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opyofacopy

與社會交往的藝術—香港台灣交流展

近年台灣與香港的藝術家與非營利組織體認到藝術具教育、讓人重新思考生活態度的功能,積極投入對公民意識、社群生活、文化資產等議題的關注,發起多項具創意的倡議和行動聯結。媒合兩地的「與社會交往的藝術」,期望透過展覽、工作坊、論壇的對話,深入認識此藝術表現在各自社會所代表的意涵與影響。

In recent years, artists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in Taiwan and Hong Kong re-focused on the functions of art as a form of education and a way to enable viewers’re-examination of their outlooks on life. These communities also actively engage in the discussion of issues such as civil awareness, community life, and cultural capital by launching various creative projects, coalitions, and calls to action.

“Art as Social Interaction: Hong Kong / Taiwan Exchange” expects to connect the two places and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influences and meaning of this particular art form in the specific social context of each community through exhibitions, workshops, and dialogs in forums.

 

資訊Information|

策展人 Curator|吳瑪悧 Wu Mali
協同策展人 Co-curators|張晴文 Chang Ching-Wen、梁美萍 Leung Mee Ping
主辦單位 Organizers|社團法人台灣視覺藝術協會AVATKaitak 啟德
協辦單位 Co-organizers|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
合作單位 Partners|民間博物館計畫好多樣文化竹圍工作室 、馬祖東莒社區發展協會、高雄市關懷台籍老兵文化協會、婦女救援基金會MaD 創不同聲音掏腰包
贊助/資助單位 Sponsored/Subsidized|國藝會NCAF春之文化基金會、普瑜投資股份有限公司、香港藝術發展局
場地贊助 Venue Sponsor|1a space

參展藝術家/機構(香港)Artists/Organizations (HK)|CoLABMaD 創不同、文晶瑩 Man Ching Ying, Phoebe、方韻芝Vangi Fong、民間博物館計畫、何國強+胡家偉+影行者 Ho Kwok Keung+Kelvin Wu+v-artivist、迷彩研究所(李曉華+張子軒+張蓉+陳穎斯+葉建邦+羅至傑+黎朗生)Scattered Camouflage (Li Xiao Hua+Cheung Tsz Hin+Cheung Yung+Chan Wing Sze+Yip Kin Bon+Lo Chi Kit+Sunday Lai)、活化廳繼續工作組&街坊 Woofertening group & Kai Fong、楊秀卓  Yeung Sau Churk、鄭炳鴻+啟德河綠廊社區教育計畫 Chang Ping Hung, Wallace+Kai Tak River Green Corridor Community Education Project、聲音掏腰包、簡梁以瑚 Liang Kan Yee Woo, Evelyna

參展藝術家/機構(台灣)Artists/Organizations (TW)|台灣國際勞工協會+陳素香 Susan Chen、弗耐‧瓦旦 Baunay Watan、吳耿禎 Jam Wu、阮金紅 Nguyen Kim Hong、周靈芝Julie Chou、呼提克團隊-拉馬默提司/奇古切拉古 HOOTIKOR- Lamamotis / ChekuChelagu、侯淑姿 Lulu Shur-tzy Hou、姚瑞中+失落社會檔案室、高雄市關懷台籍老兵文化協會 Colonized Warring Taiwan Society、黃博志 Huang Po-Chih、黑手那卡西工人樂隊、廖億美 Yi-Mei Liao +好多樣文化、劉國滄 Liu Kuo-Chang、澎葉生+蔡宛璇 Yannick Dauby+Wanshuen Tsai、蔣耀賢 Chang Yao Hsien/社團法人台灣金甘蔗影展協進會、吳瑪悧 Mali Wu+竹圍工作室、蘇育賢 Su Yu-Hsien、觀樹教育基金會

 

|與社會交往的藝術—香港台灣交流展 線上閱覽:

https://issuu.com/artassocialinteraction/docs/asi_ebook

 

強力徵求喜愛藝術、對策展及視覺藝術有興趣的你!
年滿18,不限科系,不需經驗。

「2017台灣當代一年展」於9/16至9/24,在「圓山花博爭豔館」盛大展出。
視盟邀請您成為年度展覽的最佳助力,這將是接觸視覺藝術產業的大好機會!

|台灣當代一年展簡介|
由台灣視覺藝術協會(視盟,AVAT)主辦的藝術家博覽會,自2002年開辦以來,希望在一般以畫廊為單位的藝術博覽會機制之外,提供另一種開放的展覽平台。台灣藝術家博覽會自2016年起更名為「台灣當代一年展」(Taiwan Annual),名稱上以國際藝術大展經常使用之雙年展、三年展作為呼應,在內容上則保持初衷,服務藝術家,為藝術界培養新興人才。

|報名日期|
即日起至8/10。

|面試&培訓|
面試時間:8/19(六) 13:00~17:00。
培訓時間:預計9/2 (六) 13:00~17:00。請務必參加。
地點:福利社FreeS Art Space(台北市中山區新生北路三段82號)

|值勤組別&時間|
a.收件組:9/ 9 (六)、9/10(日)|11:00~19:00(全天)
b.佈展組:9/14(四)、9/15(五)|排班制
c.展場組:9/16(六)~ 9/24(日)|排班制(9/24撤展)

*排班時段:早班11:00~15:30 晚班15:00~19:30

|工作地點|
收件組:福利社FreeS Art Space(台北市中山區新生北路三段82號B1)
佈展、展場組:花博公園爭艷館(台北市中山區玉門街1號)

|工作項目|

【收件組】
1.匯集作品、拍照分類。
2.協助作品搬運。
3.其它交辦事項。

【佈展組】
1.展品、文宣品處理。
2.補牆、粉刷牆面。
3.展場環境清潔。
4.其它交辦事項。

【展場組】
1.導覽現場協助與開幕協助。
2.顧展、維護展場品質。
3.教育工作坊現場協助。
4.其它交辦事項。

立刻點擊連結填寫志工報名表



視盟會員權利

  1. 參與每年度台灣當代一年展展出。
  2. 享有本協會所有活動優先報名權或會員優惠折扣。
  3. 視盟出版及義賣品,享會員優惠之折扣。
  4. 會員專屬電子報,最新國內外藝文訊息,包含補助與駐村申請等。
  5. 提供會員展訊宣傳服務,刊登於視盟官網與社群頁面。
  6. 年滿二十歲,即具有協會理監事競選資格,或提出候選人之權利。並具有會員大會各項需表決事項之投票權、被選舉權、表決權及罷免權。

視盟會員義務

  會員有遵守本會章程、決議及繳納會費之義務。

視盟入會資格

  1. 個人會員:贊同本會之宗旨之國民,及符合政府主管機關相關規定之外籍人士。
  2. 學生會員:贊同本會之宗旨且持有國內各公私立大專院校核發有效學生證之人士。
  3. 團體會員:贊同本會宗旨之公私立機構或團體,並推派一名成員為會員代表。
  4. 永久會員:具個人會員之資格,並一次繳足永久會費者。

視盟會費說明

  1. 學生會員入會費為 500 元,年費為 500 元,共 1000 元。
  2. 個人會員入會費為 1000 元,年費為 1000 元,共 2000 元。
  3. 團體會員入會費為 5000 元,年費為 5000 元,共 10000 元。
  4. 永久會員入會費為 1000 元,永久會費為 20000 元,共 21000 元。

    △ 藝創工會會員加入視盟享有入會費半價折扣!

    △ 視盟會員加入藝創工會也享有入會費半價折扣喔!

視盟入會流程

  1. 視盟會員系統進行註冊
    請點擊上方連結進行會員資料註冊。
  2. 完成費用繳納
  3. 視盟將提供繳費收據
  4. 完成申請!

△ 入會確認將有數個工作天,請留意信箱信件。

贊助辦法


台灣視覺藝術協會歡迎認同協會理念之一般消費大眾,或是產業從業人員與企業業主,以各種方式贊助協會經費或器材設備。視盟是正式向中華民國內政部登記在案的社團法人,多年來致力於台灣藝術文化圈的發展,每年皆會舉辦藝術家博覽會,並不定期地舉行藝術工作坊、藝術教育活動。財務及各項制度均受政府之督管,任何贊助款項一定開立正式收據,協會非常歡迎各方朋友的捐助,敬請與秘書處聯絡。

聯絡資訊如下:

電話: +886-2-2585-7600
傳真: +886-2-2585-7679
Email:avat.art.tw@gmail.com

銀行:元大銀行  分行:806 圓山分行
帳號:00108267323213
戶名:社團法人台灣視覺藝術協會

每一筆收受捐款我們均會開立收據,並發給感謝狀。感謝您!

2017年3月至6月,文化部將於臺灣南中北東四區舉辦分區論壇,討論六大議題。為讓各區皆能討論到六大議題,每區將選擇三場地,每場地主要分上午場、下午場討論兩大議題,並安排開放議題時段與針對文化基本法草案討論的時間,歡迎民眾參與。同時,文化部亦將於6月17日舉辦青年論壇,邀請青年與會一起討論六大議題,並將彙整所有論壇討論,於9月2-3日,分兩天舉辦全國文化會議,具體歸納未來文化政策的施政方向。歡迎進入活動專業了解各場次詳細資訊,並進行場次報名。所有論壇會議均提供現場直播,會後也提供會議記錄提供民眾參閱 。

 

「微光真實,越南 The glimmer that we see Vietnam」

策展簡述|

文/李依佩

有眼有耳的人都會知道,一個人無法隱藏任何秘密。就算他的唇齒緘默,指尖也會喋喋不休,每個毛孔都會洩漏他的秘密。 —佛洛伊德

以《微光/真實,越南The glimmer that we see/ Vietnam》為題的展覽是從越南為一出發點,並以展覽作為另一種真實的縮影,彰顯生存現實以不同的脈絡交織在我們眼前。儘管我們接受全球化快速的資訊,主流媒體表像錯覺仍有機會將我們導向忽略的生活面向,或許不曾察覺現實生活中的某些生命過程,與特定文化處境中的遭遇,但是通過聆聽那幽微而撞擊的聲響,促使我們重新理解原先被視為理所當然的秩序。

身體穿透
尤其在如今這各種社會景觀淩駕於個體生存的本質之上的時代,通過身體去產生論述,在短時間內是難以被呈現的。而形而上的精神性,往往需經某種路徑才能到達我們所感知和存在的現實世界,這個路徑以「身體」為媒介,讓身體本身更貼近「身體性的有感意識」。

而生活中的真實往往與人的意識和精神世界難以切割,在「身體感知」過程中將幽微的真實赤裸地顯現出來。然而我要說的是「身體」如何成為用於藝術生產和文化批判的某種「語彙」,這些「語彙」背後的文本脈絡,會透過我們接收到的歷史性、社會性、政治性以及其他種種因素被建構起來,而不僅僅是人的現實狀態。

縮影
展覽作為另一種真實的縮影,生存現實以不同的脈絡交織彰顯。這個展覽不採取宏大的敘事,亦非只是要將各種不同的生活現實,以個別的觀點或手法再現而已,是要透過創作者與觀察者的主觀意識共同構築出不同的文化景觀,其傳達與載負的意義與目的,正如艾德華‧薩依德(Edward W. Said)曾所揭示的,「…問題在於如何調和自己的認同和自己的文化、社會、歷史的真實情況以及其他的認同、文化、民族的現實。」這是對自我與他者、國家與國家、文化與文化之間的關係如何被形塑的探源,藉此我們得以重新找到自身的位置,甚至,再次連貫我們與周遭的人事和時空,並重新敘述個人與這個世界的關係。

然而我們也必須承認,你我都難以脫離文化價值觀的殖民,因此在試圖解析並審視社會帷幕內的複雜紋理的同時,我們也要理解其無所不在的政治關係;若要省視洞察文化的來龍去脈,我們必須從「聆聽」開始。

展覽資訊|
展出日期:2014.3.08~2014.04.03
展覽時間:週二至週五 11:00-19:00 週六13:30-21:00
展出地點:福利社 FreeS Art Space,台北市中山區新生北路三段82號B1
策展人:李依佩
展出藝術家:Tuan Mami、林正尉、林孝順、林婉玉、張公松、張恩滿、黃博志、黎氏兄弟(Le brothers)、盧彥中

Artist talk:3/8 (六) 18:00
與談人:Le brothers│藝術家、李依佩│策展人

越南駐村經驗分享:3/15(六)15:00
主持人:高森信男
與談人:林正尉、林婉玉、孫以臻、張恩滿、盧彥中

開幕:3/8(六)19:00


Exhibition:2014/03/08 – 2014/04/03
Opening & Artist Talk:2014/03/08 (SAT) 19:00
Location:FreeS Art Space (B1, No.82, Sec. 3, Xinsheng N. Rd, Taipei, Taiwan)

Curator :Lee Yi-pei (李依佩)
Exhibiting Artist:
Tuan Mami、Lin Chen-wei(林正尉)、Lam Hieu-Thuan(林孝順)、Lin Wan-Yu(林婉玉)、Truong Cong-Tung(張公松)、Chang En-Man(張恩滿)、 Huang Po-Chih(黃博志)、Le brothers (Thanh & Hai)黎氏兄弟、LU Yen-Chung(盧彥中)。

Artist Talk:2014/03/08 (SAT) 18:00
Panelists:Le brothers (Thanh & Hai)黎氏兄弟、Lee Yi-pei (李依佩)

Opening Party:3/8 19:00

Exhibiting Artist:
Experience of residency in Vietnam sharing:3/15 15:00
Artist:Lin Chen-wei(林正尉)、LU Yen-Chung(盧彥中)、Chang En-Man(張恩滿)、Lin Wan-Yu(林婉玉)、Huang Po-Chih(黃博志)、Lee Yi-pei(李依佩)、Sun Yi-Cheng(孫以臻)

Exhibition Concept
Context / Lee Yipei

People who have eyes, ears will know that a person can not hide any secrets. Even if he’s silent with lips and teeth, his fingers will chatter, and every pore will reveal his secret. – Sigmund Freud

The exhibition “The glimmer that we see / Vietnam” features on the concept as the theme is from Vietnam as a starting point. Another saying is as the epitome of survival reality which demonstrates interwoven contexts in front of us. While we take the rapid information of globalization, the mainstream media still leads the illusion of life we ignored. Perhaps something we ignored is hardly noticed in real life course, in an encounter with a particular cultural context. However by listening to the faint of the sound, it prompts us to re-understand the order was taken granted.

Physical Penetration
It’s hard to discuss a theory through the body between borders in short times. The city we live is covered by massive trend of mega information, images and capitalism accumulated. Spirituality is metaphysics. It needs particular path to reach perception and reality of the existence we live, and this path is via “physical penetration”. Tracing back to the modern development, the medium means the “body”, and the connection is to make body itself closer to the “conscious sense of the body.”

And real life is often associated with human consciousness and the spiritual world is difficult to divide. It often automatically reveals the real reality through the process of “physical penetration. But what I have to say is “body” how to become our artistic production and cultural criticism for some “vocabulary.” The context behind these “vocabulary” continuously build up the surface we received through the historical, social, political, and various other factors that are constructed together, not just simply to see the state of human reality.

Miniature
Exhibition is as the epitome of survival reality which demonstrates interwoven contexts in front of us. This exhibition does not take massive narrative, nor just represent the variety of different life realities. The artwork invited is an individual views, but is deeply to build a cultural landscape under different contexts and interpretations, which convey both negative and optimistic meaning and purpose set out. As Edward W. had revealed, “… the question is how to reconcile their identity and their cultural, social, historical truth as well as other identity, culture and ethnic realities.” this is how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 and other, between countries, between cultures are shaping in the origin, whereby we are able to re-find itself in position, even, again consistent with our personnel and the surrounding space-time, and re-narrate a personal relationship with the world.

However, we must admit that those who have been isolated from reality, no matter how small or had not been concerned, it is hard to escape from the cultural values of colonization. Observations about the creators bring out the dialectical, interpretation and be interpreted, has always been two sides of this world. In trying to parse and examine complex social texture inside the curtain, we must understand their political relations omnipresent. To find out insight into cultural context, we must start to “listen.”

香港、上海、深圳與台北,四個城市於1998年組成之「四城文化交流會議」(簡稱四城論壇),是以「城市」為討論核心之國際論壇,四個城市輪替舉辦,每年舉辦一次,至今已有18年歷史,討論如何將「文化」賦與時代新意,從文化角度出發,發掘、探討、反思當代城市文化現象和文化政策。

2015年的四城論壇以「移動互連時代的城市文化發展」為題,已於10月16日至20日於上海辦理完畢,著眼於資料庫技術於文化領域中的發展,以及社群網路如何影響文化行銷、藝術活動與公民運動。

台北參與盛會的七位文化界代表翁淑英、蘇瑤華、駱麗真、王耿瑜、蕭麗虹、詹婷怡、鄭遠祥,將於12月15日於福利社舉辦交流會,從與會者的角度,分享他們對各城市在文化面向競合關係的觀察,在比較之中,探索專屬台北這個城市的文化亮點與軟實力。

2016年之四城論壇,將以台北為主辦城市,邀請對文化有興趣的民眾一起前來討論,以宏觀的角度,設想能在不同地域中討論與參照的文化議題,做為2016年台北主辦會議之主題參考。

主持人|蘇瑤華
與談人|翁淑英、駱麗真、王耿瑜、蕭麗虹、詹婷怡、鄭遠祥

時間|2017.12.15(二)15:00-16:00
地點|福利社 FreeS Art Space
地址|台北市中山區新生北路三段82號 B1

交流會議程|
15:00-15:10 四城論壇歷年主題介紹
15:10-15:30 四城論壇「移動互連時代的城市文化發展」分享
15:30-16:00 四城論壇未來規畫與展望

 

視盟將於6月11日於台北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台灣文化中心展出由策展人侯昱寬策畫的「『阮的故鄉南都』臺灣當代藝術-國的消解與家的重建」,集結六位優秀臺灣當代藝術家李若玫、廖烜榛、黃奕捷、李佳泓、王又平、林書楷。展覽以一首歌《阮的故鄉南都》作為展覽的楔子,一首在臺灣五〇、六〇年代樂壇中流行以日文歌重新填上臺語詞後發行傳唱的混血歌,歌詞講訴著年輕人離開臺南前去都市打拼的故事,在異鄉持續地思念著他生長、成長的地方,在這個展覽中被藉以言說著臺灣和日本兩地關係的幽微情愫。

「寶島舊府城,懷念阮的鄉里,自從離開來到異鄉已經過數年。」《阮的故鄉南都》離鄉背井的歌並不少見,特殊的是,在當時流行的混血歌曲中,這首原曲採用日本方言、演歌形式,充滿「異國情調」的歌同樣指涉了一處日本的南方。日治時代結束,國民黨政府統治後,臺灣有段時間流行將日本曲目重新編入歌詞,或許當時的流行也表現了臺灣在身份認同上的複雜,如不論國與國的認同,家與異鄉也同樣在多元的認同下顯得難解。

在這展覽中,藉由《阮的故鄉南都》內在與外在所建構的離散,試圖讓我們進一步地思考家國的追尋、身份的考古及認同的重塑。如從廣大敘事的正史中離開,重新以土地個人自身家史、地方史出發,或許更能從中理解複雜面向中所身處的時間與空間。

家國的離散意味著孤島,意味著某程度的不可言說,意味著我們在共通的經驗底下,那些細細麻麻急需被揭露卻無從揭露的過往。在一次次地打掉重練中,如同解謎般地重新回看我們的歷史,或許我們能進一步地探問,隨著國土、政治的轉變,是否家、故鄉的移動亦隨之轉變?在複雜難解的離散認同中,我們又如何牽引出一條隱形面對歷史的線?藉由地點?藉由血源?或是在種種想像中編造、重組的新的「家史」。

此次展出的藝術家中,他們中心均指涉著家的追尋,經由尋根或是尋找認同,或是在虛構中重新建構認同,在創作不斷地探詢著「小我」的存在,藉此搖晃著那「大我」的存在。

「別說出去了,在我家池塘裡面,游著一群會噴水的魚兒們。夜裡來吧,夜裡來吧。」《南国土佐を後にして(離開南國土佐後)》《阮的故鄉南都》的原曲《南国土佐を後にして》,歌詞同樣訴說著離開故鄉的土佐人,在外想念著家鄉。我們如何稱故鄉為故鄉?家又為何物?在兩個不同的南國,在兩首如同雙胞胎的歌曲的牽引中,此次的展覽想像著家的追尋、家的和解、家的重構或許是可能的。

策展人:侯昱寬 / HO, Yu-Kuan
1983 年生於臺南。臺灣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研究所碩士。現任獨立策展人和藝術評論家。曾任絕對空間藝術工作室藝術行政、《今藝術》雜誌(AROCO monthly magazine)特約採訪編輯。策展經歷包含「赤誠/赤城」策展人(與楊佳璇共同策展)、「當鱷魚吞下時間」策展人(與楊佳璇共同策展)、2015臺灣藝術家博覽會主題策畫「畏黑之鼠」策展人。

展覽日期|2016.06.11-2016.07.31
展覽開幕|2016.06.11 2:00 pm

座談時間|2016.06.11 3:10 pm
參展藝術家|李若玫、廖烜榛、黃奕捷、李佳泓、王又平、林書楷
策展人|侯昱寬
座談會與談人|策展人、參展藝術家、潘逸舟

展覽地點| 台北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台灣文化中心
展覽地址|台北駐日経済文化代表処台湾文化センター,105-0001 東京都港区虎ノ門1-1-12 2F
企劃|台灣視覺藝術協會(AVAT)
翻譯/逐次通訳|池田リリィ茜藍

—————————————————————————

「私のふるさと南都」台湾の現代アート―国家の解体と拠り所の再建

▶会期:2016年6月11日(土)-7月31日(日)
▶オープニング・パーティ/OPENING:6月11日(土) 14:00-15:00
▶オープニング・トークイベント/LECTURE:6月11日(土)15:10-16:40
|キュレーター|:侯昱寬(ホゥ・ユークァン)
|出品作家|:李若玫(リ・ルーメイ)、廖烜榛(リャォ・シュエンジェン)、黃奕捷(ファン・イージェー)、李佳泓(リ・ジャーホン)、王又平(ワン・ヨォピン)、林書楷(リン・シュカイ)
|出演|本展担当キュレーター、出品作家、潘逸舟(ゲスト)

▶会場:台北駐日経済文化代表処台湾文化センター (〒105-0001 東京都港区虎ノ門1-1-12 2F)
▶企画:台湾視覚芸術協会
▶翻訳/逐次通訳:池田リリィ茜藍

一度も触れたことのない過去とまだ見ぬ未来のその先で、大海原と陸地はどのように親密に結ばれ、結び合うのだろうか?人類が集落を形成し始めた太古の昔、または私たちが国土の構築をし始めてから、土地というのは何時から意義を持つようになったのだろうか?近代化以降、私たちは絶え間なく自分と他人との間に何層もの後ろ盾、壁、縁、境界を増やしてきた。私たちは「我々」になり、「私」となり、彼(彼女)とあなたをも分け隔ててきた。血筋は国家の境界を揺るがし、政治は家族間の境界をも揺さぶった。家族と国家、国と国の間で揺れ動いているのが、今の私たちだ。
はじめに、ある歌を本展覧会の趣意として引き合いに出したい。‘五〇年代、‘六〇年代における台湾の音楽シーンは、日本語の楽曲に新たに台湾語の歌詞を付けてカバーするのが人気を博し、台湾国内で発売されては広く歌われていた。『私のふるさと南都』もその一曲である。故郷の台南を離れ、若者が都会で奮闘する物語を描いた歌詞は、他郷で自分の生まれ育った場所への想いを伝えている。

「宝の島よ古の府城よ 懐かしき私の故郷 異郷の地に来て何年もの月日が過ぎ去った」―『私のふるさと南都』。遠く離れた郷里を想う歌は少なくないが、その頃台湾で数多く歌われていた混血歌のなかでも、この曲はまた一味違う。期せずしてこの原曲『南国土佐を後にして』も日本語の方言と演歌の形式を用いた「異(南)国情緒」溢れるものであり、同じく日本のとある南方の地にまつわる歌であるからだ。日本統治時代の終焉を迎え、国民党政府が国を治めた後、台湾では暫くのあいだ、日本語の曲に新たに歌詞を付けるのが流行った。その風潮は、当時の台湾における帰属意識や自己認識の複雑性を物語っている。国家のアイデンティティだけでなく、故郷と異郷というのも同様に、重層的なアイデンティティによって一筋縄では理解し難い様相を帯びている。

『私のふるさと南都』の、ウチとソトから構築された離散は、家国への探求、身分についての考究、アイデンティティの再建について深く考えるための、私たちの手がかりになりうるかもしれない。大文字の正史ではなく、個人の家族史や郷土の地方史に立ち返れば、複雑な横断面の中にある、自らが身を置いてきた時間と空間についても、より理解を深めることができるはずだ。

家国の離散とは孤島を意味し、語ることのできない度合い(またはどれくらい語られなかったのか)を意味する。そして、私たちに共通する経験の奥底で、早急に明らかにしなければならなかったが、葬られてしまった細かくて煩雑な過去たちをも意味する。「打開」と「再考」を繰り返す中で、歴史は紐解かれ、見つめ直されてきた。私たちは更にもう一歩進んで、問い直せないだろうか。国土や政治の変遷によって、故郷も拠り所も、それに伴い移り変わるものなのか?複雑で難解な、離散するアイデンティティを通して、私たちはどのようにして歴史と向き合うための糸口を手繰りよせられるのか?それは場所によるのか?それとも血筋から来るものなのか?あるいは様々な想像の中で、新しい「家史」を編纂し、組み直していくところにあるのだろうか。

本展覧会のアーティストたちは、ホームたるものへの探求を軸に、アイデンティティの受容やルーツ探し、またはフィクションの中から新たな自己承認を構築している。創作活動を介し、絶えず「小さな私」の存在を探索し、それを持って「大きな私」という存在を揺さぶっている。
「言うたちいかんちゃ おらんくの池にゃ 潮吹く魚が 泳ぎよる よさこい よさこい」―『南国土佐を後にして』では、同じくふるさとを遠く離れた土佐の人が、異郷で自分の生まれ故郷を思う気持ちを歌っている。私たちは故郷をどのようにして故郷たらしめるのだろうか?ホームとはなにか?異なる二つの南国、双子のような二曲の歌に導かれた本展覧会では、追い求める自分たちの居場所、和解する私たちのホーム、拠り所の再建といった可能性を想像しているのかもしれない。

你很喜歡藝術。
藝術是生活方式,藝術或許是你的習慣、陪伴、解藥、思考、反思或安撫。
藝術是這樣浪漫的工作。

而藝術行政所學為何?又在生產鏈中扮演什麼角色?

藝術行政與管理=「藝術」+「行政管理」兩門專業知識的加總。
在不同的藝術領域中,藝術行政與管理人才均是不可或缺的一員,
是藝文機構和藝文活動的重要推手,擁有其專業背景及視野,且有效的輔助藝術發展!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視覺藝術協會(視盟)作為台灣最具代表性的視覺藝術團體,
長期關心台灣視覺藝術發展,以培養視覺藝術相關人才為職志,
本課程結合理論與實務,透過講師的講述與學員的實際參與,帶領學員走過台灣當代藝術。

本課程為所有對藝文工作有興趣者設計,沒有任何限制,邀請想將熱情付諸實踐的你!
充實藝術管理的知識、充實自己的能力,一起為藝文環境做一點事。

開課期間:2017/06/202017/09/19

【學習重點】
▲具備藝術行政基本理論背景
▲了解台灣當代藝術面貌
▲掌握職場實務要領,成為專業藝術行政

【教學內容】
▲西洋現當代藝術史概論
當代藝術史學博士、台藝大造型藝術研究所教授|陳貺怡
▲台灣現當代藝術史
藝評人、策展人、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助理教授|簡子傑
日本京都大學藝術史博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教授|白適銘
▲藝術村與國際藝術生態的連結
知名藝術家|何孟娟
▲藝術、社區與地方
前台北國際藝術村總監 、輔仁大學博物館研究所助理教授|蘇瑤華
▲藝術與非營利組織概論&實務
社團法人台灣視覺藝術協會 秘書長|陳小雜
▲美術館展覽規畫與籌備
國立台灣美術館展覽組策展人|黃舒屏
▲公共藝術怎麼來?從標案到建置
打開聯合設計工作室主持人、知名建築師|劉國滄
▲藝術市場的觀察
典藏投資總編輯|林亞偉
第十屆中華民國畫廊協會理事長、新苑藝術負責人|張學孔
▲藝術經紀
双方藝廊 執行長|胡朝聖
▲藝術與異業合作
麻粒國際文化試驗 藝術總監暨執行總監|江洋輝
▲藝術行銷策略
毓繡美術館 執行長|黃翔
東和鋼鐵文化基金會|春之文化基金會董事長特別助理|吳品萱
▲台灣文化政策概論
TACPS 臺灣台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理事、社團法人台灣視覺藝術協會|吳介祥
▲藝術中的法律問題
社團法人臺灣文化法學會祕書長|廖凰玎
▲新聞稿撰寫
中國時報文化組副主任|吳垠慧
▲策展文案及企畫書撰寫
獨立策展人 | 胡永芬
▲預算編列與財務管理
台北藝術產經研究室執行長|柯人鳳
▲藝術品管理
鳳甲美術館館長|蘇珀琪
前鳳甲美術館館長|翁淑英
▲展場燈光應用、設計與佈展實務、影音紀錄要點與實作
資深展場與燈光設計工作者|何仲昌
千鳥藝術有限公司 專業佈展工作者|范曉嵐+陳淇榜
資深展場影音記錄|凌瑋隆
▲策展實務
忠泰美術館營運主任|黃姍姍
立方計畫空間共同創辦人、台北藝術評論者及獨立策展人|鄭慧華
▲藝術的一百種生活-專題講座
第55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參展 藝術家|許家維
獨立策展人|陳湘汶
藝術家雜誌 總編輯|莊偉慈
社團法人台灣視覺藝術協會 秘書長|陳小雜
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 站長|陳嘉壬
資深收藏家 | 陳泊文

2017 視盟年度報告

2017 視盟年度報告

壹、展覽

由視盟與悍圖社所共同組成的福利社 FreeS Art Space,在空間成立以來,舉辦過多次亞洲藝術專題策展,並透過開放性的徵件,提供台灣當代藝術策展人與創作者展演、發表的機會,設定非常明確當代藝術專業、非營利的公共服務性立場,同時以定期的論壇討論當代藝術生態的各種議題,作為視盟所屬的空間,快速拓展其對於台灣藝壇的服務與累積。


一、福利社展覽

2017 年公開徵件共計 65 組提案投件,因精采提案太多,而名額只有 6 檔實在太過可惜,經激烈初審與複審,後選出 9 件展覽計畫,有 3 件提案優選為個展形式,另有 6 件提案分別以3檔雙個展(6 件提案)形式呈現,以期讓更多好作品有機會在福利社空間展出。

2016/12/31 – 2017/02/04|鈴木貴彥&黃蘭雅 雙個展 (2016徵件精選)
2017/02/10 – 2017/03/11|身不由己 – 溫馨個展 (2016徵件精選)
2017/04/22 – 2017/05/20|在我離開之後/想像一個遠方—黃珮琪 & 楊紫芹雙個展
2017/06/03 – 2017/07/01|常常在家/新生北路三段82號—林晏竹 & 邱杰森雙個展
2017/07/11 – 2017/08/05|琥珀之夢-林羿綺個展
2017/08/12 – 2017/09/08|交X感 (國際交流展)
2017/10/21 – 2017/11/18|膜/理解的收藏-顧詠琪&李欣芫雙個展
2017/11/25 – 2017/12/23|王者無言歌Op.1-郭佩奇個展
2018/01/02 – 2018/01/27|三點水麗-徐嘒壎個展


二、年度策展 – ART FORMOSA

沈積之處—獻給修行者的新手村沈積之處—獻給修行者的新手村

策展人 / 賴佩君
參展藝術家 / 賈茜茹、歐靜雲、蘇子涵

藝術家是個富有修行者氣息的身份,而且越是剛起步、尚未以藝術為業而有所成就的人,越是持續在修行的狀態之中:還不能靠藝術賺錢,於是選了一個朝九晚五的工作,下班後花上三四個小時,週末更花上一整天,只是創作,比誰都要虔誠。「沈積之處」,是這些初生藝術家們緩慢的日日前行。一切持續的專注都凝結在作品中,他們無法全時投入、迅速累積成果,就像以百萬年為單位的沈積作用,慢速的水流,每天只有少量的微細粒子下沈堆疊,但複雜與豐富,也正來自於時間。

「沈積之處」同時它也是對福利社這樣一個空間的詮釋。福利社是非營利組織「台灣視覺藝術協會」所經營的藝術空間,檔期開放申請,特別鼓勵年輕有潛力的藝術家來此舉辦展覽,福利社提供免費空間和宣傳,希望可以成為這些修行者理想中的「新手村」。


三、國際交流展

1. 交X感 — 國際邀請展 2017.8.12-9.18

《交X感》藝術家以各種「關係」連結或者「觀看」方式作為藝術創作的切入,在視覺、其他感官與概念之間不斷游移徘徊,觀看之後產生了關係,同時關係的生產造成了視覺觀看,兩者之間形成角色穿越(crossover),透過配對台韓藝術家來呈現關係與觀看之間的多種可能。


2. 赤裸異聲:台灣當代藝術展 2017.8.4-8.30
The Bared Sound: A Symphony of Artists from Taiwan and Mississippi

《赤裸異聲》以台灣特殊的歷史脈絡和社會情境為出發,展出的作品透過藝術創作的不同形式和語境,探討個體與特定社群的生命政治問題,進一步創造一條條如水泥牆面上所可能產生的微小裂縫,讓裂縫成為某種發聲的管道,由內而外、由下層往上地探討人、土地環境、意識形態和國家與社會環境的關聯,並在此次展覽中與密西西比當地藝術家的創作產生交流與對話。聲音,不論是聲響或語言的傳達,在此皆作為文化族群的人發聲和表述的一種重要方式,與身體、勞動和生活的關聯性密不可分,而藝術家在作品形成的過程中扮演一種觸動的媒介角色,引發個體/族群透過演唱、述說、自我詮釋、討論、身體演繹等方式進而自我表述,在隱性的文化翻譯者的姿態,讓赤裸異聲在此產生共振與表述。

《赤裸異聲》以台灣特殊的歷史脈絡和社會情境為出發,展出的作品透過藝術創作的不同形式和語境,探討個體與特定社群的生命政治問題,進一步創造一條條如水泥牆面上所可能產生的微小裂縫,讓裂縫成為某種發聲的管道,由內而外、由下層往上地探討人、土地環境、意識形態和國家與社會環境的關聯,並在此次展覽中與密西西比當地藝術家的創作產生交流與對話。聲音,不論是聲響或語言的傳達,在此皆作為文化族群的人發聲和表述的一種重要方式,與身體、勞動和生活的關聯性密不可分,而藝術家在作品形成的過程中扮演一種觸動的媒介角色,引發個體/族群透過演唱、述說、自我詮釋、討論、身體演繹等方式進而自我表述,在隱性的文化翻譯者的姿態,讓赤裸異聲在此產生共振與表述。

策展人/ 張宗帆、 賴依欣
展出藝術家/ 蘇育賢、 王虹凱、其實你不懂我的心、澎葉生+蔡宛璇、陳冠彰、吳思嶔、 張宗帆、陳世權、亞當 · 法爾斯、馬克 · 蓋爾


貳、調查研究

一、台灣當代藝術資料庫

以符合資訊時代發展脈動與回應藝術環境需求的「台灣當代藝術資料庫」以一個雲端平台成為台灣當代藝術的脈絡梳理與自我展現的最佳工具與載體,由視盟自 2013 年 7 月籌畫建置,2014 年 2 月 19 日正式上線啟動,2016 年 7 月全新網站改版至今,所規劃的項目和蒐錄資料已逐漸涵蓋台灣當代藝術類型發展,並定位為免費提供公眾使用的線上整合型平台,進行雲端國際連結,向國際藝壇即時且具體地呈現台灣藝術的當代性發展,有助於學術研究發展和策展實務。

資料庫系統性蒐錄 1980 年代之後台灣當代藝術環境發展,每個類別的蒐集項目包含藝術家、重要事件、展覽和團體機構等;資料內容包含藝術家簡介、展演經歷、創作/策展理念、作品資料、相關評論等;資料類型包含文字、圖片、影音檔案或手稿文件等,進行數位化與系統化的整理。

藝術範疇包含:行為藝術、錄像藝術、新媒體藝術、裝置藝術、攝影藝術、繪畫、雕塑、策展人與藝評家等共 8 類。截至目前蒐錄資料總計藝術家:394 位、英文化完成 77%、作品總數:5,204 件、圖檔總數:17,508 張、影音檔案總數:583 個、關鍵字 247 筆。


二、台灣當代藝術資料庫 2017 線上策展徵件計畫

「台灣當代藝術資料庫」為推動對雲端藝術資料庫的應用,鼓勵對當代藝術策展具獨特想像的策展人,透過對藝術資料庫檔案的重新思考與運用,進一步從線上展覽的平台上生成新的策展可能性。期望經由線上平台的介面形式,促進策展人與新媒體技術人員或網站工程人員之交流與合作,拓展藝術對話與交流。

申請時間:2017 年 04 月起至 05 月 31 日止
展覽時間:2017 年 09 月- 12 月
結果公告:2017 年 06 月 09 日

經過評審委員陳泰松、簡子傑、胡永芬評選後,選出由策展人蔡秉儒所提出的《無何有鄉 Nowhere I Meet》展覽計畫,獲得新台幣 10 萬元的執行經費。


參、國內外藝術博覽會

台灣當代一年展 TAIWAN ANNUAL

 

由視盟主辦的「台灣當代一年展」,前身為「台灣藝術家博覽會 Artist Fair Taiwan」(簡稱視盟藝博),自 2002 至 2015 年延續十四屆。為更貼近當代潮流,也希冀與所謂「藝術博覽會」做出區隔,在 2016 年特別以國際藝術展經常使用之雙年展、三年展作為呼應,更名為「台灣當代一年展 Taiwan Annual」(簡稱一年展)。

 2017 年第二屆台灣當代一年展,更強化資料庫、策展與國際交流,將「台灣當代藝術資料庫」線上策展徵件,於今年一年展展場實體化展出;並辦理「藝術沙龍」- 國際對話,予以台灣及國際藝文空間相互交流的機會。台灣當代一年展在精神上保持初衷,在內容則上更具有彈性與多元特性,在一般以畫廊為單位的藝術博覽會機制之外,提供藝術家另種開放的展覽平台。


肆、公共使用、資源共享

一、「學學+視覺藝術協會」視覺藝術經理人養成班

行政院主計處 100 年度人力資源運用調查,發現青年失業者找尋工作過程中遭遇困難之最主要原因為技術不合,且普遍學非所用,同時對就業市場不熟悉並準備不夠。因此,學學文創志業股份有限公司附設職業訓練中心於 2014 起,規劃一系列專業人才訓練課程,提供行政院勞工委員會未就業青年訓練學習自付額補助,以協助未就業青年強化職能及提升就業能力。視盟與學學文創志業共同推出「學學+視覺藝術協會」視覺藝術經理人養成班之課程。


二、志工/實習生培訓

2017 年三月招募春暑實習生共計 21 人、9 月招募台灣當代一年展期間志工 24 人、以及 11 月招募秋冬實習生 15 人。實習結束後均會頒發服務證明時數。


三、藝術進駐–元利世紀滙藝術進駐計畫三、藝術進駐–元利世紀滙藝術進駐計畫

為提升建築空間的文化能量與生命力,視盟接受元利建設的委託,邀請了三位台灣年輕藝術家林怡君、吳迺菲、與賴映蓉進駐位於南港經貿園區周邊的「元利世紀匯社區」,於社區內進行藝術創作與開放工作室活動。

視盟以服務藝術社群的理念出發,期待透過各式展覽機會呈現台灣藝術家獨特、嶄新的想法,提供民眾更多元的藝術接觸,增進一般大眾對藝術文化的認知,豐富國人的美學教育。

一年空地 X 萬能公司參與藝術家| 林怡君  陳俊宇  吳迺菲  賴映蓉  喻暐庭


伍、公共事務

2017/ 1~6月       2017台灣視覺藝術政策倡議討論 / 視盟理監事
議題一、文化部補助經費分配嚴重失衡:視覺藝術補助扶植經費過低,應儘速增列。
議題二、視覺藝術分級獎勵制度
議題三、智庫的永續經營
議題四、須增列補助以避免當代藝術擠壓傳統視覺藝術發展空間
議題五、公共藝術別具公共使命,不應視為視覺藝術生態發展資源。
議題六、文化部應正視藝術市場基礎機制之發展
議題七、美術館專業人力派遣化困境
議題八、三所藝大改隸文化部之提議
議題九、藝術家海外參展陪伴計畫
議題十、藝術品履歷制度 (artist resale right)
議題十一、藝術產業稅制
議題十二、藝術家費(artist fee)
議題十三、公務契約之智慧財產權歸屬
議題十四、國際交流效益和發展研究與評估
議題十五、派外官員文化思維提昇計劃
議題十六、南部發展前瞻未來的發展所需資源

2017/ 1月   第一屆「2016 金鴕鳥獎」
台灣 3 家藝文媒體與 3 個藝文產業協會共同發起第一屆「2016 金鴕鳥獎」,邀請民眾票選 10 大藝文鳥事
主辦:《典藏.今藝術》、非池中藝術網、《CANS當代藝術新聞》
協辦:台灣視覺藝術協會、臺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臺北市藝術創作者職業工會

2017/1月17日  拜訪文化部 – 視盟對外館與國際交流之政策建議
一、外館主官任命制度改良
二、外館人員素質之提昇
三、 專業人才之善用
四、國際展會交流業務的整合性思考
五、常態補助與專案補助的弔詭性
六、政策研究與策展交流平台之創建

2017/2月21日  白晝之夜會議

2017/4月16日  台南市美術館黑箱

2017/4月28日  台北市文化局長拜會

2017/7月11日  拜會國藝會 – 與新任董事長執行長團隊針對視覺藝術政策倡議交流

2017/8月10日  國藝會補助諮詢會議

2017/5月9日  公共事務參與 – 勿開「特殊」後門,讓民主倒退!
籲請南美館回歸行政法人的立法精神

2017/ 8月      公共事務參與 – 聲援文化無前瞻─背包客藝術家 被台灣拒於門外記者會     

2017/ 9月      公共事務參與 – 聲援藝術家林良材記者會    

2017/ 9月      公共事務參與 – 連署 支持更自由國際文化交流 的藝術環境    

2017/ 11月   228 七十週年紀念系列活動─ 2017 第十二屆蔡瑞月國際舞蹈節
主辦:財團法人台北市蔡瑞月文化基金會;協辦:視盟等


陸、行銷宣傳

1.徵件網站:提前於徵件時開始宣傳年度計畫,於徵件期間,加強曝光宣傳 9 月的展出,讓宣傳期拉長至半年以上,張貼各種圖像廣告於臉書等社群網絡,建立清晰的品牌形象。
2.文宣品:活動前兩~三周開始於各大美術館、畫廊、文化中心、複合式藝文空間及圖書館露出宣傳。
3.平面媒體:雜誌與報紙媒體宣傳,皆於活動前一至兩周開始露出及發送新聞稿。
4.電子媒體:廣播與電視媒體宣傳,皆於活動前一周發送新聞稿,另對VIP及觀眾寄發電子邀請函。
5.網路媒體:除自身所架設經營的官方網站以及 FB 粉絲專頁外,在藝文社群網站、藝文論壇、新聞及入口網站亦有志工協助將訊息登錄,另包含協會成員電子報及各大專院校 EDM 寄發,於活動前一至兩周開始露出宣傳。
6.媒體合作:與帝圖科技合作之線上展覽、Accupass 活動宣傳
7.廣告刊登:視專案預算購買平面雜誌廣告,及網路媒體廣告。

2017 年度公開徵件共計有 65 件提案,經初審與複審二階段評審,徵選出 9 件提案作品,分別做成 3 檔個展、3 檔雙個展,直至2016 年 11 月份為止共展出 8 檔,其中包含 1 檔國際交流展、3 檔海外展出,參觀人次達 3500 人次。更在 09 月 16 /~ 09 月 24 舉辦 2016 台灣當代一年展,總計參觀人次達 20000 多人。2018 年度公開徵件亦於今年 2 月開始徵件,3 月完成徵件報名,總計有33件作品參與徵選,4 月完成初審、5 月完成複審。

悍圖社與視盟秉持為藝術公民服務與回饋藝術環境的初衷,在「福利社 FreeS Art Space」的使用上,開放大部分的檔期供藝術家與策展人申請。期望能孕育創新的思維,並累積各世代藝術家的驚爆能量,呈現更多形殊色異、精采萬分的作品,更盼在展覽期間,透過作品的展出、座談講座的舉辦與群眾的交流傳遞與「福利社 FreeS Art Space」空間產生更多的激盪與碰撞,也促進台灣新一代藝術家對於藝術的深度探討、藝術視野的開啟與創作風氣,從而擴展藝術對話交流。


視盟 x 福利社 FreeS Art Space 做為藝術家和各界資源銜接、經驗轉驛的平台,以提攜新創作者的精神,將經驗匯聚在這裡。視盟用開放、多元而靈活的方式,力求將藝術帶入不同屬性的區域、延伸藝術與各種產業的交流的可能性、以及民眾參與藝術的多元途徑。視盟所承接的業務涵蓋許多藝術行政實務操作面向,透過志工服務的招募,廣邀對藝術領域有熱誠及興趣的學生或社會人士,來一同參與志願服務,透過培訓課程,協助服務志工了解台灣一年展的發展脈絡、熟悉展覽相關資訊,讓服務志工在守護藝術品之安全外,也能順利的協助專案重要環節。 視盟 x 福利社 FreeS Art Space 作為藝術家和各界資源銜接、經驗轉驛的平台,以提攜新創作者的精神,將經驗匯聚在這裡。

視盟用開放、多元而靈活的方式,力求將藝術帶入不同屬性的區域、延伸藝術與各種產業的交流的可能性、以及民眾參與藝術的多元途徑。視盟所承接的業務涵蓋許多藝術行政實務操作面向,透過志工服務的招募,廣邀對藝術領域有熱誠及興趣的學生或社會人士,來一同參與志願服務,透過培訓課程,協助服務志工了解台灣一年展的發展脈絡、熟悉展覽相關資訊,讓服務志工在守護藝術品之安全外,也能順利的協助專案重要環節。

2017 台灣當代一年展承繼 2015 年藝術家博覽會轉型及 2016 年首屆更名之成果,從前年規模大、創新展區多的突破感,到今年三度與台北市會展產業發展基金會合作,於花博爭艷館辦理,掌握純藝術展演與產業推廣之平衡,吸引更多年輕新血及藏家,逐漸走向同類型展會第一品牌之路。支持台灣當代一年展及藝術家博覽會多年的觀眾、會員及媒體們,均肯定我們今年的成果,藝文專業人士更對於亮眼的展覽內容、台灣替代空間及國際非營利機構的展出和交流,以及一年展對年輕藝術家的開放態度,均給予高度評價。此外,每年台灣當代一年展辦理之講座、導覽及工作坊課程報名均十分踴躍,亦是教育推廣成果之重要指標。第三次於花博爭艷館辦理展覽,對場地及潛在觀眾掌握更佳,在展覽的動線及細節呈現上較往年更合宜,預估此模式可穩定經營,每年常態辦理,加深觀眾對一年展的品牌記憶,在穩固中求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