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opyofacopy

2017 視盟年度報告

2017 視盟年度報告

壹、展覽

由視盟與悍圖社所共同組成的福利社 FreeS Art Space,在空間成立以來,舉辦過多次亞洲藝術專題策展,並透過開放性的徵件,提供台灣當代藝術策展人與創作者展演、發表的機會,設定非常明確當代藝術專業、非營利的公共服務性立場,同時以定期的論壇討論當代藝術生態的各種議題,作為視盟所屬的空間,快速拓展其對於台灣藝壇的服務與累積。


一、福利社展覽

2017 年公開徵件共計 65 組提案投件,因精采提案太多,而名額只有 6 檔實在太過可惜,經激烈初審與複審,後選出 9 件展覽計畫,有 3 件提案優選為個展形式,另有 6 件提案分別以3檔雙個展(6 件提案)形式呈現,以期讓更多好作品有機會在福利社空間展出。

2016/12/31 – 2017/02/04|鈴木貴彥&黃蘭雅 雙個展 (2016徵件精選)
2017/02/10 – 2017/03/11|身不由己 – 溫馨個展 (2016徵件精選)
2017/04/22 – 2017/05/20|在我離開之後/想像一個遠方—黃珮琪 & 楊紫芹雙個展
2017/06/03 – 2017/07/01|常常在家/新生北路三段82號—林晏竹 & 邱杰森雙個展
2017/07/11 – 2017/08/05|琥珀之夢-林羿綺個展
2017/08/12 – 2017/09/08|交X感 (國際交流展)
2017/10/21 – 2017/11/18|膜/理解的收藏-顧詠琪&李欣芫雙個展
2017/11/25 – 2017/12/23|王者無言歌Op.1-郭佩奇個展
2018/01/02 – 2018/01/27|三點水麗-徐嘒壎個展


二、年度策展 – ART FORMOSA

沈積之處—獻給修行者的新手村沈積之處—獻給修行者的新手村

策展人 / 賴佩君
參展藝術家 / 賈茜茹、歐靜雲、蘇子涵

藝術家是個富有修行者氣息的身份,而且越是剛起步、尚未以藝術為業而有所成就的人,越是持續在修行的狀態之中:還不能靠藝術賺錢,於是選了一個朝九晚五的工作,下班後花上三四個小時,週末更花上一整天,只是創作,比誰都要虔誠。「沈積之處」,是這些初生藝術家們緩慢的日日前行。一切持續的專注都凝結在作品中,他們無法全時投入、迅速累積成果,就像以百萬年為單位的沈積作用,慢速的水流,每天只有少量的微細粒子下沈堆疊,但複雜與豐富,也正來自於時間。

「沈積之處」同時它也是對福利社這樣一個空間的詮釋。福利社是非營利組織「台灣視覺藝術協會」所經營的藝術空間,檔期開放申請,特別鼓勵年輕有潛力的藝術家來此舉辦展覽,福利社提供免費空間和宣傳,希望可以成為這些修行者理想中的「新手村」。


三、國際交流展

1. 交X感 — 國際邀請展 2017.8.12-9.18

《交X感》藝術家以各種「關係」連結或者「觀看」方式作為藝術創作的切入,在視覺、其他感官與概念之間不斷游移徘徊,觀看之後產生了關係,同時關係的生產造成了視覺觀看,兩者之間形成角色穿越(crossover),透過配對台韓藝術家來呈現關係與觀看之間的多種可能。


2. 赤裸異聲:台灣當代藝術展 2017.8.4-8.30
The Bared Sound: A Symphony of Artists from Taiwan and Mississippi

《赤裸異聲》以台灣特殊的歷史脈絡和社會情境為出發,展出的作品透過藝術創作的不同形式和語境,探討個體與特定社群的生命政治問題,進一步創造一條條如水泥牆面上所可能產生的微小裂縫,讓裂縫成為某種發聲的管道,由內而外、由下層往上地探討人、土地環境、意識形態和國家與社會環境的關聯,並在此次展覽中與密西西比當地藝術家的創作產生交流與對話。聲音,不論是聲響或語言的傳達,在此皆作為文化族群的人發聲和表述的一種重要方式,與身體、勞動和生活的關聯性密不可分,而藝術家在作品形成的過程中扮演一種觸動的媒介角色,引發個體/族群透過演唱、述說、自我詮釋、討論、身體演繹等方式進而自我表述,在隱性的文化翻譯者的姿態,讓赤裸異聲在此產生共振與表述。

《赤裸異聲》以台灣特殊的歷史脈絡和社會情境為出發,展出的作品透過藝術創作的不同形式和語境,探討個體與特定社群的生命政治問題,進一步創造一條條如水泥牆面上所可能產生的微小裂縫,讓裂縫成為某種發聲的管道,由內而外、由下層往上地探討人、土地環境、意識形態和國家與社會環境的關聯,並在此次展覽中與密西西比當地藝術家的創作產生交流與對話。聲音,不論是聲響或語言的傳達,在此皆作為文化族群的人發聲和表述的一種重要方式,與身體、勞動和生活的關聯性密不可分,而藝術家在作品形成的過程中扮演一種觸動的媒介角色,引發個體/族群透過演唱、述說、自我詮釋、討論、身體演繹等方式進而自我表述,在隱性的文化翻譯者的姿態,讓赤裸異聲在此產生共振與表述。

策展人/ 張宗帆、 賴依欣
展出藝術家/ 蘇育賢、 王虹凱、其實你不懂我的心、澎葉生+蔡宛璇、陳冠彰、吳思嶔、 張宗帆、陳世權、亞當 · 法爾斯、馬克 · 蓋爾


貳、調查研究

一、台灣當代藝術資料庫

以符合資訊時代發展脈動與回應藝術環境需求的「台灣當代藝術資料庫」以一個雲端平台成為台灣當代藝術的脈絡梳理與自我展現的最佳工具與載體,由視盟自 2013 年 7 月籌畫建置,2014 年 2 月 19 日正式上線啟動,2016 年 7 月全新網站改版至今,所規劃的項目和蒐錄資料已逐漸涵蓋台灣當代藝術類型發展,並定位為免費提供公眾使用的線上整合型平台,進行雲端國際連結,向國際藝壇即時且具體地呈現台灣藝術的當代性發展,有助於學術研究發展和策展實務。

資料庫系統性蒐錄 1980 年代之後台灣當代藝術環境發展,每個類別的蒐集項目包含藝術家、重要事件、展覽和團體機構等;資料內容包含藝術家簡介、展演經歷、創作/策展理念、作品資料、相關評論等;資料類型包含文字、圖片、影音檔案或手稿文件等,進行數位化與系統化的整理。

藝術範疇包含:行為藝術、錄像藝術、新媒體藝術、裝置藝術、攝影藝術、繪畫、雕塑、策展人與藝評家等共 8 類。截至目前蒐錄資料總計藝術家:394 位、英文化完成 77%、作品總數:5,204 件、圖檔總數:17,508 張、影音檔案總數:583 個、關鍵字 247 筆。


二、台灣當代藝術資料庫 2017 線上策展徵件計畫

「台灣當代藝術資料庫」為推動對雲端藝術資料庫的應用,鼓勵對當代藝術策展具獨特想像的策展人,透過對藝術資料庫檔案的重新思考與運用,進一步從線上展覽的平台上生成新的策展可能性。期望經由線上平台的介面形式,促進策展人與新媒體技術人員或網站工程人員之交流與合作,拓展藝術對話與交流。

申請時間:2017 年 04 月起至 05 月 31 日止
展覽時間:2017 年 09 月- 12 月
結果公告:2017 年 06 月 09 日

經過評審委員陳泰松、簡子傑、胡永芬評選後,選出由策展人蔡秉儒所提出的《無何有鄉 Nowhere I Meet》展覽計畫,獲得新台幣 10 萬元的執行經費。


參、國內外藝術博覽會

台灣當代一年展 TAIWAN ANNUAL

 

由視盟主辦的「台灣當代一年展」,前身為「台灣藝術家博覽會 Artist Fair Taiwan」(簡稱視盟藝博),自 2002 至 2015 年延續十四屆。為更貼近當代潮流,也希冀與所謂「藝術博覽會」做出區隔,在 2016 年特別以國際藝術展經常使用之雙年展、三年展作為呼應,更名為「台灣當代一年展 Taiwan Annual」(簡稱一年展)。

 2017 年第二屆台灣當代一年展,更強化資料庫、策展與國際交流,將「台灣當代藝術資料庫」線上策展徵件,於今年一年展展場實體化展出;並辦理「藝術沙龍」- 國際對話,予以台灣及國際藝文空間相互交流的機會。台灣當代一年展在精神上保持初衷,在內容則上更具有彈性與多元特性,在一般以畫廊為單位的藝術博覽會機制之外,提供藝術家另種開放的展覽平台。


肆、公共使用、資源共享

一、「學學+視覺藝術協會」視覺藝術經理人養成班

行政院主計處 100 年度人力資源運用調查,發現青年失業者找尋工作過程中遭遇困難之最主要原因為技術不合,且普遍學非所用,同時對就業市場不熟悉並準備不夠。因此,學學文創志業股份有限公司附設職業訓練中心於 2014 起,規劃一系列專業人才訓練課程,提供行政院勞工委員會未就業青年訓練學習自付額補助,以協助未就業青年強化職能及提升就業能力。視盟與學學文創志業共同推出「學學+視覺藝術協會」視覺藝術經理人養成班之課程。


二、志工/實習生培訓

2017 年三月招募春暑實習生共計 21 人、9 月招募台灣當代一年展期間志工 24 人、以及 11 月招募秋冬實習生 15 人。實習結束後均會頒發服務證明時數。


三、藝術進駐–元利世紀滙藝術進駐計畫三、藝術進駐–元利世紀滙藝術進駐計畫

為提升建築空間的文化能量與生命力,視盟接受元利建設的委託,邀請了三位台灣年輕藝術家林怡君、吳迺菲、與賴映蓉進駐位於南港經貿園區周邊的「元利世紀匯社區」,於社區內進行藝術創作與開放工作室活動。

視盟以服務藝術社群的理念出發,期待透過各式展覽機會呈現台灣藝術家獨特、嶄新的想法,提供民眾更多元的藝術接觸,增進一般大眾對藝術文化的認知,豐富國人的美學教育。

一年空地 X 萬能公司參與藝術家| 林怡君  陳俊宇  吳迺菲  賴映蓉  喻暐庭


伍、公共事務

2017/ 1~6月       2017台灣視覺藝術政策倡議討論 / 視盟理監事
議題一、文化部補助經費分配嚴重失衡:視覺藝術補助扶植經費過低,應儘速增列。
議題二、視覺藝術分級獎勵制度
議題三、智庫的永續經營
議題四、須增列補助以避免當代藝術擠壓傳統視覺藝術發展空間
議題五、公共藝術別具公共使命,不應視為視覺藝術生態發展資源。
議題六、文化部應正視藝術市場基礎機制之發展
議題七、美術館專業人力派遣化困境
議題八、三所藝大改隸文化部之提議
議題九、藝術家海外參展陪伴計畫
議題十、藝術品履歷制度 (artist resale right)
議題十一、藝術產業稅制
議題十二、藝術家費(artist fee)
議題十三、公務契約之智慧財產權歸屬
議題十四、國際交流效益和發展研究與評估
議題十五、派外官員文化思維提昇計劃
議題十六、南部發展前瞻未來的發展所需資源

2017/ 1月   第一屆「2016 金鴕鳥獎」
台灣 3 家藝文媒體與 3 個藝文產業協會共同發起第一屆「2016 金鴕鳥獎」,邀請民眾票選 10 大藝文鳥事
主辦:《典藏.今藝術》、非池中藝術網、《CANS當代藝術新聞》
協辦:台灣視覺藝術協會、臺灣文化政策研究學會、臺北市藝術創作者職業工會

2017/1月17日  拜訪文化部 – 視盟對外館與國際交流之政策建議
一、外館主官任命制度改良
二、外館人員素質之提昇
三、 專業人才之善用
四、國際展會交流業務的整合性思考
五、常態補助與專案補助的弔詭性
六、政策研究與策展交流平台之創建

2017/2月21日  白晝之夜會議

2017/4月16日  台南市美術館黑箱

2017/4月28日  台北市文化局長拜會

2017/7月11日  拜會國藝會 – 與新任董事長執行長團隊針對視覺藝術政策倡議交流

2017/8月10日  國藝會補助諮詢會議

2017/5月9日  公共事務參與 – 勿開「特殊」後門,讓民主倒退!
籲請南美館回歸行政法人的立法精神

2017/ 8月      公共事務參與 – 聲援文化無前瞻─背包客藝術家 被台灣拒於門外記者會     

2017/ 9月      公共事務參與 – 聲援藝術家林良材記者會    

2017/ 9月      公共事務參與 – 連署 支持更自由國際文化交流 的藝術環境    

2017/ 11月   228 七十週年紀念系列活動─ 2017 第十二屆蔡瑞月國際舞蹈節
主辦:財團法人台北市蔡瑞月文化基金會;協辦:視盟等


陸、行銷宣傳

1.徵件網站:提前於徵件時開始宣傳年度計畫,於徵件期間,加強曝光宣傳 9 月的展出,讓宣傳期拉長至半年以上,張貼各種圖像廣告於臉書等社群網絡,建立清晰的品牌形象。
2.文宣品:活動前兩~三周開始於各大美術館、畫廊、文化中心、複合式藝文空間及圖書館露出宣傳。
3.平面媒體:雜誌與報紙媒體宣傳,皆於活動前一至兩周開始露出及發送新聞稿。
4.電子媒體:廣播與電視媒體宣傳,皆於活動前一周發送新聞稿,另對VIP及觀眾寄發電子邀請函。
5.網路媒體:除自身所架設經營的官方網站以及 FB 粉絲專頁外,在藝文社群網站、藝文論壇、新聞及入口網站亦有志工協助將訊息登錄,另包含協會成員電子報及各大專院校 EDM 寄發,於活動前一至兩周開始露出宣傳。
6.媒體合作:與帝圖科技合作之線上展覽、Accupass 活動宣傳
7.廣告刊登:視專案預算購買平面雜誌廣告,及網路媒體廣告。

2017 年度公開徵件共計有 65 件提案,經初審與複審二階段評審,徵選出 9 件提案作品,分別做成 3 檔個展、3 檔雙個展,直至2016 年 11 月份為止共展出 8 檔,其中包含 1 檔國際交流展、3 檔海外展出,參觀人次達 3500 人次。更在 09 月 16 /~ 09 月 24 舉辦 2016 台灣當代一年展,總計參觀人次達 20000 多人。2018 年度公開徵件亦於今年 2 月開始徵件,3 月完成徵件報名,總計有33件作品參與徵選,4 月完成初審、5 月完成複審。

悍圖社與視盟秉持為藝術公民服務與回饋藝術環境的初衷,在「福利社 FreeS Art Space」的使用上,開放大部分的檔期供藝術家與策展人申請。期望能孕育創新的思維,並累積各世代藝術家的驚爆能量,呈現更多形殊色異、精采萬分的作品,更盼在展覽期間,透過作品的展出、座談講座的舉辦與群眾的交流傳遞與「福利社 FreeS Art Space」空間產生更多的激盪與碰撞,也促進台灣新一代藝術家對於藝術的深度探討、藝術視野的開啟與創作風氣,從而擴展藝術對話交流。


視盟 x 福利社 FreeS Art Space 做為藝術家和各界資源銜接、經驗轉驛的平台,以提攜新創作者的精神,將經驗匯聚在這裡。視盟用開放、多元而靈活的方式,力求將藝術帶入不同屬性的區域、延伸藝術與各種產業的交流的可能性、以及民眾參與藝術的多元途徑。視盟所承接的業務涵蓋許多藝術行政實務操作面向,透過志工服務的招募,廣邀對藝術領域有熱誠及興趣的學生或社會人士,來一同參與志願服務,透過培訓課程,協助服務志工了解台灣一年展的發展脈絡、熟悉展覽相關資訊,讓服務志工在守護藝術品之安全外,也能順利的協助專案重要環節。 視盟 x 福利社 FreeS Art Space 作為藝術家和各界資源銜接、經驗轉驛的平台,以提攜新創作者的精神,將經驗匯聚在這裡。

視盟用開放、多元而靈活的方式,力求將藝術帶入不同屬性的區域、延伸藝術與各種產業的交流的可能性、以及民眾參與藝術的多元途徑。視盟所承接的業務涵蓋許多藝術行政實務操作面向,透過志工服務的招募,廣邀對藝術領域有熱誠及興趣的學生或社會人士,來一同參與志願服務,透過培訓課程,協助服務志工了解台灣一年展的發展脈絡、熟悉展覽相關資訊,讓服務志工在守護藝術品之安全外,也能順利的協助專案重要環節。

2017 台灣當代一年展承繼 2015 年藝術家博覽會轉型及 2016 年首屆更名之成果,從前年規模大、創新展區多的突破感,到今年三度與台北市會展產業發展基金會合作,於花博爭艷館辦理,掌握純藝術展演與產業推廣之平衡,吸引更多年輕新血及藏家,逐漸走向同類型展會第一品牌之路。支持台灣當代一年展及藝術家博覽會多年的觀眾、會員及媒體們,均肯定我們今年的成果,藝文專業人士更對於亮眼的展覽內容、台灣替代空間及國際非營利機構的展出和交流,以及一年展對年輕藝術家的開放態度,均給予高度評價。此外,每年台灣當代一年展辦理之講座、導覽及工作坊課程報名均十分踴躍,亦是教育推廣成果之重要指標。第三次於花博爭艷館辦理展覽,對場地及潛在觀眾掌握更佳,在展覽的動線及細節呈現上較往年更合宜,預估此模式可穩定經營,每年常態辦理,加深觀眾對一年展的品牌記憶,在穩固中求發展。

2016 視盟年度報告

2016 視盟年度報告

壹、展覽

由視盟與悍圖社所共同組成的福利社 FreeS Art Space,在空間成立以來,舉辦過多次亞洲藝術專題策展,並透過開放性的徵件,提供台灣當代藝術策展人與創作者展演、發表的機會,設定非常明確當代藝術專業、非營利的公共服務性立場,同時以定期的論壇討論當代藝術生態的各種議題,作為視盟所屬的空間,快速拓展其對於台灣藝壇的服務與累積。


一、福利社展覽

2016 年公開徵件共計 37 組投件,經初審與複審,後選出 7 檔。

2016.03.26-2016.04.23 體操選手的日常-張育嘉個展
2016.05.03-2016.05.28 譫妄絮語-歐靜雲個展
2016.06.04-2016.06.30 待解的灰-詹詠幀個展
2016.08.13-2016.09.10 更趨近於存在-沈信佑、邱郁涵雙個展
2016.10.22-2016.11.19 「大勇街25巷,末章。」-賈茜茹個展
2016.12.31-2017.02.04 黄蘭雅、鈴木貴彦雙個展
2017.02.10-2017.03.11 無所。不在-溫馨、林欣美雙個展


二、年度策展

每一年度規劃兩檔年度策展,其中一檔規劃為悍圖社年度聯展,另外一檔則由視盟邀請策展人依據年度主題共同策劃展出。

2016.07.09-2016.08.06 末日再生-視盟策展
2016.09.17-2016.10.15 蠭起—悍圖社聯展


三、國際交流展

1. 2016.11.26-2016.12.24 《不安的海埔地》 – 國際交流展 (京都藝術家聯展)

本展是從支援年輕藝術家的組織「Artothèque(藝術圖書館)」中選出,由畢業於京都造型藝術大學及京都市立藝術大學的藝術家所組成的聯展。除了大學部至研究所的教育學程外,京都造型藝術大學還創設了支援優秀的研究所畢業生数年的機制。期盼本次的展覽,能為台日的年輕藝術家點亮一盞希望。

2. 2016.12.01-2016.12.28  越境//後樂園-悍圖社與台灣當代藝術– 國際交流展 (京都交流展)

藉由「台灣文化主體性與全球化對話關係之建構」之概念,梳理戰後出生藝術家及其面臨的世代身分問題,探討國家觀念、歷史意識在其身上所呈現的不同顯現;此外,藉由媒材、議題及展陳形式上的批判性差異,分析台灣藝術家如何形塑兼具地方性及國際視野的跨文化當代性,以及在東亞區域化、全球化不斷擴大下可能的回應方式。藉此凸顯悍圖社自身的微觀歷史及其蘊含的當下人文意義,引發吾人對台灣美術宏觀歷史發展的機會與難題,包含國際化與地區合作等在內的深入思考,成為台灣當代藝術跨國文化輸出最重要的指標之一。


四、海外展出

台北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台灣文化中心委辦海外展
2016.06.11-2016.07.31 東京文化中心 – 「阮的故鄉南都」臺灣當代藝術-國的消解與家的重建

視盟於台北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台灣文化中心展出由策展人侯昱寬策畫的「『阮的故鄉南都』臺灣當代藝術-國的消解與家的重建」,集結六位優秀臺灣當代藝術家李若玫、廖烜榛、黃奕捷、李佳泓、王又平、林書楷。展覽以一首歌《阮的故鄉南都》作為展覽的楔子,一首在臺灣五〇、六〇年代樂壇中流行以日文歌重新填上臺語詞後發行傳唱的混血歌,歌詞講訴著年輕人離開臺南前去都市打拼的故事,在異鄉持續地思念著他生長、成長的地方,在這個展覽中被藉以言說著臺灣和日本兩地關係的幽微情愫。

「寶島舊府城,懷念阮的鄉里,自從離開來到異鄉已經過數年。」《阮的故鄉南都》離鄉背井的歌並不少見,特殊的是,在當時流行的混血歌曲中,這首原曲採用日本方言、演歌形式,充滿「異國情調」的歌同樣指涉了一處日本的南方。日治時代結束,國民黨政府統治後,臺灣有段時間流行將日本曲目重新編入歌詞,或許當時的流行也表現了臺灣在身份認同上的複雜,如不論國與國的認同,家與異鄉也同樣在多元的認同下顯得難解。


貳、調查研究

一、四城論壇
「深圳—台北—香港—上海城市文化交流會議」台北主辦

2016 年主題論述:城市文化政策的影響力:大數據與深價值

21 世紀全球城市治理的「文化轉向」,使得創意文化經濟、城市文化軟實力、市民文化權利及文化參與等,一躍成為城市發展策略的主流論述。縱此,對於大部分的都市治理與政策實務規劃者而言,究竟如何透過「文化」來治理和領導都市發展,或者明確地衡量藝術文化對於城市的政治、經濟與社會的實質影響力,卻依舊是一個抽象而難以落實的概念。面對大數據的時代,透過科技的運用,大數據、量化統計工具的掌握,以及藝文資料庫的建構,的確有助於文化政策制定者、文創產業與市場和第三部門藝文組織工作者,能夠更精準地釐清問題,有效地進行分配資源,並且清楚指認文化政策發展方向。當然,城市文化有形、無形資產的深層價值與無法以數字化約的特質,也必須進入城市文化治理者的思維視野。


二、中山區 2016 好融異藝術造街計畫

從 2013 年開始辦理的好融異中山區藝術造街計畫,今年範圍再聚焦,深度呈現圓山里、晴光里、恆安里街區內的人文風情,這裡不僅有日治時代創建的學校、美軍駐台時期留下的宗教據點,也有著曾在經濟起飛時期大發利市的舶來品商店街、支撐台北絢爛夜生活的妝髮產業,以及伴隨國際移工聚會出現的異國風情商圈。時光不疾不徐地前進,帶來層層疊疊的綿密街景樣貌,而來去匆匆的人們,成為在地最鮮明的註解。2016 年中山好融異藝術計畫包含三大部分:文化地圖、藝術創作和街區導覽。希望透過街區文化地圖的呈現,揭開這精采舞台的布幕!伴隨地圖的出版,並計畫了一系列的藝術創作、工作坊、主題導覽等精采活動。


三、視盟對高雄市專業文化機構設置自治條例(簡稱「三館一法人」)案

105.06.03 【致 高雄市長陳菊女士的公開信】針對高雄市專業文化機構設置自治條例(簡稱「三館一法人」)案,視盟昨日發函將公開信緊急速寄給市長與議會,並得知近兩週內,市府文化局即打算快速通過三館行政法人化條例,希望市府與議會能及時傾聽藝文界的呼聲。


四、台灣當代藝術資料庫
(裝置藝術、攝影藝術、行為藝術、錄像藝術、新媒體藝術)

「台灣當代藝術資料庫」自 2013 年 7 月規劃建置至今,已屆兩年,將台灣藝術家、策展人、藝評等資料彙集於統一的雲端平台,助益於國內外策展實務或藝術史研究之相關人士之便利搜尋,更成為台灣藝術發展和脈絡展示的有效平台之一。自 2013 年開始之藝術家資料建置,以大眾熟知、搜尋慣性的「藝術類別」進行藝術創作和藝術家分類,包含行為藝術、錄像藝術新媒體藝術、裝置藝術、攝影藝術、繪畫、雕塑以及策展人與藝評家等共 8 類,並預計新改版網站將於 2016 年 2 月正式上線。新版網站將呈現當代藝術家跨/多媒材創作的跨域特性,結合關鍵字詞庫對應,讓使用者能在資料探索過程中更加了解藝術家創作的全貌以及發展的脈絡,並在探索過程中,從單一或特定藝術家/事件/展覽的單筆資料連結和發掘到新的藝術家/事件/展覽,為使用者增加知識探索的廣度和深度。

資料庫總計蒐錄藝術家/策展/藝評家:320 位、中英文資料:632 筆、作品總數:3,570 件、圖檔總數:15,784 張、影音檔案總數:721 個、關鍵字 207 筆;資料內容包含藝術家介紹、展演經歷、創作脈絡論述、作品資料、圖檔、影片、相關評論文章等。


參、國內外藝術博覽會

台灣當代一年展 Taiwan Annual

由台灣視覺藝術協會(視盟,AVAT)主辦的藝術家博覽會,自 2002 年開辦以來,希望在一般以畫廊為單位的藝術博覽會機制之外,提供另種開放的展覽平台。本屆為更貼近當代潮流,也希冀與一般的藝術博覽會做出區隔,特以國際藝術大展經常使用之雙年展、三年展作為呼應,隆重更名為「台灣當代一年展」第一屆,簡稱為 TAIWAN ANNUAL。

今年延續上屆於花博園區爭艷館舉行規模,並邀請台北國際藝術村籌辦多年之「混種現場」表演活動共襄盛舉,預期共構出更為多元的台灣當代藝術盛景。本屆藝博規劃承接視盟多年堅持藝術平權的徵件展,秉持服務藝術家精神,開放展覽平台予個別藝術家,確保每位藝術家的作品皆能在展出平權的前提下,得到應有的展覽機會與尊重。延續上屆新設之創作計畫徵件區,以不拘形式、更無設限的展覽徵求,為更多元的當代藝術創作型態提供展出的平台。除徵件展外,大會亦持續邀請國內外替代/另類空間區參與,以國際規模的年度展型態,與同樣在替代/另類機構經營上努力的藝術空間分享展位,以期將藝術機構個別不同的生機展演內容介紹給廣大藝術群眾們。當然,承上屆為提供台灣新興策展人能有更多演練舞台,鼓勵在地策展人獨立實驗精神之美意,本屆 Taiwan Annual 持續推出主題策劃展區及影展策劃區的規劃。


肆、藝術推廣及教育活動

一、「學學+視覺藝術協會」視覺藝術經理人養成班

行政院主計處 100 年度人力資源運用調查,發現青年失業者找尋工作過程中遭遇困難之最主要原因為技術不合,且普遍學非所用,同時對就業市場不熟悉並準備不夠。因此,學學文創志業股份有限公司附設職業訓練中心於 2014 起,規劃一系列專業人才訓練課程,提供行政院勞工委員會未就業青年訓練學習自付額補助,以協助未就業青年強化職能及提升就業能力。視盟與學學文創志業共同推出「學學+視覺藝術協會」視覺藝術經理人養成班之課程。


二、志工/實習生培訓

2016 年 3 月開始招募第一批實習生共計 15 位,於台灣當代一年展期間招募短期志工,共計 60 位,於 11 月開始招募第二批實習生共計 9 位。實習到期後均有頒發服務時數證明。


伍、公共事務

一、up 義賣賑災

二月六日凌晨的美濃大地震,震碎了許多無法團圓的家庭,也是罕見的美濃當地百年大地震,這地底的力量震出一道深深的傷痕也震出社會凝聚的力量,文化古都台南在這次強震後受創慘重,許多古蹟文物受損嚴重,藝術家身為文化的一份子,在此同時能做的也許能拋磚引玉,將藝術的力量轉換成撫平傷痛的重生力量,因此空場 Polymer 與視盟在此籌備「UP26 震在藝起‧賑災義賣會」義賣活動,活動於 2 月 27 日、28 日在空場藝術聚落舉行展覽義賣活動,希望能將募集的藝術作品拍賣所得全數捐助「台南市政府社會局社會救助金專戶 0206 震災—指定古蹟與歷史建物重建修繕 」災區重建之用


二、2016 反核遊行

今年視盟 314 推出「輻射猴」以 2016 年台北燈會飽受批評的主燈「福祿猴」為諧擬對象,於遊行現場大受好評!「福祿猴」充滿不平整皺褶,表皮宛如壞死一般,這些特徵在在使人聯想起核輻射汙染造成的生物傷痕:由於核子反應爐的輻射外洩會破壞生物的 DNA,受傷的生物會因為細胞大量死亡,或像癌症般異常增生,失去自我修復的能力。「輻射猴」忠實重現「福祿猴」的這些外在特徵,它鮮黃色的表面也正巧像核廢料桶的顏色,是廢核遊行裡最受矚目的「不」吉祥物。


三、加入經濟民主連合

經濟民主連合,原名反黑箱服貿民主陣線(簡稱民主陣線) 是由三十幾個團體組成的社團聯盟,於 2013 年 6 月 21 日服貿協議簽訂開始,發起各項論述批判、國會溝通與街頭抗議行動,歷經 318 運動,持續批判服貿、貨貿、自經區等經濟政策。民主陣線於 2014 年 9 月會員大會決議更名為「經濟民主連合」,簡稱為「經民連」。視盟身為深入參與318的團體,決定於 2016 年加入經民連,一同監督。


陸、行銷宣傳

1.摺頁 DM:活動前一至兩周開始於各大美術館、畫廊、文化中心、複合式藝文空間及圖書館露出宣傳。
2.平面媒體:雜誌與報紙媒體宣傳,皆於活動前一至兩周開始露出及發送新聞稿。
3.電子媒體:廣播與電視媒體宣傳,皆於活動前一周發送新聞稿。
4.網路媒體:除自身所架設經營的官方網站以及FB粉絲專頁外,在藝文社群網站、藝文論壇、新聞及入口網站亦有志工協助將訊息登錄,另包含協會成員電子報及各大專院校EDM寄發,於活動前一至兩周開始露出宣傳。

福利社 2016 年度公開徵件共計有 45 件提案,經初審與複審二階段評審,徵選出8檔作品,直至 2016 年 11 月份為止共展出8檔,其中包含1檔年度策展 1 檔國際交流展,參觀人次達 3500 人次。更在 09 月 10 日~ 09 月 16 日舉辦 2016 台灣當代一年展,總計參觀人次達 150000 多人。2017 年度公開徵件亦於今年 3 月開始徵件,4 月完成徵件報名,總計有 65 件作品參與徵選,5 月完成初審、6 月完成複審。悍圖社與視盟秉持為藝術公民服務與回饋藝術環境的初衷,在「福利社 FreeS Art Space」的使用上,開放大部分的檔期供藝術家與策展人申請。期望能孕育創新的思維,並累積各世代藝術家的驚爆能量,呈現更多形殊色異、精采萬分的作品,更盼在展覽期間,透過作品的展出、座談講座的舉辦與群眾的交流傳遞與「福利社 FreeS Art Space」空間產生更多的激盪與碰撞,也促進台灣新一代藝術家對於藝術的深度探討、藝術視野的開啟與創作風氣,從而擴展藝術對話交流。


視盟延續過往的耕耘,在「福利社 FreeS Art Space」這個同時兼容辦公、服務、講座、展覽、會議活動多功能使用的空間,除了繼續監督、推動文化政策、進行視覺藝術相關研究、每年有「台灣當代一年展」、每月在營運空間有「福利社展覽」、關注社會議題以及對藝術家的相關服務之外,更致力於國際交流及推動對於策展人、藝評與藝術行政的培育計畫,同時也持續進行台灣當代藝術資料庫的建置,今年更舉辦「2016 第一屆藝術資料庫國際研討會」希望借鏡多國的經驗,審慎面對大數據帶來的全新視野及思維概念的轉變,發展台灣資料庫相對應的執行策略,讓資料庫的更加公開也提升建檔效率,同時積極探究國際合作網絡的可能,並向外傳播在地資訊。

同時,福利社 FreeS Art Space 今年與京都造型藝術大學及京都市立藝術大學的藝術家聯手策畫國際交流展《不安的海埔地》&《越境//後樂園》-悍圖社與台灣當代藝術,還有台北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台灣文化中心委辦海外展,由策展人侯昱寬策畫的「『阮的故鄉南都』臺灣當代藝術 – 國的消解與家的重建」。期盼這兩次的跨國展覽能為台日的年輕藝術家點亮一盞希望。

福利社 FreeS Art Space 做為藝術家和各界資源銜接、經驗轉驛的平台,以提攜新創作者的精神,將經驗匯聚在這裡。視盟用開放、多元而靈活的方式,力求將藝術帶入不同屬性的區域、延伸藝術與各種產業的交流的可能性、以及民眾參與藝術的多元途徑。視盟所承接的業務涵蓋許多藝術行政實務操作面向,透過志工服務的招募,廣邀對藝術領域有熱誠及興趣的學生或社會人士,來一同參與志願服務,透過培訓課程,協助服務志工了解台灣一年展的發展脈絡、熟悉展覽相關資訊,讓服務志工在守護藝術品之安全外,也能順利的協助專案重要環節。

今年的志願服務招募與大專院校積極進行配合,因此今年招收到很多對未來有想法並且願意實踐自我的大學生或研究生,雖然在學學生在可以執勤的時間上比較難以安排,但學生也比一班社會人士更願意學習,同學們在協會的帶領下協助了各檔期的福利社展覽並參與到台灣當代一年展的所有流程,讓本次的志願服務團隊的意外得到更多寶貴的招募經驗。


在一個慵倦的夜裡,我進入黑暗伴有閃爍的空間中,像是在宇宙中,
漂浮著想找個依靠,此時此刻繪畫的元素都紛紛浮現出來,
於是我知道那是我腦海裡的小宇宙。
–盧俊翰

In a lethargic night, I enter into a space of darkness
that is accompanied by glimmering sparkles, just like the universe.
I float and yearn for something to lean on,
as elements of painting begin to gradually emerge in this exact moment.
I then realize that this is the small universe dwelling inside me.
 Lu Jyun-Ha


展覽介紹|

在佛洛伊德的《夢的解析》中曾提到,由於夢有凝縮的作用,所以人們永遠無法清楚完整地將自己的夢境解釋出來,也因此,凝縮作用的程度始終無法被具體地定量。在這樣未知的能量裡,沒有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凝縮後的夢境就像失序的電影畫面般疊合更迭;做夢者穿梭在這樣的場域裡,彷彿迷失在無垠的星際幻境之中。

It is mentioned in Sigmund Freud’s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that dream involves the process of condensation, making it impossible for people to clearly decode their own dreams. Because of this, the condensation level could never be tangibly quantified. There are no temporal or spatial constraints in this unknown energy field, and a condensed dreamscape is like an out of sequence movie with overlapping images. The dreamer lingers in such a setting and is seemingly lost in a boundless galaxy.

本次於MOCA Cube的個展中,盧俊翰試圖將這場能量的探索比喻為藝術創作的歷程:創作者就像浮游在黑暗宇宙裡的夢遊者,偶爾被遠方星球所發散出的微微光芒所吸引;四周的晦暗隨著忽明忽暗、或清晰或模糊的光點,譜出迷幻絢爛的星象風景,而夢遊者也因此陶醉其中、無法自拔。

In Lu Jyun-Han’s solo exhibition presented at MOCA Cube, he seeks to use the exploration of this energy field as a metaphor for the journey of creating art. The artist is like a dream walker floating in the dark universe and is sometimes drawn in by the faint glimmers emitted from the planets afar. The haziness around him wavers between brightness and dimness, and bright spots that are either distinct or blurry surround him. The celestial landscape formed is ethereal and stunning, and the dream walker is enchanted and deeply immersed.

自喻為【被誘惑的夢遊者】,盧俊翰認為創作就像一場充滿魅力的遊戲,因為對遊戲感到好奇,便情不自禁地為之吸引,並進入其中探險、遊歷。透過盧俊翰的現地彩繪創作,不僅讓觀眾得以一窺藝術家造夢的過程;在作品完成後,觀眾也能進入貨櫃空間中,感受藝術家腦海中的心像宇宙。

Lu refers to himself as a “tempted dream walker”, and he thinks that making art is like a game that is intensely fascinating. His curiosity for this game makes him uncontrollably attracted to it, as he becomes engrossed and embarks on explorations and adventures. Through Lu’s on-site painting, the audience can catch a glimpse of the artist’s dream-making process. The audience can also go inside the container space when the artwork is finished to experience the inner universe inside the artist’s head.

 

展覽介紹|

睽違多年,藝術家韓湘寧再度回到台灣,於關渡美術館大師系列展廳[Master Piece Room]舉辦個展「韓湘寧的時空回顧」。早慧的他實際上於1961年即以抽象作品入選巴西聖保羅雙年展,而後也在1966年攝製過《跑》這件錄像作品,2010年剪輯成11分鐘長的影片裡,畫家席德進身著條紋上衣在清晨的仁愛圓環上不斷跑著,空無一人的街道上逐漸出現車流,最終席德進的身影混入摩托車陣中,消失在鏡頭前。抽象畫、照相寫實、錄像、甚至結合了行為的拓印畫…,韓湘寧從不被媒材所束縛,這次在關渡美術館展出《2016紐約SOHO》、《1986重慶人群》、《白色自畫像》系列與《行旅圖》系列作品等,不僅展現韓湘寧在媒材上的多方嘗試,也藉由創作來為大眾訴說他50多年來的移動軌跡。

H. N. Han is finally returning to Taiwan after some years away to present a solo exhibition, RECALLING, at Master Piece Room, Kuandu Museum of Fine Arts, TNUA. Han showing early signs of true talent, his abstract work was already selected for the Sao Paulo Art Biennial in 1961. In 1966, he created the video work, Running, which was edited in 2010 into a 11-minute long video consisting of the painter Hsi De-Chin wearing a striped shirt running continuously in the morning around the Renai Roundabout in Taipei. As cars begin to show up on the originally empty street, He is then blended into a flock of scooters, disappearing before the lens. Creating abstract paintings, realism photography, video art, and even rubbing paintings combined with performance art, Han is never bounded by the medium. On view at the Kuandu Museum of Fine Arts this time are SOHO New York, 2016; People of Chongqing, 1986; various series of Self Portrait; and the series of Travelers. The artworks not only shows Han’s attempts to work with different media but also showcase his endeavor to use art to recount to the public the trajectory of his movements in the past fifty years.

1967年赴美國紐約發展,而後於2000年在中國大理打造第二個創作基地,近來他回到台灣準備打造第三個工作室,將每年的時間切分,居住於不同城市的韓湘寧,以展覽為我們展現其創作時間的累積與層疊,和居住在不同地區的視野,藝術家同時對自己的創作脈絡進行「時的回顧」,而每個系列也回顧了藝術家生活「空(間)的軌跡」。這次,韓湘寧延續自身繪畫的脈絡,以極淡的白與灰描繪了幾幅對自己深具重要階段性的自畫像,在中國被稱為「當代藝術活歷史」的韓湘寧,透過描繪過往的記憶,持續與台灣這塊土地對話。

Han moved to New York in 1967 to pursue a career in art, and he created a second creative base in Dali, China in 2000. He has recently returned to Taiwan to prepare for the shaping of his third studio. He divides his time living in different cities each year, and RECALLING – H. N. Han Solo Exhibition shows the accumulation and compilation of the artist’s creative journey and the different horizons he has gained from living in different areas. At the same time, the solo exhibition is also engaged in by the artist based on his own creative context, with each series also a review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artist’ living spaces. Han is continuing with the context of his painting this time, using extremely faint colors of white and gray to depict several photographs that hold great significance for him. Han is regarded in China as a “living history of contemporary art”, and through illustrating his past memories, he also continues to engage in a dialogue with Taiwan.

「行旅圖」系列則是發展於1990年代韓湘寧於紐約蘇活區開始的一系列地面拓印,他原以照相機代替速寫,而後感到有所不足,因此帶著滾筒與紙墨,將每日行走的路面痕跡給拓印下來,1999年他開始將此拓印痕跡置入北宋范寬名畫《谿山行旅圖》畫面中,2000年落腳於中國大理後也繼續拓印中國各城市建設的樣貌;如同巨碑山水的氣勢,此次展出的巨幅的行旅圖將垂掛於關渡美術館展廳中央,宣示著韓湘寧源源不絕的創作能量。

His Travelers series originated in the 1990s from a collection of rubbings Han created in Soho, New York. He began by taking photographs to replace sketches, but later felt the approah was insufficient. He then used a roller, ink, and paper to transfer the textures on the roads he walked on each day by rubbing. From 1999, he began to incorpoarte impressions from the famous painting by Fan Kuan (ca. 950-ca. 1031) from the Northern Song period, Travelers among Mountains and Streams, in his artworks, and he cotinued to rub and transfer different features of urban deveopment he saw in China when he moved to Dali, China in 2000, This time in Kuandu Museum of Fine Arts, Han’s Travelers Among Washington, D.C. and Sanxia, Taipei is placed on display in the center of gallery, with the artist’s boundless creative energy demonstrated.

展覽資訊|

展期Duration|2017.04.22~2017.05.20
開幕Opening|2017.04.22 17:00 – 19:00
地點Location|福利社 FreeS Art Space (104 台北市中山區新生北路三段82號B1)
電話Tel|+886(2)-2585-7600

活動專頁Event Page

《不存在的地方》
「島嶼是天堂,也是地獄!」 ~茱迪思.夏朗斯基(Judith Schalansky)
 

藝術的一從空來,使創作的生產過程有如宗教祭典般的充滿奇幻、神秘和聖性;其創造者—藝術家作為自己宗教和世界的王者,在王國領土內展現巨大能量,既能呼風喚雨,也能點石成金,更是超凡入聖;每一次的創作都是開天闢地的初生一般,是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然每次過程卻必須經歷著生老病死的輪迴,是一種宿命的循環,既像造物者般巨大又如眾生一般脆弱;同樣的,藝術家面對每一次的創作,也都是親臨廣袤的心靈蠻荒,它從無開始,不知去向,是一場史無前例的壯遊,披荊斬棘,搜尋探索,發現天地,進而建造華麗的宮殿、城堡以及繁花盛開的庭園,最後完美於豐盈並暫居此地,而後又成為孤獨的游牧者,再次出走,無一例外。

歷史上傑出的藝術創作和藝術家為人類精神文明留下了無數經典的開創、痕跡和記錄,他們特殊的存在狀態,如德國作家茱迪思.夏朗斯基(Judith Schalansky)在《寂寞島嶼:50座我從未也永遠不會踏上的島嶼》這本文學作品裡的每一座獨特島嶼一樣,都有自己的歷史過往、現實狀態、生命處境和虛構故事,誘發人們的好奇心前去探勘。在虛實交錯的魔幻情節中,作者以自己無限的想像力映射、創造並賦予那些位於天涯海角的島嶼們各別身分,引領讀者進入島上國王、奴隸、移居者、叛逆者、非自願者、背德者、理想主義者等背後的生存理由、存在價值以及引人入勝的生命故事。儘管這些島嶼都僅是地圖上的符號、線條、科學數據和某種因緣下的真實佔據,他們獨有的存在超越人們侷限的經驗,一如天邊的星河與球體,這些在個人現實經驗裡不存在的地方,等著我們想像力的馳騁迸發並前往神遊探索。

藝術家就是人類心靈地圖上的一座座寂寞島嶼,他們遠離眾人賴以維生的豐盈之地,在這些我們難以企及的世界邊緣和盡頭,勇敢地在資源匱乏的海洋中面對孤獨寂寞與狂風巨浪,繼之以藝術創作抵抗之,他們就是宇宙萬物的創造者,心靈的探險者和墾荒者,在島嶼上開闢路徑,推開層層迷障與霧靄,透過祭典、儀式、咒語和技法與外界達成連結,召喚並開啟人們的天眼,走進這些陌生的地域,透過藝術在我們眼前開展豐富的生命經驗和創造力。

我們很難從作品中真實體驗出藝術家如何在創作過程中經歷著空洞、疑惑、失落、迷惘、愉悅、高潮、成功等的多重複雜情緒和精神狀態,並理解其從複雜的精神狀態中一步一步邁開步伐,建造出那些不存在的地方,那些連他們自己都未曾親臨的烏托邦?藝術,這不存在之地,既神秘又清澈,有如一把鑰匙、指南針或者地圖,為我們指引方向。作為觀者的我們,能做的只是從作品外顯而出的表情與內藏發散的氣味,盡其所能的感同身受,試圖趨近並登陸這些汪洋之島、不存在之地,踏上一場心靈風景的探險,從自我身體往內以及向外觀看,了解世界也認識自己。 文/策展人胡朝聖

展覽資訊|
 
展覽時間Duration|2017.4.8~8.6
策展人Curator|胡朝聖
展場開放Time|Tue~Sun 10:00-18:00
展出藝術家Artists|尚恩‧格萊德維爾 Shaun Gladwell(澳洲AUS)、林德羅‧厄利什 Leandro Erlich(阿根廷ARG)、格雷戈里‧克魯森 Gregory Crewdson(US)、袁廣鳴(TW)、陶亞倫(TW)、崔廣宇(TW)、鈴木貴彥 Takahiko Suzuki(JP)、瑞秋‧麥克林 Rachel Maclean(UK)、廖昭豪(TW)、鄭先喻(TW)、蘇匯宇(TW)
主辦單位Organizer|忠泰美術館
執行單位|胡氏藝術

 

 

展覽介紹|

莊普個展「晴日換雨・緩慢焦點」,展出 莊普 2015 – 2017 作品──包括五件大型的立體裝置新作發表,展現出藝術家平面作品之外,對於視覺、身體感和空間氛圍的嶄新性嘗試。

以「晴日換雨・緩慢焦點」──看似無關的兩個狀態並置為題。莊普認為,禪宗與老莊無為等東方哲學的思維,經常被援用作為理解與詮釋抽象藝術的途徑──以重複蓋印方式完成的繪畫,呼應日復一日、砥礪磨練的修行狀態;記錄著直覺的身體運動,將生命和時間同時以具體痕跡累積,對應個人嚮往的淡然靜定──「晴日換雨」。

而「緩慢」與「焦點」則將標題由作品內在,拉回與作品表層相對時的感知——創作者以緩慢的速度持續工作,匯聚成遼闊寬敞的畫面尺幅,在這「以簡馭繁」的創作中,一公分見方的格子為單位,以印章取代畫筆,逐步在畫布上建構出色彩鮮麗的格網── 顏色的規律節奏和機械化的反覆動作,藝術家保留了現代繪畫中冷抽象所具有的理性、次序、經緯,呈現形式和觀念之間的辯證,而如此符合西方低限主義脈絡的作品當中,更帶有豐富的東方意涵。

五件空間裝置新作,將點線面的極簡組合落實於立體的創作中,不僅在視覺元素上與平面的繪畫有所呼應,遊走其間── 觀眾被極簡的色彩與造型包圍,宛如漫步於藝術家譜寫的時空詩韻中。

一如莊普自言:「創作就是帶有節奏和秩序的表現行為,像種稻插秧一樣的自然表現,完畢後回首一看,種好了,整體的美帶有喜悅的感覺。」

展覽資訊|

展期Duration|2017.4.1~5.7
地點Venue|誠品畫廊 Eslite Gallery(台北市松高路11號5樓)
開放時間Open Hours|週二Tue~週日Sun 11:00~19:00
媒體預覽Preview|2017.4.1 14:00~15:00
展覽開幕Opening|2017.4.1 15:00

《紀凱淵》紀紐約個展

關於展覽|

紀凱淵,是藝術家紀紐約在藝術場域之外的本名。相對於公眾所熟悉的藝名,這個陌生的名字彷彿是一組藝術家私領域密碼。本次展覽採用了「紀凱淵」這個暫不投射意義的名詞,作為2017年個展的展名。作品呈現自身經驗裡不斷循環的記憶與技藝,並在個人藝術表現中再次整合。與此同時,紀紐約轉換藝術家在藝術場域裡的角色,試著讓自己成為紀錄對象的載體,以「相互承載」的形式呼應彼此。拍攝上選用紀實的手法貼近事與物,裝置呈現上則以各種技術在不同環節中捕捉自身感受。


紀凱淵,是我在藝術時間之外的本名。相較於紀紐約,這個從大學時期沿用至今的綽號(因迎新晚會穿了I ♥ NY上衣而被命名)。本名似乎再也與藝術無直接相關,彷彿那是我的另一私密身份,一個存在於原鄉的密碼。而這個暫不投射意義的名詞,成為了我 2017 年個展的展名。如同此次作品裡的米糕龜、師傅與我之間,長達30年(註1)的關係並無法化約為一段敘事,而是不斷攪拌而成的一團「紀凱淵」。

也就是說,這段關係滋養了一部份的我,且以「記憶重疊技藝」的方式一再循環,形成了我的美感原型。而此時此刻,在藝術場域裡的藝術家正轉換角色,試著讓自己成為他∕它的載體,以「相互承載」的形式呼應彼此。拍攝上選用紀實的手法貼近事與物,裝置呈現上則以各種技術在不同環節中捕捉自身感受。

就讓我們,互為載體。



紀凱淵今年33歲,7歲以前在外婆家長大,從小到大每年最掛念的就是元宵節乞龜。小時後從看著師傅製龜的過程中,首次感受到雙手捏塑的魔力,且覺得造型太好看了而開始畫下來,成了我有記憶以來最原初的圖像。再長大一點若不滿足於平面時,便嘗試立體塑形(如物件展示裡阿嬤幫我收好的紙黏土龜)。而這個因不記錄下來就沒得看了(要再等一年)的習慣維持至今。

不過近年來師傅們年紀漸長,多無傳承,且現代人飲食習慣改變後,米糕龜的數量逐年遞減。對我來說,使用繪畫、捏塑、攝影等不同形式紀錄了將近30年,已不再只是紀錄的問題,而是如何讓這個記憶∕技藝繼續轉動。

我想,紀凱淵是能做好這件事的人。

展覽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展覽日期|2017.04.08 – 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