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瑤華

2024年11月28日視盟X臺師大藝術永續行動實驗室舉辦之「藝術永續行動研究國際論壇」於師大美術館7樓多功能國際會議廳盛大舉辦,國內外企業界、藝術研究與藝術創作的永續行動者齊聚,從在地情境思考與社會各環節乃至全球共同延展視覺藝術圈對於環境永續思維與行動的多元討論,本文介紹論壇的10組主持人及主講陣容:

▌上午場 ▌09:00- 12:00 

▌主題 ▌臺灣視覺藝術永續的全球思維與行動策略 “Global thinking and action for sustainability of Taiwan’s visual arts ”

邀請深耕環境議題的臺灣企業親臨現場,分享全球氣候行動、環境政策與國際支持,從人本角度思考企業永續,引領對藝術永續資訊揭露價值的思辨。

▌下午場 ▌14:00- 16:00

▌主題 ▌協力國際經驗・邁向永續創意的藝術新時代 “Collaborating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to embracing a New Era of Sustainable Creativity in Art”

邀請國際上致力於推動綠色藝術活動及永續創作媒材的藝術組織工作者、研究人員及藝術家分享在藝術媒材、創作流程各環節推廣實踐藝術永續的心得見解,激發臺灣藝術圈的創意作為。

現身說法2:黃耀陞,像極了回憶,電子紙與藝術創作的一期一會
圖解:電子紙的初次測試

文/黃耀陞

當創作者與新媒介相遇

2024年10月參與蘇瑤華老師所策展的「開放學院藝術圖景:腦袋.顯示器.工作室」。其中作品「記憶碎片」,是自己針對2010年個展「月之暗面」影像記錄的揀選與再製。如此,開啟對過往的凝視,藉由重新整理這些照片,也是再次回望自身創作軌跡的原點。

這件作品原預計以數位相框為載體,進行影像輪播。但在教育部前瞻顯示科技導入藝術場域建置與推廣計畫的支持下,接受元太科技產品「電子紙」(ePaper)藝術運用的挑戰,並得到電子紙專家、臺師大跨域產創學院高文忠院長跨刀相助。,本次使用的屬於多粒子電子紙,電子紙不同於以往所接觸過的材料,既具有紙張樸素的質感,又能隨所需轉換畫面。另一方面,這種陌生且未知的視覺效果,卻也產生了感知的可能性。

電子紙作為傳遞訊息的中介,已開始被應用於生活中的各種層面,如大型看板、閱讀器、標籤等。而將其作為藝術創作的形式來思考,卻仍有許多尚待開發的空間。有別於印刷,它具有「無紙化」的意圖;輕薄的體量,可被張貼於透明/不透明的表面;低耗電亦可結合太陽能,產生自體運作的永續模式。這些,皆具有許多想像與實踐的潛力。

顯像特質使回憶蹦出新滋味

透過對電子紙的學習與理解,整個「記憶碎片」的顯像過程,不斷迴返於「回憶」與「視覺經驗」間的類比。

電子紙的原理,是透過電壓控制不同顏色粒子的分佈,藉以改變眼前所見的畫面。畫面轉換的過程,由於電壓調整與粒子移動的關係,因而出現不同色彩閃爍,並連續切換的情形。

如此炫目而急促的視覺效果,令人意識到粒子的流動,賦予影像物質般的想像,也使人有種摸不著頭緒的感覺。彷彿是某種「留白」,又或者像是回憶。「尋思」的過程總有其模糊而混亂的時刻,最終,新的影像會自空無的螢幕漸浮現,更像是「想起」了某個人事物的當下。

電子紙似乎較常被使用在靜態的閱讀,這樣的視覺感不同於動態影像,有著自身的韻味。而顯像過程的無法預期,對於創作來說是有趣的事,有別於精準的指令與動作,「隨機」使媒介具有個性,也帶來不同的感知模式。

而無論色彩閃爍、影像消逝/浮現、粒子般的質感、無法預期的時刻,這些都可以視為電子紙本身所帶有的特殊語彙,也使其在播放某個特定時空的影像記錄時,像極了「回憶」。

圖解:電子紙有著特殊的紙感
圖解:影像浮現,如同回憶起某個畫面
圖解:畫面轉換時的色彩閃爍是獨特的語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