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火中移動的身體與家鄉的記憶,烏克蘭藝術家於台灣當代一年展呈現在台駐村創作成果
視盟於 2022 年秉持人道援助與文化交流的精神,邀請烏克蘭Gallery 101 創辦人 Marta Trotsiuk 及三位藝術家 Myroslava Bachkur(Mira Bachkur)、Anna-Zoriana Savka(Zirka Savka)、Veronika Cherednychenko來台駐村及創作交流計畫。Gallery 101 創辦人 Marta Trotsiuk 談到,她作為策展人,自 2017 年開始到世界各地旅行並觀察畫廊及藝術機構的經營模式,期待在探訪 100 間畫廊後,將這些海外經驗帶回烏克蘭,並於戰後於家鄉列維夫(Lviv)開設屬於自己的實體藝廊Gallery 101。本次交流計畫由其帶隊,在台駐村期間參訪包含台北當代藝術館、鶯歌陶瓷博物館、國立台灣美術館等大型藝術機構,以及數家台灣知名藝廊,同時透過一年展相關交流活動,向台灣藝術家及一般民眾分享烏克蘭現況與經驗。
本次駐村期間,三位藝術家以「記憶邊境」(Frontier of the Memories)為名,各自創作了全新系列作品。本系列主要創作靈感來自回憶及其不同面向,作品自藝術家個人經驗出發,在創造當代文明及歷史的過程中,探討人類透過地理版圖的擴張與轉移,在衝突中創造出新的規則與秩序。當人們遭受戰手火海波及,經過不斷反思過去和未來的許多面向,試圖以自身的回憶作為素材,投射當下的體驗。
Zirka Savka首次嘗試以宣紙及水墨畫顏料為素材,描繪自己作為烏克蘭女性,面對戰爭猶如豺狼虎豹般地侵略,即使痛苦如箭矢刺穿她的身體,她仍無所畏懼並頑強抵抗;身後的藤蔓象徵一直支持她令她嚮往的大自然母親,也呼應這次來台駐村,被台灣綠意盎然的環境撫慰。
Mira Bachkur以她擅長的油彩,呈現一幅幅戰時烏克蘭浮世繪,畫面乍看在呈現玩耍孩童的天真模樣,但下一秒細看後即可感受到戰爭的殘酷,大量的灰黑藍背景映襯鮮紅的對比色為其創作之特色。於實體展她也同時和觀眾分享在戰爭爆發之後,以拍立得撰寫日記、記錄生活的計畫,提醒自己日常的美好以及戰爭的殘酷。
Veronika Cherednychenko以自己的家鄉赫爾松(Kherson)為靈感,使用鉛筆素描及VR影片呈現自己出生長大的塔爾街區(Tarle)。赫爾松為現今戰事最為激烈的區域之一,她在18歲離家追求藝術家夢想之後就從未返鄉,戰爭爆發之後她憶及家鄉的人事物,試圖描繪自己記憶中的景色,同時也感嘆現實想必和她的記憶已相去甚遠,遂用VR影片呈現家鄉在她腦中不斷形變的過程。
Marta表示,她們在戰時仍積極以各種方式,向國際推廣烏克蘭藝術作品及藝術家,在戰爭爆發後她也開啟了倡議計畫,透過游擊的方式組織具有影響力的藝文圈人士一同為烏克蘭發聲,要求國際社會對俄羅斯進行文化制裁。盼透過本次的駐村計畫,除了向台灣介紹藝術家們的優秀作品,也讓國際社會更加認識烏克蘭現況,呼籲各界正視俄羅斯文化侵略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