印刷宣傳、座談活動等經費補助。投件時間自 2 月 1 日起至 3 月 31 日 19:00 截止,歡迎藝術創作者們踴躍投件。

詳細徵件辦法請上「福利社 FreeS Art Space」官網查詢!


點我了解更多!

戰火中移動的身體與家鄉的記憶,烏克蘭藝術家於台灣當代一年展呈現在台駐村創作成果

視盟於 2022 年秉持人道援助與文化交流的精神,邀請烏克蘭Gallery 101 創辦人 Marta Trotsiuk 及三位藝術家 Myroslava Bachkur(Mira Bachkur)、Anna-Zoriana Savka(Zirka Savka)、Veronika Cherednychenko來台駐村及創作交流計畫。Gallery 101 創辦人 Marta Trotsiuk 談到,她作為策展人,自 2017 年開始到世界各地旅行並觀察畫廊及藝術機構的經營模式,期待在探訪 100 間畫廊後,將這些海外經驗帶回烏克蘭,並於戰後於家鄉列維夫(Lviv)開設屬於自己的實體藝廊Gallery 101。本次交流計畫由其帶隊,在台駐村期間參訪包含台北當代藝術館、鶯歌陶瓷博物館、國立台灣美術館等大型藝術機構,以及數家台灣知名藝廊,同時透過一年展相關交流活動,向台灣藝術家及一般民眾分享烏克蘭現況與經驗。

本次駐村期間,三位藝術家以「記憶邊境」(Frontier of the Memories)為名,各自創作了全新系列作品。本系列主要創作靈感來自回憶及其不同面向,作品自藝術家個人經驗出發,在創造當代文明及歷史的過程中,探討人類透過地理版圖的擴張與轉移,在衝突中創造出新的規則與秩序。當人們遭受戰手火海波及,經過不斷反思過去和未來的許多面向,試圖以自身的回憶作為素材,投射當下的體驗。 

Zirka Savka首次嘗試以宣紙及水墨畫顏料為素材,描繪自己作為烏克蘭女性,面對戰爭猶如豺狼虎豹般地侵略,即使痛苦如箭矢刺穿她的身體,她仍無所畏懼並頑強抵抗;身後的藤蔓象徵一直支持她令她嚮往的大自然母親,也呼應這次來台駐村,被台灣綠意盎然的環境撫慰。 

Mira Bachkur以她擅長的油彩,呈現一幅幅戰時烏克蘭浮世繪,畫面乍看在呈現玩耍孩童的天真模樣,但下一秒細看後即可感受到戰爭的殘酷,大量的灰黑藍背景映襯鮮紅的對比色為其創作之特色。於實體展她也同時和觀眾分享在戰爭爆發之後,以拍立得撰寫日記、記錄生活的計畫,提醒自己日常的美好以及戰爭的殘酷。 

Veronika Cherednychenko以自己的家鄉赫爾松(Kherson)為靈感,使用鉛筆素描及VR影片呈現自己出生長大的塔爾街區(Tarle)。赫爾松為現今戰事最為激烈的區域之一,她在18歲離家追求藝術家夢想之後就從未返鄉,戰爭爆發之後她憶及家鄉的人事物,試圖描繪自己記憶中的景色,同時也感嘆現實想必和她的記憶已相去甚遠,遂用VR影片呈現家鄉在她腦中不斷形變的過程。 

Marta表示,她們在戰時仍積極以各種方式,向國際推廣烏克蘭藝術作品及藝術家,在戰爭爆發後她也開啟了倡議計畫,透過游擊的方式組織具有影響力的藝文圈人士一同為烏克蘭發聲,要求國際社會對俄羅斯進行文化制裁。盼透過本次的駐村計畫,除了向台灣介紹藝術家們的優秀作品,也讓國際社會更加認識烏克蘭現況,呼籲各界正視俄羅斯文化侵略議題。

一個策展培力提案的討論會 - 節點場小側記

2022年10月22日於台南節點藝術空間進行第三場的討論會,邀請劉星佑作為聊天嘉賓。在新浜場與自學場的討論會後,於節點場打散了分組的模式,以一小組的方式進行最後一場的討論。首先每人提出自己所關注有關於「策展」的問題意識,並各自提出了相關的分享,如:

 

「獨立策展人跟獨立空間的關係」

「獨立空間怎麼把資源分給其他人?」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的書寫工作坊所帶來的幫助」

「自己經營空間的人在做什麼?非機構以外的空間在做什麼?培力讓新的人不斷進來外,還有沒有其他的可能性?」

「獨立空間變成一個小型機構化的時候,還能怎麼思考?這幾年過去了,這些培力真的有進步嗎?還是是在討論同一個命題。」

「學院與當代藝術現場的落差」

「原民藝術的討論」

「如何以藝術史出發,關注縫隙的流動(書寫、藝術家、策展人)」

「資源分配、階級與展示工作方法論在務實的層面可以做什麼?」

「沒準備好的這件事:補助系統完善到可以先準備好,有步驟的規劃,所有事情都是準備好的,方向與目標越來越內縮,也沒辦法像一個機構在做事情。」

 

而在這些問題意識的提出下,我們聚焦在現在的「替代空間(獨立、展演空間)」與「機構」的關係進行近一步的討論,不管是補助系統完善的狀況下,替代空間(獨立、展演空間)該如何扮演其角色,也是對於在系統中的個人該如何反應。

一個策展培力提案的討論會 - 自學場小側記

2022828日於台北國際藝術村幽竹廳進行的第二場討論會,邀請一群人的自學成員與策展人黃又文擔任聊天嘉賓,共同與60多位前來現場的工作者共同討論,除了學生外,也有如美術館館員、博物館從業人員、藝廊業務、設計技士、行銷公關、醫師、非藝文相關上班族等不同背景人員參與。而在活動中,我們將人員分為三組進行討論,現場依據「不分科系學生」、「有一些工作與社會經驗(有策展經驗)」與「有一些工作與社會經驗(無策展經驗)」分為ABC三組,並彙整大家提出來的問題後,整理以下五個問題在小組中討論。

 

一、除了在展場裡面實踐以外,有沒有其他策展人可以實踐的方式?

二、可以怎麼開始做策展?

三、現在策展人關注的題目/議題有哪些?

四、現在各領域的「培力」方式有哪些?

五、策展人怎麼維生,在機構工作還是自己工作,自己怎麼工作?

 

也透過不同階段的交叉分享與討論,三組各在最後階段不顧慮現實可能,僅需考慮要培力的對象是誰,提出「那我們如何培力出這樣的策展人?」。其中學生組成的A,從「什麼類型的展覽」以及「策展人所需的能力」為思考去規劃課程提案,在討論中策展人的所需能力從包山包海的各式課程,逐漸聚焦於類似整合能力、實務經驗的操演機會;而B組因其背景多為博物館、美術館內的從業人員,以及有經驗的策展人,因此所思考的是如何從甲方的立場去提一個 OPEN CALL,以及期待來投件的乙方能如何表現出能執行的創意與可能;另外C組因為有著多領域的非策展工作背景,因此在他們的討論中會講到像「黑山學院」、「包浩斯學校」的案例,期待在課程中有更多跨領域思維的養成與實務操作,以及想像台灣館舍機構 OPEN CALL 的不同可能性。而在最後三組的共同交流中,三組變成三種類型的角色:渴望成為乙方的人、具甲方經驗的人、想像甲方的可能性,彷彿一場三方扮演的問答現場。

🌤台北好日麗2.0 - 2022中山好融異藝術計畫🏡

台北好日麗2.0是由社團法人台灣視覺藝術協會(視盟)自 2012 年開始執行的「中山好融異藝術計畫」衍伸出的子計畫,中山好融異藝術計畫在2022年迎來十週年,視盟在這十年間積極嘗試將藝術的多元與開放性帶入中山區的街坊鄰里間,期待透過公共藝術與公眾參與的方式讓藝術落實生活中。今年特別再次邀請2020年「台北好日麗日麗」的策展人陳念庭,系統性地回顧歷屆的執行成果與反應,用心聆聽中山區居民與過往十年間參與著的回饋,推出升級改版的「台北好日麗2.0」,讓公共藝術敞開在人們的生活中,用探索城市街廓的奇遇與趣味性,創造作品與環境良好的互動性,讓民眾除了對作公共藝術作品有認同感外,也讓市民對都市空間有了更多元有趣的發現與認識,進而推廣新型態的公共藝術得以實踐其中,和居民共居、共處的概念。

Art can’t enforce people to do anything, but can invite people to join it.

「台北好日麗2.0」公共藝術計畫相信藝術並非強迫人們做什麼,只是邀請大家一同參與。本屆的活動基地圍繞在中山區晴光市場周邊區域,晴光市場周圍歷經了長久的演變造就了現今多元文化的形態下,各種族群共同經歷不同階段的興衰演變持續在這個地方共存共榮。參與的藝術家共六組,除了來自台灣的藝術家外還邀請南韓、新加坡、馬來西亞的新銳藝術家一同將海外的公共藝術特色帶給台灣的大小朋友,展出基地涵蓋圖書館、學校、公園與市場等里民熟悉的多元複合式公共活動空間,誠摯地邀請市民大眾藉由公共藝術踩點來場城市間的藝文探索再發現。

.
🌻🌻🌻 台北好日麗2.0 🌻🌻🌻
時間 Date|2022.10.8 Sat. – 10.23 Sun.
地點 Venue|台北市中山區晴光市場周圍社區
策展人 Curator|陳念庭
藝術家 Artists|陳穎亭、王瑞華、石孟鑫、Darar Baek、Wlifred Lim、Kevin Fee
贊助單位|台北市文化局
合作單位|台北市中山國小、恆安里里民場所、晴光市場、大同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超親密小戲節

一個策展培力提案的討論會 - 新浜場小側記

2022年6月12日於高雄新浜碼頭藝術空間進行的首場討論會,邀請方彥翔與謝宇婷共同擔任聊天嘉賓,共同與20多位前來現場的工作者共同討論,除了學生外,也有如文字企劃、不動產業、媒體工作者、室內設計師與藝術行政等人員參與。而在活動中,我們將人員分為兩組進行討論,現場依據「學生、剛起步」與「有一些工作與社會經驗(不限領域)」分為AB兩組,並彙整大家提出來的問題後,整理以下五個問題在小組中討論。

 

一、除了在展場裡面實踐以外,有沒有其他策展人可以實踐的方式?

二、可以怎麼開始做策展?

三、現在策展人關注的題目/議題有哪些?

四、現在各領域的「培力」方式有哪些?

五、策展人怎麼維生,在機構工作還是自己工作,自己怎麼工作?

 

也透過不同階段的交叉分享與討論,兩組各在最後階段不顧慮現實可能,僅需考慮要培力的對象是誰,提出「那我們如何培力出這樣的策展人?」其中一組針對「藝術季策展人」的工作內容作為索引,在所必需具備的能力、特質與研究方向做討論,並以近年幾個重要的地域型藝術季作為案例思考;而另一組則經由自身的工作經驗,針對「無經驗但對策展有興趣,沒策過展沒拿過補助人」,在有關注議題的角度上,如何進行策展?如:樂齡長輩、工創經驗、新住民、移工、精障者等,我們如何設計營隊、媒合制等方式,以展覽提出關注。

視盟觀點|來自烏克蘭畫廊協會(Ukrainian Galleries Assiciation)的請願
疫情趨緩後,國際交流事務稍顯回溫,然而通膨、烏俄戰爭等又使得國際局勢雪上加霜。為回應國際局勢,加快解封腳步,文化部延續「亞西及南亞地區與臺灣文化交流合作補助」政策,協助台灣藝文機構與團體,保持和烏克蘭、俄羅斯地區間的合作創製及雙向交流。

 

視盟邀請交流多時的烏克蘭夥伴機構來台灣進行藝術進駐計畫,他們感謝之餘,同時集結烏克蘭政府文化部門、英國烏克蘭文化協會、在地藝文機構與視覺藝術、戲劇、音樂、電影等各領域藝文創作者提出連署,沉痛表達對文化部同時支持戰爭加害國與受害國的文化政策,深表「無法理解」、「不可置信」、「難以接受」,他們希望透過視盟,讓台灣官方了解到烏克蘭當地藝術界的聲音,同時期盼文化部正視這樣的政策將引起的衝擊。視盟進一步說明,就視盟對此案的瞭解,此計畫所補助的俄羅斯藝術工作者,僅只針對因為公開發言反對反抗俄羅斯政權發動對烏戰爭、支持和平的立場,而不見容於俄羅斯國內,以致被迫流亡的俄羅斯藝術家所提供,然而文化部英文官網僅提及:「Taiwan is reaching out to refugee artists from Ukraine, Russia, or other areas that are affected by war in order to protect the global artistic talents.」,這樣的說明未臻詳盡,致使深受戰爭迫害的烏克蘭機構與藝術家徒增不必要的誤會和聯想。

文化部基於國際人權的主張與美意,向深受戰亂影響的藝術家伸出援手,展現台灣民主社會終戰和平的信仰與價值,然而對國際的宣達,未能洞見同理受害者敏感的體認,先行細緻完整地說明本案意旨,造成誤解,實屬遺憾,建請即時改善。

文化交流是不同文化、不同社會之間,人與人細密的溝通,對於化解歧異、增進了解、以致促進外交極有幫助,文化部國際交流作法應求細緻,才能將前進的思維和政策美意精準完整傳達出去, 持續提升臺灣在國際合作交流上的能見度, 專業度與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