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2025 視盟會員大會順利落幕,第十五屆理監事改選結果出爐!

社團法人台灣視覺藝術協會(視盟)於3月8日舉辦「2025視盟會員大會暨第十五屆理監事改選」已圓滿完成,感謝各位會員的熱情參與及支持,以及第十四屆理事、監事兩年來的付出,每位會員提出的建言都將成為視盟持續成長的力量。

 

本次會員大會結束後,隨即召開第十五屆第一次理事會議與監事會議。理事會議經兩輪投票後,選出沈伯丞先生擔任視盟第十五屆理事長,陳柏谷先生、張耘之先生為副理事長。監事會議則選出廖凰汀女士擔任第十五屆常務監事。

理事長沈伯丞表示,視盟未來將致力於穩固財務基礎,公開透明並有效管理,同時深化會員專業服務,提供專業職涯諮詢與幫助。視盟亦將建立策略聯盟,積極參與文化政策議題,與民間組織共同發聲。此外,為順應科技趨勢,視盟將研擬結合AI系統開發會員服務,以持續培養藝術創作與行政人才。最後,我們將修訂章程,以提升組織運作效率,促進長遠發展。

視盟未來將由第十五屆理監事接棒,期望能為組織定位與健全視覺藝術生態鏈持續努力,推動改善整體生態環境,並維繫創會初衷:與藝術家站在一起

第十五屆理監事完整名單如下(依姓名筆畫排列):

理事長:沈伯丞

副理事長:陳柏谷、張耘之

常務理事:常陵、游孟書

理事:王鼎曄、何孟娟、李晏禎、林郁晉、洪威喆、郭維國、陳依純、陳斌華、廖震平、蔡坤霖

備位理事(依序):藍仲軒、蔡國傑、邱杰森、莊恩齊、陳擎耀

常務監事:廖凰玎

監事:周逸傑、姚孟吟、陳嘉壬、蕭楷競

《2025 春之藝術行政人才培力》計畫徵才​

*2025年3月10日至2025年4月11日23:55止*

計畫緣起

2024年底視盟舉辦「視覺藝術永續發展策略」於此圓桌會議中討論,台灣視覺藝術困境與未來,最終如何發揮藝術社會影響力,累積文化藝資產。提出「四年共造計畫」與「四年關鍵計畫」,「人才團隊發展計畫」系統性人才培育就是當中重要的一環。視盟以專業藝術行政課程結合實務演練,結合春之文化基金會支持開啟第一步。

當今的數位時代下,大眾能輕易通過新媒體與社群網絡等新媒介,快速接收到瞬息萬千的流量訊息,這使得美感、美學、文化、藝術、娛樂、潮流等資訊在網絡平台中能大量流通傳遞,藝術以更加多元且跨域的型態,史無前例地貼近大眾日常生活中。這也造就出新型態的藝術產業鏈與當代跨領域藝術人才的需求,如何在這股新趨勢下快速調動與整合現有藝術人才與培育新世代台灣青年是至關重要的任務。

現今社會如何發揮並運用藝術影響力,不能忽視團隊各項專業的合作。一件作品的產出,到最終的呈現,從藝術家創作過程就有技術團隊的參與,包含材料、製作、裝裱、藝評等,展覽的呈現不可或缺的更有藝術品運輸、燈光工程、行政策展團隊等。重視所有專業,是健全產業鏈的第一步。並由此鼓勵人才跨領域的加入,充分結合不同領域技能,擴散藝術影響力在社會上的作用。

春之文化基金會贊助為期三年的「春之藝術行政人才培力」計畫,開啟藝術行政人才培育的先河。本計畫將提供獲選者進入藝術行政產業專業發展專業培訓計畫結合實務經驗。並提供視盟一年的正職合約,使獲選者能夠利用工作實踐經驗,同時也提供課程與專業諮詢。

台灣視覺藝術協會是一個非營利第三方部門組織,又名視覺藝術聯盟或簡稱視盟,自1999年成立以來一直以服務藝術社群為主要宗旨,致力於開發整合視覺藝術環境資源,監督政府文化政策,支持並推動視覺藝術影響力計畫。

成員包含視覺藝術創作者、策展人、藝評人、藝術行政工作者、技術團隊與學術、教育工作者等。協會成長拓展的過程中,陸續有理念與藝術專業範疇相同的同好及團體相繼加入,包含有畫廊與藝術經紀公司、畫會團體等,匯集了視覺藝術專業中的各種從業者,至今已累積超過千位成員入會。

春之文化基金會1999年成立,以鼓勵藝術創作、展覽、研究與教育為使命,積極推動台灣現代和當代藝術文化之發展,期能連結在地資源,促進國際對話,拓展人文視野。亦積極回應時代和社會的發展需求,重視在地對話和社會連結。期能持續提供藝術新思想和創作研究的活水,並透過多樣化的國際藝文合作,為台灣當代藝術發展建構交流平台。

徵才對象

  • 不限系所科系大學/專科以上畢業者。

招募日期

  • 2025年3月10日至4月11日23點55分止,並於4月19日通知初審結果。

培訓日期

  • 2025年6月3日至2026年5月30日。

遴選機制

  • 本次招募分為2階段,書面初審通過進入複審,最終將擇一名獲選者進行全職培力計畫。
  • 各階段評選基礎:
    • 初審:報名表及作品集(內含個人簡歷、相關經驗說明、語言或特殊技能證明獲獎經歷、動機陳述或自我評估),作品集以直式A4編輯pdf格式存檔。
    • 複審:顧問團隊多對一方式進行面試。

複審時間

  • 2025年4月29日或4月30日 (確切時間將另行通知進入複審者)

複審地點

  • 福利社FreeS Art Space (台北市中山區新生北路三段82號B1)

培訓福利與配合項目

  • 培訓福利與項目:
    1. 視盟約聘合約一年。
      透過實戰作業培養藝術行政經驗,以及團隊合作與跨部門溝通的能力。薪資前三個月試用期32,000,後九個月38,000(上述薪資皆為實領,不額外扣除勞健保),員工福利,工作法規皆依勞動基準法辦理。
    2. 藝術行政專業系列課程(通過初試者皆可免費參與)
      系列課程從實務面出發,將各種行政上的難題整理出「企劃撰寫」、「佈展實務」、「專案管理」、「法律實務」以及「行銷企劃」五大面向,12堂課程。
    3. 專業顧問諮詢
      定時安排顧問諮詢,協助學員適應以及效率學習。
    4. 結訓後提供推薦信一份。
  • 配合項目:
    1. 獲選者須配合相關媒體宣傳。
    2. 獲選者須配合參與相關培力課程。
    3. 獲選者若因故無法履行視盟約聘合約,視同放棄上述1-4點福利。

報名機制

  • 採線上報名機制,請於活動截止前將「報名表、作品集」寄至電子信箱:info@avat-art.org,信件標題以「春之藝術行政人才培力計畫申請-姓名」為準。

備註

2026 福利社 FreeS Art Space 展覽計畫徵件

*2025年3月5日至2025年4月15日19:00止*

計畫緣起
視盟(AVAT)與悍圖社秉持為藝術公民服務與回饋藝術環境的初衷,提供「福利社 FREES ART SPACE」展覽空間予藝文界的老將新秀一個創作發表的舞台,期望經由空間的介面,能夠促進對於藝術的深度探討與藝術視野的開啟,進一步地擴展藝術對話交流。

申請資格

  • 須為中華民國籍。
  • 須具有視盟有效會員資格。
  • 從事各項相關藝術工作之個人或團體。
  • 展覽主題、作品創作內容及媒材不拘。
  • 該申請案需為首次公開發表(新作需佔展出作品50%)。

場地說明

  • 本展覽空間分A區、B區及A+B區,申請者可依三場地擇一提案,「福利社FreeS Art Space」將依該年申請通過展覽案件之條件與複雜度進行檔期之協調,以利展覽順利推動。
  • 空間平面圖請見置底圖片。

評選辦法

  • 分為兩階段評審制,包含初審與複審,將聘請專業評審(包含悍圖社、視盟理監事成員、外聘委員等)進行篩選,初審以書面資料遴選,複審將進行面試,評選結果公告於視盟福利社官方平台,並以電子郵件另行通知獲選者。

檔期安排

  • 通過評選之提案,將從2025年3月初開始排程展出,展出時間以福利社協調安排,如有遇到臨時變化,福利社保有調整檔期之權限。
  • 每檔展期約四至六週。

申請文件
請至視盟會員系統報名,並備齊所需附件如下:

1. 展覽計劃簡報:ppt格式(16:9橫式比例)
內容需含:計畫名稱、申請人簡介、展覽類型、展出作品介紹、展場作品配置圖,總頁數以20頁為限,並附上簡報google雲端硬碟連結

2. 參展作品說明及檢附圖檔或影片檔:jpgmp4格式
作品資訊須標明:作者、作品名稱、年代、媒材、尺寸、創作概念等。
圖片上載說明:每張圖檔大小1MB以上、3MB以內。
影片上載說明:作品為錄像、行為、新媒體藝術。

獲選者權利與義務

  • 獲選者可免費使用福利社展覽空間、燈電、設備租借與相關行政協助。
  • 提供文宣品設計及專業作品攝影座談活動燈光設計等費用補助。
  • 獲選者須配合展覽相關之行政、宣傳、開幕與座談活動。

注意事項

  • 欲報名福利社徵件,須具有視盟有效會員資格
  • 若為策展/聯展申請,請同時備妥策展人及參展藝術家資料。
  • 若為聯展申請,參展藝術家皆須具有視盟有效會員資格。
  • 若為雙個展申請,請在展名、展覽論述等資料中清楚標注藝術家姓名。
  • 送件之資料及相關附件檔案概由本館留存,申請者請自留備份。
  • 如申請者有專屬畫廊經紀代理約,敬請事前協調,並於申請時備妥畫廊同意證明書。
  • 如有任何疑問歡迎來信或來電詢問承辦人員。
    電子信箱:freesartspace@avat-art.org
    聯絡電話:02-2585-7600
  • 簡章下載🌼

展覽場地圖片

2024 藝術永續行動研究國際論壇 影音回顧

2024藝術永續行動研究國際論壇

 

主辦單位:社團法人台灣視覺藝術協會(視盟AVAT)

執行單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

補助單位:文化部

協辦單位:台灣藝術永續聯盟(TASA)、師大美術館籌備處

會議地點:師大美術館7樓多功能演講廳(臺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一段129號)

會議時間:2024年11月28(四)09:00-16:00

論壇主旨:

面對當前各界關切的環境永續議題,臺灣視覺藝圈如何思考與社會各環節乃至全球共同面對氣候緊急議題並發展出人文驅動的解決方案?視盟暨臺師大美術系齊聚國內外企業界、藝術研究與藝術創作的永續行動者,從在地情境與國際社會對話,思考與社會各環節乃至全球共同面對氣候緊急議題並發展出人文驅動的解決方案。論壇深入並延展視覺藝術圈對於環境永續思維與行動的多元討論,以建置並推廣藝術永續實踐的知識性平台。

 

核心提問: 藝術創意工作者如何合作將永續觀念融入創作生涯?How Artists & Creators Are Incorporating Sustainability Into Their Work?

 

精彩議程

上午場:邀請深耕環境議題的臺灣企業親臨現場,分享全球氣候行動、環境政策與國際支持,從人本角度思考企業永續,引領對藝術永續資訊揭露價值的思辨。

┈┈┈┈┈┈┈┈┈┈┈┈┈┈┈┈┈┈┈┈┈┈┈┈┈┈┈┈┈┈┈┈┈┈

與會陣容:

歐萊德董事長特助林秀玲女士

友達光電數位藝術專案室張凱傑經理

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鄭家鐘董事長

視盟X臺師大藝術永續行動實驗室

 

下午場:邀請國際上致力於推動綠色藝術活動及永續創作媒材的藝術組織工作者、研究人員及藝術家,透過線上參與方式分享在藝術媒材、創作流程各環節推廣實踐藝術永續的心得見解,從而激發臺灣藝術圈的創意作為。

┈┈┈┈┈┈┈┈┈┈┈┈┈┈┈┈┈┈┈┈┈┈┈┈┈┈┈┈┈┈┈┈┈┈

與會陣容:

Yasmine Ostendorf-Rodríguez/ Director of Green Art Lab Alliance-綠色藝術實驗聯盟(GALA)執行長

Giulia Bellinetti/ Runner of the Nature Research Department, Jan van Eyck Académie-荷蘭揚凡艾克學院未來材料銀行主持人

Aphra Shemza/Multimedia artist and Founder of Artology-英國多媒體藝術家暨Artology創辦人

Dorieke Schreurs/ Future Materials Research Fellow of Jan van Eyck Académie-荷蘭揚凡艾克學院未來材料銀行研究員

國際藝術組織齊聚,合力探究藝文生態的機遇與挑戰

由視覺藝術聯盟(視盟)與春之文化基金會共同舉辦的春之講堂:「合力之力—藝術組織的行動策略」論壇於上週順利落幕,論壇為期兩日,包含公眾論壇與閉門會議兩大部分,聚集了國內外15個非營利藝術組織,探討藝術組織的公共目標與社會影響力。

公眾論壇:藝術組織與社會的對話

第一天的公眾論壇中,講者各自從「建構、成長、創新」三個階段,分享各自機構的藝術生態與挑戰。在「協作基石:印尼篇」中,切曼提—藝術社會中心Cemeti – Institute for Art and Society)營運經理 Tiara Afriani 在提到「切曼提最初是為了替代保守的政府藝術機構而成立」,她指出,印尼文化中深植的「互助合作」(gotong royong)精神,使藝術生態得以在藝術家間以及藝術家與觀眾間形成無阻隔的關係網絡,進而產生社會影響力。

「協作基石:韓國篇」則邀請韓國最具指標性的環形替代空間Alternative Space LOOP),由執行長 Ji Yoon Yang 分享韓國當前的藝術生態。她提到韓國政府投入的大量資源,使藝術家之間產生激烈的競爭關係,導致以獲取資助為前提的創作風氣。她進一步強調,為了突破政府、財團的控制,環形替代空間以開源來解決單一資源挹注所衍生的問題,經費的來源出自於世界各國藝術環境健全的國家,這也恰恰反映不同國家在藝術發展的差異。

視盟理事長何孟娟擔任「協作基石:臺灣篇」的主講人,也同樣提到臺灣政府對於藝文補助的現況,使臺灣藝術家長期仰賴政府資源,實際上環境仍無法有效支持藝術家生存。視盟長期為藝文政策倡議,試圖解決資源短缺與政策不健全等問題,為因應時代轉變以及當代社會的挑戰,視盟正面臨轉型的問題,希望透過更多的溝通交流,促進藝術在社會環境的能動性。

本次擔任觀察員的烏克蘭畫廊協會Ukrainian Gallerists Association)理事長 Marta Trotsiuk 則在會中分享三個組織對她的啟發,並指出各國藝術生態面對到的共同挑戰,強調組織不應被動地依賴政府資源,以避免因政策變動而影響組織發展,並應拓展國際連結,以建立穩固的全球藝文合作策略。

計畫主持人姚孟吟指出,政府補助對機構發展影響深遠。機構在不同階段面臨挑戰與轉型契機,可能來自社會變遷、內部需求或公部門期待。如何穩固組織基礎並拓展受眾,是重要課題。在隨後的圓桌討論中,她也與四位講者探討藝術機構在當代社會中的角色與挑戰。

閉門會議:藝術生態的挑戰與策略

第二天的閉門會議匯聚來自五個國家的15個藝術組織代表,他們齊聚一堂,深入討論藝術工作者的權益保障、性別議題、著作財產與身份認證等重要議題。

首先,如何保障與維護藝術家權益的議題引起了與會者的共鳴,尤其是許多藝術組織代表,同時也是個人藝術工作者,在法律上可能既是出資者(甲方),也可能是承攬者(乙方)。藝創工會的徐詩雨理事表示工會成立目的便是回應台灣藝術家在社會福利政策上的需求,

然而目前藝文領域在法律與權益保障方面仍顯不足,尚需持續推動法律制定及倡議簽訂合約的重要性。湄公河文化中心的計畫統籌經理李慧珍則以自身的合作經驗建議:無論金額大小,都應簽訂合約以保障雙方權益。她強調,合約不應單方面偏袒其中一方,而應是以雙贏的目標為前提來制定,讓創意在契約的框架中仍能如活水般帶動雙方往更好的發展方向匯聚。會中也呼籲各組織應持續向政府倡議,促使政府從上而下建立健全的藝術合作機制,加強對藝術家權益的保障。

在談到性別議題時,韓國環形替代空間執行長 Ji Yoon Yang 對台灣女性藝術家的發展環境感到驚訝,指出韓國藝術產業內的女性仍面臨世代差異的困境,新世代認為前輩的作風過於僵化與老派,使得即使兩方有共同的追求,卻因溝通不良而難以合作。台灣女性藝術協會理事長王玉齡則肯定台灣在女性藝術生態方面相較過去有所進步,然而仍存在性別歧視與壓迫等問題,特別是 #MeToo 事件所引發的社會關注。她以協會名稱從「女性藝術家協會」改成「女性藝術協會」的轉變,強調女藝會關注範圍已擴展至整個藝術生態,積極接納包含策展人、畫廊經營者與收藏家等在內的女性藝術從業者,以致力維護女性在藝術領域的權益。

台灣藝文空間連線(TASA)李育萱理事長回應世代議題時則提到,大家需意識到我們各自代表著某一世代、教育與背景,當衝突發生時,應先退一步嘗試理解對方所承載的時代與經歷,設身處地,相互體諒,才能促進更有效的溝通。烏克蘭畫廊協會理事長Marta Trotsiuk 也提到,與受眾的有效溝通也需考量不同年齡層的媒體習慣與背景,例如與網紅合作能吸引年輕人,臉書適合對年長者進行宣傳,甚至廣播也能傳遞資訊。她強調,藝術組織應採用多元媒體策略,才能全面觸及各世代觀眾。

在會議尾聲,視盟理事長何孟娟表示自己對於本次活動非常有感觸,「視覺藝術界在討論自己的福祉權益時不見得會出現,當討論到組織、藝術可以做什麼,反而非常踴躍」,並以此作為活動總結。

展望未來合作

未來,視盟將積極拓展國際合作,計畫延伸至歐洲、北美等地的非營利藝術組織。透過國際交流與合作,我們將深入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藝術組織的公共角色與永續發展策略,探索共同的目標與合作機會,為台灣及國際藝術界築起交流的橋樑。視盟期望在未來能拓展更多連結,並持續深化跨國合作,推動全球藝文生態的共同發展。敬請期待,未來將有更多精彩的活動,讓我們一同為藝術生態健全而努力!

主辦單位|春之文化基金會、社團法人台灣視覺藝術協會
贊助單位|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臺北市文化局
閉門會議參與名單|(按單位筆畫順序)
▪️ Alternative Space LOOP|Ji Yoon Yang 執行長
▪️ Cemeti – Institute for Art and Society|Tiara Afriani 營運經理
▪️ STUPIN藝術家工作室駐村平台|郭奕臣 /視盟 副理事長
▪️ Ukrainian Gallerists Association|Marta Trotsiuk 理事長
▪️ West Den Haag|Baruch Gottlieb 博士
▪️ 台灣女性藝術協會|王玉齡 理事長
▪️ 台灣女性藝術協會|陳依純 秘書長
▪️ 台灣藝文空間連線|李育萱 理事長
▪️ 台灣藝文空間連線|林文藻 秘書長
▪️ 両天工作室、行動藝術村|林祐聖
▪️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張凱迪 副理事長
▪️ 春之文化基金會|周宜蓁 藝術專員 
▪️ 視盟|何孟娟 理事長
▪️ 視盟|蘇瑤華 常務理事/前臺北國際藝術村 總監
▪️ 視盟|姚孟吟 計畫主持人/視盟 常務理事
▪️ 湄公河文化中心|李慧珍 計畫總籌
▪️ 新樂園藝術空間|張雅萍 執行長/台灣藝文空間連線 理事
▪️ 臺北市藝術創作者職業工會|徐詩雨 理事
▪️ 臺北市藝術創作者職業工會|曾福全 秘書長
▪️ 襲園美術館|林郁晉 策展人/視盟 理事
▪️ 楊宣勤 前文建會第三處處長

論壇全紀錄影片|連結
十分鐘精華影片|連結

現身說法2:黃耀陞,像極了回憶,電子紙與藝術創作的一期一會
圖解:電子紙的初次測試

文/黃耀陞

當創作者與新媒介相遇

2024年10月參與蘇瑤華老師所策展的「開放學院藝術圖景:腦袋.顯示器.工作室」。其中作品「記憶碎片」,是自己針對2010年個展「月之暗面」影像記錄的揀選與再製。如此,開啟對過往的凝視,藉由重新整理這些照片,也是再次回望自身創作軌跡的原點。

這件作品原預計以數位相框為載體,進行影像輪播。但在教育部前瞻顯示科技導入藝術場域建置與推廣計畫的支持下,接受元太科技產品「電子紙」(ePaper)藝術運用的挑戰,並得到電子紙專家、臺師大跨域產創學院高文忠院長跨刀相助。,本次使用的屬於多粒子電子紙,電子紙不同於以往所接觸過的材料,既具有紙張樸素的質感,又能隨所需轉換畫面。另一方面,這種陌生且未知的視覺效果,卻也產生了感知的可能性。

電子紙作為傳遞訊息的中介,已開始被應用於生活中的各種層面,如大型看板、閱讀器、標籤等。而將其作為藝術創作的形式來思考,卻仍有許多尚待開發的空間。有別於印刷,它具有「無紙化」的意圖;輕薄的體量,可被張貼於透明/不透明的表面;低耗電亦可結合太陽能,產生自體運作的永續模式。這些,皆具有許多想像與實踐的潛力。

顯像特質使回憶蹦出新滋味

透過對電子紙的學習與理解,整個「記憶碎片」的顯像過程,不斷迴返於「回憶」與「視覺經驗」間的類比。

電子紙的原理,是透過電壓控制不同顏色粒子的分佈,藉以改變眼前所見的畫面。畫面轉換的過程,由於電壓調整與粒子移動的關係,因而出現不同色彩閃爍,並連續切換的情形。

如此炫目而急促的視覺效果,令人意識到粒子的流動,賦予影像物質般的想像,也使人有種摸不著頭緒的感覺。彷彿是某種「留白」,又或者像是回憶。「尋思」的過程總有其模糊而混亂的時刻,最終,新的影像會自空無的螢幕漸浮現,更像是「想起」了某個人事物的當下。

電子紙似乎較常被使用在靜態的閱讀,這樣的視覺感不同於動態影像,有著自身的韻味。而顯像過程的無法預期,對於創作來說是有趣的事,有別於精準的指令與動作,「隨機」使媒介具有個性,也帶來不同的感知模式。

而無論色彩閃爍、影像消逝/浮現、粒子般的質感、無法預期的時刻,這些都可以視為電子紙本身所帶有的特殊語彙,也使其在播放某個特定時空的影像記錄時,像極了「回憶」。

圖解:電子紙有著特殊的紙感
圖解:影像浮現,如同回憶起某個畫面
圖解:畫面轉換時的色彩閃爍是獨特的語彙
現身說法 1胡朝聖,以策展平台推動互利共好的永續藝術

訪談・撰文:蘇瑤華、林祈昱、林姿儀
2024年9月24日

循序內化永續思維,利己又利他的雙贏策略

身為藝術空間及策展公司的管理階層,胡朝聖執行長坦言,節能減碳行動最初源自於經濟效益的考量,從展覽檔次安排、展品運輸時集中配送管理、循環使用佈展品等;經過多年實施及反覆討論,才逐漸在內部團隊形成自發性的永續思維,並落實於更廣泛的策展實務。

從最簡單的節能行動說起,胡執行長引領双方團隊有效安排各場展覽舉辦時間,盡量集中在相鄰時段,盡量避免空調在無人使用空間時運轉,也為藝廊節省電費開支。為極大化物流配送的經濟效益,胡執行長請團隊統合收藏家的需求,盡量累積至一定數量後集中在1至2天內運送,也能減少展品運輸過程產生的碳排放量。

而為數不少的閒置展覽佈品,例如陳列藝術品的木座台,團隊為此尋找倉庫存放,額外增加空間的控溫控濕等電費支出與能源碳排;胡執行長與團隊討論後,翻轉每年固定編列木座台預算的營運慣性:「大概從八年前吧!我們改為事先詢問藝術家是否有木座需求再訂製,如果這一檔展出有木座,也會盡量安排下一檔也需要木座的藝術家,可以接續使用」。

 

推行至今,胡執行長向我們表示,策展團隊現在會主動發想對環境永續的具體行動,像是以數位方式減少紙張用量:「我們在入口處放置QR code讓參觀者加line成為會員,透過網路宣達展覽資訊及藝術品資訊,也在藝廊官網上傳藝術家畫冊PDF檔。」可見藝術永續的創意思維,已落實在組織內部文化的方方面面。

策展人、創作者和資助者,三方共建藝術永續生態系

胡執行長認為,除了自發性的內在動機之外,參展藝術家、合作夥伴及贊助企業的共同發心,是得以成就双方策展團隊永續果實的關鍵助力。 訪談當日的展間一隅,一座木棧板箱吸引眾人目光,那是薩燦然老師作品的展示台,也是裝載薩老師藝術品的運輸箱。胡執行長表示之前參觀倫敦的展覽時,看到有項作品直接陳列在運送用木棧板箱上面展出;當這次團隊發現已經連續兩檔次都使用了木座,於是詢問薩老師能否接受直接使用這個運輸箱當成展示台。「薩老師相當認同我們的理念,幫我們製作了這個木棧板箱,且自願吸收製作費用;木棧板箱和作品是一體的,我們這個展出結束後會一起歸還薩老師或送到下一個展覽處、收藏家」。
S__13836292
( 解說:薩燦然老師作品暨木棧板箱)

另一股推動力量來自藝術活動資助方,尤其金融機構積極支持國內藝文發展,配合政府推動永續金融及淨零碳排,必須了解所資助的藝文機構有採取哪些節能減碳的行動。一家長期往來的銀行之前曾向團隊進行宣導,日後將對所有受資助方進行ESG評鑑,且評鑑分數會影響日後是否繼續合作。胡執行長表示:「這家銀行相當肯定我們團隊做了這麼多節能減碳行動,不過因為藝廊營運的特殊性,如展品陳列用木座、因應展覽需要的印刷品等,銀行客戶建議我們可以贊助「社會創新平台」(SI.Taiwan)上面的良善新創企業,提高ESG評鑑分數」。

根據近年策展經驗,胡執行長觀察到國內藝術家大多認同永續價值,只是不知道該怎麼做,而策展人可從「喚醒自覺」層面去和藝術家溝通,增進藝術家對永續的認知,促進正循環的藝術永續生態系。

當代生活習作_崔廣宇回憶錄式的創作研習

給曾經有著藝術夢或者正要開始做夢的人。崔廣宇決定自我揭露在福利社釋出福利,為期一年的完整課程,首發試辦第一季,趕快把握可能就這麼一次的機會,歡迎轉發共襄盛舉。

本課程依附在藝術家創作脈絡的時間序之下進行,窺探藝術家未曾公開透露的創作背景來回應當下藝術與社會發生關係的狀態。課程的另一部分是如何用錄影紀錄的實踐對生活進行提案,針對學員的個別狀況進行討論與操作演練。最後階段著重在以藝術的「方法」建立生活與社會實踐的實際操作。

第一季課程之一 2024.11.03-2024.11.24
1993-1995 繪畫與裝置VS藝術的工具還是社會工具?
1995 崔尼斯和伊通VS台灣式的國際肯定卻依然自卑
1995-1997 跳耀X惡搞VS當下台灣藝術的實驗性
學員時間,談影像紀錄的操練。

第一季課程之二 2024.12.01-2024.12.22
1995-1997 當初的那一群先驅者VS這些人如今在哪裡
1999-2001 當實驗變成藝術之後VS意念投射還是功成名就
1995-2004 番外篇:從傳統攝影來的行動藝術VS 跨域啟發?
學員時間,談影像紀錄的操練。

第一季課程之三 2024.12.29-2025.01.19
1999-2003 番外篇:打群架的兄弟姐妹VS藝術團體
1999-2003 番外篇:打群架的兄弟姐妹VS藝術團體
2001-2003 高潮後的畫廊打工VS台灣藝術教育與職場
學員時間,談影像紀錄的操練。

第二季課程之一(尚未招生)
2002-2003 國際接軌的開端VS 跨國際人拉人的重要性
2003 台新獎什麼VS怎麼二十年後還是台新獎
2004 第一個雙年展與體制省思VS令人哀嘆的華山(文創園區) 

學員時間,談影像紀錄的操練。

第一季課程報名資訊

時間|2024/11/03 – 2025/01/19,為期三個月,每週日下午兩點至四點。
上課地點|福利社(104035 臺北市中山區新生北路三段82號B1)
招生對象|不限藝術學校畢業有創作經驗者,額滿為止。
課程費用|18,000元/人,共12堂(視盟會員享8折優惠)

注意事項|
*請先填寫本報名表,後續將有專人與您聯繫課程費用匯款事宜。
*開課後未到者(包含單堂請假)恕無法退費。
*10/26前告知因特殊狀況而無法上課者,得全額退費。
*課程時間若有變動,將另行通知。

聯絡人|崔廣宇
聯絡信箱|kytsui@gmail.com

2024春之藝術行政專業課程

2023年底視盟舉辦「視覺藝術永續發展策略」於此圓桌會議中,提出「四年共造計畫」與「四年關鍵計畫」,而「人才團隊發展計畫」系統性人才培育就是當中重要的一環。視盟將以專業藝術行政課程結合實務演練,結合春之文化基金會支持開啟第一步。

為此,視盟規劃藝術行政專業系列課程,本課程從實務面出發,將各種行政上的難題整理出「企劃撰寫」、「佈展實務」、「專案管理」、「法律應用」以及「行銷企劃」五大面向,12堂課。本期先針對五大面向規畫初步的5門課程。期盼關照更全面的視覺藝術生態,培育更多視覺藝術行政人才。

——————————————————————————————————————————————————————

 

地點|福利社 FreeS Art Space (台北市中山區新生北路三段82號B1)
費用|單堂課原價2,000 元,報名三堂以上享折扣並多送一堂課(詳見下圖說明)

報名方法
資格|以「藝術行政」或有相關經驗者優先錄取
人數|預計招收 1 5 人(額滿為止)
報名方式|填寫報名表單

其他注意事項
繳費後若因故無法出席課程,將無法辦理退費,敬請特別留意
主辦單位保留活動異動之權利

 

已開課程(後續將開設更多實用課程,更多資訊將在視盟官方社群媒體公布!)
課程費用
氣候正義在地覺醒視覺藝術永續行動研究報告書書封
《氣候正義在地覺醒:視覺藝術永續行動研究報告書》

國際藝術社群曾於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United Nations Climate Change Conference, COP)期間舉辦 ArtCop 活動,試圖傳達「氣候議題同時也是文化議題」,並用藝術創作帶領人們感受地球環境所遭遇的處境。臺灣藝術圈對於氣候議題的回應體現在環境藝術的發展上,藝術家透過藝術創造行動,修復環境與人類之間的關係。為改變過往單打獨鬥的狀態,進一步呈現出臺灣藝術工作者對於「永續」議題的看法及建議,台灣視覺藝術聯盟(以下簡稱「視盟」)今日(6/20)視盟「臺灣視覺藝術永續行動研究報告」於官網上線,透過問卷調查 250 組獨立工作室、替代空間、畫廊、美術館、藝術園區等不同的視覺藝術機構,是國內視覺藝術首次的永續意識普查,並藉此提出符合臺灣在地情境的永續策略。

根據「臺灣視覺藝術永續行動研究報告」研究結果顯示,超過半數的受訪者認為藝術與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相關,且已在可及範圍內採取永續行動,包含與氣候議題相關之藝術創作生產、日常的節能減碳活動等,顯示我國視覺藝術工作者的永續意識已蔚然成風。調查中進一步透過巡迴講座蒐集臺灣各區的意見,發現位於東部的藝術工作者更是已將永續行動融入生活及創作中,例如透過撿拾材料創作、關注土地與人類之間的關係等議題。然而對於碳排放的計算上仍須努力,多數機構對於要如何計算碳排放量數據以及如何撰寫永續報告沒有深入的接觸,顯示出目前缺乏公開透明的藝術碳排放量資料庫作為參照,也沒辦法與國際藝文機構或是其他產業同步比較數值,缺乏與外界的溝通管道,影響成效仍有限。

「臺灣視覺藝術永續行動研究報告」也針對一般民眾製作永續意識調查問卷,以作為與視覺藝術工作者/機構之對照組,調查結果顯示,一般民眾傾向支持有意願減少碳排放量行動的藝術工作者/機構,期待藝術工作者/機構能更有意識地在藝術活動上實際減少碳排放量,未來若能透過計算工具,增加藝術工作者為減少碳排放量努力的可溝通性,不但能獲得一般民眾的支持,也能讓社會更了解藝術產業碳排放量的狀況,並成為溝通的共同語言。對此,視盟建議成立藝術永續實踐的資料庫,累積並分享在地的創意行動案例;建立符合在地的碳排放計算器,以有感易懂的數據作為可與外界交流的基礎。上述建議的意義並不限於數據統計,而是觀照藝術永續與時俱進的理論與實踐,使案例變成一個可複製的經驗,進而產生一種生態關係的轉化。

2022 年,畫廊協會、表演藝術聯盟、文化法學會、臺北藝術大學,以及視盟共同發起「臺灣藝術永續聯盟,」試圖聯合各藝術領域的力量,發揮社會影響力,如畫廊協會成立「綠色使命辦公室(Green Engagement Office)」,建立視覺與表演藝術之碳計算器及資訊網,並於台北藝博會規劃「凈零排放示範展區」;表盟出版台灣版「劇場綠皮書」,翻轉了表演藝術當前製作流程的思維,並提供循序漸進的實踐方法;北藝大舉辦「藝術永續國際論壇」,邀請來自世界及臺灣的藝術永續領導者深度對話。

視盟則於 2023 年完成國內視覺藝術機構永續意識普查,2024 年,視盟將進一步研發適合臺灣國情的藝術永續調查模式,協助推動藝術機構撰寫「永續報告書」,不僅能透過報告書與國際對話,也能作為未來與企業合作的各項永續指標評比。另一方面視盟也將著手進行視覺藝術材料研究相關的知識性平台,收集和分享有關藝術永續實踐及永續材料的資訊與方法,試圖建立媒材資料庫或材料履歷,讓已在推動永續行動的藝術工作者能帶動更多人參與,鼓勵藝術工作者及機構使用低碳排材料,擴大永續意識的推動。

為響應永續精神與支持知識共享,本書採數位出版,全書內容已建置於視盟官網,供大眾閱讀與下載。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視覺藝術協會
發行日期:2023 年 6 月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