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ation

《視覺藝術永續發展行動策略》
社團法人台灣視覺藝術協會(視覺藝術聯盟)於 2023 年年底出版《視覺藝術永續發展行動策略》,這本行動策略匯集台灣視覺藝術產業各界專業人士,針對業界急迫的需求提出建言與建議。 

在長期缺乏政策規畫及發展策略底下,台灣的視覺藝術產業面臨世代斷層和人才流失等嚴峻考驗,產業發展、影響力和國際競爭力早已遠遠落後亞洲鄰近國家,追趕的腳步刻不容緩。對此,視盟2023年12月主辦「視覺藝術永續發展的行動策略—圓桌會議」,邀集與會者共同思考視覺藝術生態的未來,於會後彙整各方意見,編撰成《視覺藝術永續發展行動策略》,期許為下一個世代建立更良好的藝術工作環境。 

針對長期文化藝術政策規劃,發揮藝術在社會中的影響力,並落實文化近用權,提出四年共造計畫、四年關鍵計畫,期待文化藝術政策從基礎深耕,其中五點具體計畫包含:修復生態鏈、人才團隊發展、空間生命力、國際藝術種子隊、社會協作創意-公共藝術革新運動等。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視覺藝術協會
發行日期:2023 年 12 月

|線上閱讀:

Please wait while flipbook is loading. For more related info, FAQs and issues please refer to DearFlip WordPress Flipbook Plugin Help documentation.

《2022 視盟年度報告》
從見證到吹哨,共構藝術行動


「疫情、戰爭、極端氣候在過去幾年,為人類社會帶來極大的挑戰,超越過往人類集體經驗,災難掀起人們的脆弱,但也同時激起新的韌性。」

視盟在經過這樣的時代精神滋養下,灌注於常態性的視覺藝術活動內容中,以致力於提供視覺藝術工作者更寬闊的對話對象以及更多元的思考方式,作為視覺藝術環境的監督者及培養皿,「持續『行動』,成為引發改變的觸媒。」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視覺藝術協會
發行日期:2023/3/4

|線上閱讀:

Please wait while flipbook is loading. For more related info, FAQs and issues please refer to DearFlip WordPress Flipbook Plugin Help documentation.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視覺藝術協會十年》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視覺藝術協會十年|the first decade of AVAT

Association of the Visual Arts in Taiwan: The First Decade of AVAT 1999–2009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視覺藝術協會(註1)是一個全國性的藝術團體,成立於 1999 年 2 月 6 日,創會之初有 156 位會員,包括:視覺藝術創作者、策展人、藝評人、藝術理論工作者、藝術行政工作者與藝術教育工作者,自此定調了協會成員的結構。10 年來協會成長拓展的過程中,陸續有理念與藝術專業範疇相同的同好及團體相繼加入,包括了:畫廊與藝術經紀公司與畫會團體等。到 2009 年為止,已有超過六百位個人與團體會員,協會的成員在 10 年終成長了四倍多。視覺藝術協會因為成功整合了視覺藝術界相關的所有專業,加上歷來所展現的活力與代表性,因此協會又被稱為視覺藝術聯盟或簡稱視盟。視盟歷屆理事長多受聘為台北市公共藝術審議員,以其專業為藝術家在各個公共藝術案中爭取應有的權益;此外視盟基於監督的立場與專業發言的角度,經常參與公部門各項與視覺藝術領域相關的諮詢會議或研討會。如:法案條例研議、藝文補助案的審查與各項藝術文化會議等。是故,視盟已成為視覺藝術界的主要發聲者,並將持續努力著。

註1:已於 105 年正式更名為社團法人台灣視覺藝術協會。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視覺藝術協會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視覺藝術協會十年 線上閱覽:
《文化政策與城市發展》

城市文化交流會議-2012台北年會

2012 City-to-City Cultural Exchange Conference

香港、上海、深圳與臺北文化界組成的國際論壇-「城市文化交流會議」,以「城市」出發,每屆推選年度性的重點主題並輪替主辦會議,討論如何將「文化」賦予時代新意,並使之具有更大的能量,進以推動公共環境與公民社會的發展。且每年一度匯集兩岸四地的文化人,包含文化政策制定者、前線文化工作者及關注文化發展的學者,期許藉由城市間的經驗分享、思想交流,讓「文化」更具意義與力量。

2012年兩岸在文化政策上都有了新的調整與進展。不約而同均以文化為未來發展的重點:今年5月20日起,台灣主管全國文化業務的文化建設委員會提升為「文化部」,透過業務整併與創新包裝,將文化行政事權統一。而中國大陸更在去年「六中全會」裡大聲宣示要加速文化體制改革,打造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這些政策性的改變代表兩岸三地正積極地透過行政體制、法規制度的變革,開啟文化治國的新局面。當官方透過政策施行,以期達成將藝術文化注入人民生活的期望、大力推行文化創意產業來創造新型態藝術產業契機的同時,做為創作根源的藝術生產,是否獲得足夠的生存空間和創作養分?藝術界對於文化主管機關的期待與認同又在哪裡?文化創意產業近年來在兩岸三地的發展日趨白熱化,一個創意環境和創意氛圍需要什麼樣的條件鼓勵其發展,能讓具有創造能力的人們自由發揮,讓市民百姓接受文化衝擊、培養生活品味、提升文明素質、累積生命能量?這些都是需要透過政策面的有力引導,才能夠使文化創意工作者本身產生的創意得以匯集。

會中,學者們將討論如何從經濟、文化、藝術著手,平衡產業策略與供需機制,打造出更有利文創產業發展的友善環境,並且討論資本主義發達之下,經濟結構與文創產業發展之間的關係。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視覺藝術協會

執行團隊:竹圍工作室

|文化政策與城市發展 線上閱覽:
2021台灣當代一年展 年度專刊

為呼應一年展首次線上轉型,今年度為呼應一年展首次線上轉型之統一規劃,以往的紙本專刊亦轉變為電子檔案之版本。此外,更新增「about me」按鈕,設置超連結,觀眾可於閱讀之餘點擊進入參展者的官網、社群帳號或作品的網址,了解更多資訊,增進對參展者的了解、提高與專刊的互動性。

發行單位:社團法人台灣視覺藝術協會
發行日期:2022/10/9

 

|2021台灣當代一年展專刊 線上閱覽:
2020 視盟年度報告

社團法人台灣視覺藝術協會是一個中介型非營利組織,又稱視覺藝術聯盟,簡稱視盟。自 1999 年成立至今,以服務藝術社群為主要宗旨,致力於開發並整合視覺藝術環境現有資源,監督政府文化政策,支持或規劃相關視覺藝術與創新計畫,為個人、團體和機構提供專業諮詢,組織或貢獻各種專業。透過規劃展覽、講座活動,並推動國際交流計畫,進行社區及藝術教育,與建置資料庫等多項內容,促進藝術的參與和教育,鼓勵擴展藝術交流與對話。

發行者:社團法人台灣視覺藝術協會
發行日期:2021/12

|2020 視盟年度報告 線上閱覽:
2019 視盟年度報告

社團法人台灣視覺藝術協會是一個中介型非營利組織,又稱視覺藝術聯盟,簡稱視盟。自 1999 年成立至今,以服務藝術社群為主要宗旨,致力於開發並整合視覺藝術環境現有資源,監督政府文化政策,支持或規劃相關視覺藝術與創新計畫,為個人、團體和機構提供專業諮詢,組織或貢獻各種專業。透過規劃展覽、講座活動,並推動國際交流計畫,進行社區及藝術教育,與建置資料庫等多項內容,促進藝術的參與和教育,鼓勵擴展藝術交流與對話。

請點擊下方圖片或此連結前往瀏覽 2019 視盟年度報告。

 

2018 視盟年度報告

2018 視盟年度報告 

壹、空間經營  

一、福利社

由視盟與悍圖社所共同組成的福利社 FreeS Art Space,在空間成立以來,舉辦過多次亞洲藝術專題策展,並透過開放性的徵件,提供台灣當代藝術策展人與創作者展演、發表的機會,設定非常明確當代藝術專業、非營利的公共服務性立場,同時以定期的論壇討論當代藝術生態的各種議題,作為視盟所屬的空間,快速拓展其對於台灣藝壇的服務與累積。

2018 年度福利社展覽公開徵件共計有40件提案,經初審與複審,徵選出 7 件提案作品,分別以 6 檔個展、1 檔雙個展呈現,其中「渠道、膠卷與機器-魏伯任個展」因檔期規劃,於 2019 年 1 月 5 日至 2 月 2 日展出,其餘包含 1 檔國際交流展、1 檔福利社策展。

2018/01/06 – 2018/02/03|三點水麗 – 徐嘒壎個展(2017 徵件精選)
2018/03/03 – 2018/03/31|SURF SHOP – 梁少謙個展
2018/04/14 – 2018/05/12|零星的幾何、失神餘廓 – 張嘉珍、黃仲傑雙個展
2018/05/26 – 2018/06/23|局部感受 – 江宜瑾個展
2018/07/11 – 2018/08/04|黃金反射町 – 黃金町藝術管理中心(國際交流展)
2018/08/11 – 2018/09/08|你才藝術家,你全家都藝術家! – 楊雅筑策展(福利社策展)
2018/10/20 – 2018/11/17|孟婆 – 蔡煒廷個展
2018/11/27 – 2018/12/22|亮處 – 謝佑承個展


年度策展:你才藝術家,你全家都藝術家!

策展人:楊雅筑
參展人:林奕碩、邱俊達 (ft.倪祥)、時永駿、蔡宗祐

談論「藝術」,是個永遠都熱門的主題,而談論「藝術家」,雖然也是個歷久不衰的議題,但相對而論是比較少的。無論是藝術圈或一般民眾,對於「藝術家」的認知似乎不盡相同。本展覽邀請大家來討論,在台灣的社會中「什麼是藝術家」,目的並非企圖為「藝術家」做出一個定義,而是希望透過參展者、觀展者進行各種形式的對話,針對這個原本隱晦不明的名詞,進行實質的交流與溝通。經過互相的理解與討論之後,希望進而解除某些誤解和偏見,也期待「藝術」和「藝術家」可以更靠近大眾的日常多一些。


國際交流展:黃金反射町

策展人:內海潤也、水谷朋代
參展藝術家:小畑祐也、葉栗翠、人見紗操、土屋大記、柳成俊、楊珪宋

「黃金町地區管理中心」是推動「藝術作為社區營造方法」的非營利團體。和地區居民、警察、行政單位、企業及大學共同合作。除了藝術展覽「黃金町藝術市集」,也開放藝術家長期進駐。「黃金町地區管理中心」和「福利社」,皆嘗試透過藝術和當地社群建立關係,切入點各自不同:福利社提供年輕藝術家作品發表的機會,並創出新的交流平台,作為藝術空間參與社區;而黃金町區域管理中心則透過展場以及藝術家駐留機構等各種的場地,漸入社區。本次的國際交流計畫「社交町 x 町交社」,藉由彼此在對方的空間舉辦展覽,考察「社」和「町」的活動之異同性,探討彼此未來之可能性。展覽由六位現在或曾經在黃金町駐留創作的藝術家創作組成,探討將在一時空背景下創作產生的作品,展示在不同脈絡的空間之意義,嘗試成為嶄新的接觸空間(contact zone)。


二、臺北數位藝術中心

自 2018 年 4 月起,視盟承接營運臺北數位藝術中心,以深植的藝術資源與經驗,思考如何補齊中先與在地應有的連結,重新定位並規劃實驗室與數位/新媒體藝術的研究方向,將以知識的開拓及藝術與科學並重為中心發展主要方向。

2018/06/16 – 2018/08/04|終身保固 – 家電羅曼史
2018/08/14 – 2018/09/29|閉館整修 – 鄭先喻個展
2018/10/27 – 2018/12/01|實驗品與它們的產地
2018/12/22 – 2019/01/26|失效的時—間


貳、展覽  

一、台灣當代一年展

「視盟」自 2002 年起主辦的「台灣藝術家博覽會」 (簡稱視盟藝博),為能更貼近當代潮流,也希冀與所謂「藝術博覽會」做出區隔,選擇與國際藝術展會經常使用之雙年展、三年展彼此呼應,於邁入第十五屆的 2016 年更名為「台灣當代一年展 TAIWAN ANNUAL」(簡稱一年展)。近年的一年展努力創造與其他藝文活動的鏈結,2018 年更與台北市政府主辦的「白晝之夜」響應,吸引超過 25 萬人次與會。同時,展覽也展現視盟重視藝術推廣的精神,積極尋求與外界資源合作的機會,並舉辦各式國際藝術沙龍、講座、工作坊等活動。一年展秉持藝博時代以來的平權精神,除沿襲往年不設評選機制的徵件計畫:「藝術平權區」及「創作計畫區」,也延續策辦「主題策展區」、「台灣替代空間/藝術團體」及「國際當代藝術空間」等展區,2018年更增設「藝術閱讀生活區」,以「閱讀」這項日常行為出發結合生活及藝術,藉此拉近與觀眾之間的距離。


二、邀請策展 – Art Taipei

日期|2018/10/26 – 2018/10/29
場地|台北世界貿易中心一館
主辦|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
策展人|簡子傑
藝術家|劉秋兒、李旭彬、吳思嶔、戴宛蓁、洪誼庭、劉文琪

視盟與畫協作為藝術圈頗具代表性之機構,長年以來便不斷密切合作,盼以改善、增進台灣的藝術生態與藝術家權益。而此屆 2018 Art Taipei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視盟受畫協之邀於樂讀藝術區策劃藝術推廣展覽:《知識、獸跡與道路》。


三、邀請策展 – 北美館《台北夢》

日期|2018/03/10
時間|19:00-20:00
場地|臺北市立美術館《庇護所》空間
主辦|臺北市立美術館
策劃|社團法人台灣視覺藝術協會(策展:林裕軒)
藝術家|林奕碩、讓豬仔飛

「美國夢」是一種相信只要經過努力不懈的奮鬥便能在美國獲致更好生活的信仰,代表著一種就算不依賴於特定的社會階級和他人的援助,也能夠通過自己的勇氣和決心邁向成功的夢想。

「臺北」對於臺灣也許是個追求想像的場域,激發我們對於城市的夢想,對其社會、環境、科技的豐滿幻想似乎能令我們產生更加接近激情的錯覺--是那麼地不切實際卻又美好,而即便那是一個難以到達的制高點。義大利作家卡爾維諾在《看不見的城市》中提到:「多少人都活在自己幻想的城市,又為了自己的想像搬去一個城市。這種固執真是既可愛又可悲啊。」我們日復一日的生活接手著在城市之中不斷扭轉的角色關係,對著自己呢喃的獨白像是在進行某種社會性的宣誓。

此項表演將從台語歌唱的演出「百合花樂團」,再串連十位藝術家組成的團體「讓豬仔飛」,在表演中分工成演出者、策劃人、影像製作員、燈光員、安全確保員、聲音製作人…等,把部分後台的工作過程將「如何讓一個人飛起來」這樣的幻想搬上檯面,進行演出。一群人以團體的齊心力量試圖讓人飛行,除了是對於離開地表的異質想像外,更是努力去超越既定的社會結構、升高到一個社會地位或是對於外在世界的憧憬。這一個渴望追逐夢想的企圖,捆綁著慾望,而慾望更是在行動之中不可或缺卻牽制的關鍵。


參、研究推廣

台灣當代藝術資料庫

為因應資訊化的網際網路時代,以及去國界化的信息交換脈動,如何在符合時代潮流的當下、集中資源並匯整建立完整的工具載體,成為當前台灣藝術環境所必須考量的關鍵。而資料庫便是作為脈絡梳理與自我展現之最佳呈現。台灣當代藝術資料庫自 2013 年 7 月籌畫建置,2014 年 2 月正式上線,2016 年 7 月改版網站至今,所建置蒐錄之內容已經逐漸涵蓋台灣當代藝術發展之範疇,深具代表性。近幾年來不論官方機構或民間單位與商業畫廊的積極堆廣,包含展覽、駐村、商業博覽會等,讓台灣的新一代藝術家逐漸活躍於國際藝壇,並且不斷獲得良好回響,鑑此為突破、甚至有效解決過去國際對於台灣藝術家的認知局限於少數樣本或特定代表性名單的限制,本計畫試圖透過一個整合型的資料庫平台—「台灣當代藝術資料庫」(Taiwan Contemporary Art Archive, TCAA),作為雲端國際連結的有效操作,向國際藝壇具體呈現台灣當代藝術發展的豐沛能量。

在歷年工作成果中,經歷第一期與第二期行銷推廣之示範,第三期計畫延續零國界、去時代性之永續的國際鏈結,繼續向前推進,讓國際策展人、館長、學者研究者或藝術家等相關工作者,能從過去單一藝術家、展覽的節點,方便容易地發掘到其他新的/相似的/感興趣的藝術家。進行持續性的學術或策展實務的觀察研究,為本計畫之最大宗旨與目標。第四期則奠基於前次工作成果之累積,暫緩內容的擴增,逐一檢視收錄內容的正確性並且實行勘誤工作,逐條與原始資料比對是否疏漏,以期收錄資料的正確與實用性,冀求具備「權威」之實用價值。

本資料庫經過各種階段性營運的推進,也將透過網站大數據分析,作為國際推廣的策略參考,將成為國內推廣台灣藝術的重要網路平台。而在未來,我們將承續前次工作積累的成果,漸次展開內容擴增之工作項目,增加各類型藝術家之資料,同時邀請專業學者舉辦工作坊,擴大建置藝術「關建字」之研究項目並生產屬於自身系統的論述,讓更多的學術觀點能夠一併寫入此資料庫所對應的「台灣當代藝術史」,成為當前台灣最具代表性的資料庫典範之一。


肆、拓展交流

西亞南亞國際交流

視盟除了透過既有平台及新闢計畫,持續為台灣藝術圈服務,為能提供更多元的交流面向,也持續向外尋求國際合作機會,希望交流成果終能回饋於台灣藝術圈。歷經數年的耕耘,視盟和來自東亞、東南亞約 30 個當代藝術空間進行交流並建立起長期合作關係,然而亞洲尚有許多區域是台灣藝術圈相對不熟悉的,並且亟待深入探討。

透過 2018 年首度展開的「亞洲認識論西移—當代藝術空間探查」計畫,視盟邀請到7個西亞、南亞的當代藝術空間,分別來自孟加拉(達卡)、尼泊爾(拉利特普爾)、印度(新德里、浦那)、伊朗(德黑蘭、伊斯法罕)等國家,並進行以下列項目為主的交流內容:1. 參與「台灣當代一年展」國際展區;2. 舉辦藝術沙龍,與台灣藝術空間及大眾進行對談;3. 參訪台北藝術機構/替代空間,與台灣藝術產業人士進行深度交流;4. 舉辦國際藝術論壇,深度討論「新媒體藝術在西亞南亞的發展」;5. 建置網站平台,將實施計畫過程中查找到百餘間藝術空間資料彙整,納入平台建檔並開放予外界瀏覽取用作為開放性資源。


伍、藝術推廣及教育活動

一、「學學 + 視覺藝術協會」視覺藝術經理人養成班

在不同的藝術領域中,藝術行政與管理人才均是不可或缺的一員,是藝文機構和藝文活動的重要推手。本期「學學 x 視盟| 視覺藝術經理人養成班」課程:從實務的打燈、行政庶務經驗分享,還有新聞稿撰寫和法律層面的相關專題課程,每堂課講師透過自身經驗,分享與分析關於一位藝術經理人,應該具備的工作條件與特質,並淺談當代藝術收藏與台灣當代藝術現況。豐富的課程內容帶領著學員瞭解藝術文化產業的領域,互相交流不同想法,希望未來每一位學員能夠學以致用,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


二、福利社實習生、一年展志工培訓

2018 年福利社招募共兩季的實習生,分別是春夏季、秋冬季,兩季共招募 29 位實習生、2018 台灣當代一年展期間,招募志工共 31 位。實習結束後,均會頒發服務證書時數。


三、藝術全青年

「2018 視盟 x 藝術全青年學校」試以一種新型態學校的觀點,去思考視覺藝術界中,各層面所需要的學習資源。視盟將所經營的工作平台資源整合,建構出一個新形態學習平台,讓視覺藝術社群各種不同專長興趣的青年們,都有機會接受各種培育計畫。核心架構分成:「線上策展人」、「藝術行政經理人」、「青年藝術家」等三大項。

1. School Project A – 獻給青年線上策展人

此子計畫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由我方規畫一系列 Google Analytics(GA分析)學習課程,並對外招生。從跨科別的角度,期盼推進年輕策展人接觸嶄新型態技能,透過網站後台分析、IT、行銷等開拓展覽更多重的面向。開課同時,搭配「台灣當代藝術資料庫」後台資料為範例,學習分析判讀後台數據,從使用者的角度進行策展構思與發想,進一步完成初步的策展規劃。冀求學員紮實地學習運用數位分析工具,並利用數據分析進行判讀,從而思考如何讓行銷推廣切中要點;另一方面,也在數據中反思,如何持續提供高質量、高價值的策展內容,讓雖然小眾但能量與內容十足的藝文產業,在數位時代中開展出一片新藍海。

第二部分則為策展實踐,待課程結束後,續由我方辦理線上策展提案徵件,盼望學員藉由所學以嘗試另一種型態的展覽可能,並以「線上」做為構思主軸。經評審委員簡子傑、陳眖怡、許峰瑞等三位老師評選後,選出魏金禾《體感溫差》(Sensation Gap)以及蔡秉儒《翻掘指南:關於閱讀的行動提案》(Re: read and Interpretation)兩檔線上展覽案,並各獲十萬元經費執行。

2. School Project B – 獻給青年藝術行政經理人

藝術行政是一門與人有關的工作,沒有統一通用的 SOP,不論學院課程的教學多麼全面,終歸還是一門以實作支撐理論的學科。本計劃於 2018 年初採用公開徵選的方式補助二位有志投入藝術行政工作的青年經理人,補助其 6 月至 10 月共計 5 個月的實習津貼,進駐視盟「台灣當代一年展」策展團隊進行實習工作,執行一年展前期籌備、國際聯繫、空間規劃、進場佈展、開展到閉幕的近身學習⋯⋯等相關業務,近身學習及體驗國際級大展的籌備實況,期盼為其提供職涯規劃的完美起始點,達到關鍵性助益,提昇學員專業及應變能力的養成。

3. School Project C – 獻給藝術平權青年藝術家

秉持藝術平權前提,補助優秀青年藝術家創新創作提案,提供青年藝術家多元創作計畫產出的機會,此計畫中,我們邀請五間藝術空間 — 非常廟藝文空間、众藝術、竹圍工作室、絕對空間、福利社等共同合作,媒合計畫獲選之五位藝術家個展機會與展覽合約。而本計畫亦與台灣當代一年展「創作計畫區」徵件計畫共同合辦,試作為與台灣非營利藝術空間的初步合作。

評選工作展開前之宣傳期,我們便透過與台灣當代一年展合作,運用社群平台行銷推廣之效益,在宣傳「創作計畫區」作品徵件的同時,說明如報名參加該區徵件,若符合資格者將同時視為參與此個展空間媒合。冀求參與藝術家們能在展呈上有著更為完整的思考,並試著呈現個人語彙顯著的創作脈絡延伸,同時符合該規劃區徵件之精神,藉此讓兩造皆能有良好的成效。


陸、公共事務

一、台北市文化局「台北市演藝團體分類及輔導管理」諮詢會議 (05/23)

因應藝術家反應要求開放視覺藝術團體所經營之替代空間,能比照演藝團體空間登記立案一事,台北市文化局舉辦「台北市演藝團體分類及輔導管理」諮詢會議並邀請視盟理事長出席。此議題發起動機為,非營利團體主管單位(社會局)目前並無視覺藝術產業經營空間立案之管理機制,演藝團體空間則可依「台北市演藝團體分類及輔導管理」順利登記。

視盟主要訴求為增列當代視覺藝術人士經營之各類型替代空間至演藝團體管理辦法,成為「台北市演藝與視覺藝術團體分類及輔導管理」,使視覺藝術空間的立案分類及項目能以專屬制度入列,而不再是目前委身於演藝團體中「雜藝類」下之權宜項目。

文化局方回應,該訴求將因修法曠日費時,更實際且快速的方式是在現有的「雜藝類」下增列從當代藝術發展出的各藝術類型。因此,目前視覺藝術替代空間申請立案的管道應為暢通,視盟鼓勵各方視覺藝術團體踴躍利用這項機制像社會局申請立案,以利申請公部門補助資源。


二、「大台北地區藝術串連」聯盟會議 (06/29)

視盟理事長陳文祥與視盟台灣當代一年展經理孫睦怡前往畫廊協會參加「大台北地區藝術串連聯盟」第一次會議,當日與會者有大內藝術協會會長陳菁螢、台北當代藝術館副館長張玉漢、畫廊協會理事長鍾經新、畫廊協會策略長石隆盛等。主要討論大台北地區各公私立藝術展演場館、畫廊、藝術空間……之整合宣傳行銷構想、參與之意見及意願之徵詢。

對於畫廊協會以站在更高的視野,策略性提出這種連結統合大台北地區大大小小展覽活動訊息,形成更全面性、更有效率的串聯行銷構想,視盟自然樂觀其成,在分擔成本可以承擔的情況下也將樂於參與其中,成為大台北地區藝術串連聯盟的一份子。


三、藝術家簽署授權爭議專案處理小組會議 (07/06)

文化部舉行「藝術家簽屬授權爭議」專案處理小組第二次工作會議,由文化部、法務部、公平交易委員會、智慧財產局出席,跨部會向藝文工、協會以及各校老師,報告案件處理進度。


四、藝術家行政訴訟官司 (07/16)

視盟理事長出席旁聽支持藝術家葉育君控告台北市政府勞動局之行政訴訟案開庭。起因於葉育君疑似容留英國聲音藝術家在工作室舉辦收費交流工作坊遭人檢舉,被勞動局以違反就業服務法裁罰五萬元,葉育君不服提出行政訴訟以維護藝術家應有權利。國內與國際藝術家間在創作上自然而然的心得交流活動不應被就業服務法誤判為「工作」而誤殺,而阻斷了一直都存在的民間藝術交流活力。此案最後的結果將成為類似案件的判例,也將對未來民間自發性國際藝術交流活動產生重大影響,接下來的二審開庭值得視盟繼續給予追蹤關注。


五、「北投社三層崎公園」營造工程會勘 (08/29)

視盟陳文祥理事長受邀前往「北投社三層崎公園」營造工程進行會勘,與會者包括台北市陳副市長、文化、工務等局處官員和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陳金萬委員,當地兩位里長、鳳甲美術館館長與北投社大校長等人。

北投社三層崎公園基地為珍貴的台北盆地凱達格蘭族北投社頂社的傳統領域,目前的工程是要將此地營造成台北市凱達格蘭族文化公園的概念。此次理事長受邀主要希望能從視覺藝術的角度來看工程中一座作為類公共藝術的擋土牆設計提出建議,稱為北投社歷史文化走廊。


六、藝術家行政訴訟官司後續追蹤

因違反就業服務法被裁罰五萬元,藝術家葉育君為了捍衛藝術家之間的交流權利不服裁罰,歷經陳請訴願書、訴願程序,無結果後募款自提行政救濟訴訟。一年多以來經行政法院兩次開庭審理,日前傳出一審勝訴的消息,法官認定藝術交流不是「工作」,無違就業服務法,原裁罰撤銷。

此案的最終的結果將可能成為往後藝術界類似案件的參考判例,將成為民間藝術家(團體)與國際友人之間藝術交流活動合法性的最有利支持。對此次勝訴可以暫時歡喜慶祝,但因為勞動部門可能會依程序慣例提出上訴,最後勝敗猶在未定之天。期望勞動部門官員們對「藝術工作」的特殊本質能有更深層次的瞭解,勿再把藝術工作(或交流)與一般工作等同視之,才能避免因誤罰而扼殺掉台灣藝術社群中自發自償性的創作、交流活動之生命力。


七、華人藝術網爭議指控 (10/29)

當日上午,20 名多藝術家及其委任律師,聚集台北地檢署前按鈴控告全球華人藝術網,並邀集各藝術團體代表聲援。視盟理事長陳文祥亦代表視盟出席,以表我方對此事件之強烈關注。理事長在會中提及:因該公司以承接文化部補助案為名義搜集藝術家資料,卻在合約條文上動手腳,趁簽約時藝術家的不察,擅改合約並要求無償獨家授權作品圖像的使用權利,初步調查受騙人數至少有 300 人。曾有藝術家試圖向該公司調閱並拿回合約,華藝網卻始終對其冷處理,不理會藝術家們的要求。我方強烈譴責此行徑,並要求政府積極協助以捍衛藝術家權益。此次事件受牽連人數極多,且證據相繼被揭出,然而華藝網卻認為自己是遭到他人惡意抹黑,並強調簽約過程沒有問題,不排除也將向發聲的藝術家與團體提告。


柒、行銷宣傳

  1. 一年展徵件網站:前於徵件時開始宣傳年度計畫,於徵件期間,加強曝光宣傳展出,讓宣傳期拉長至半年以上,張貼各種圖像廣告於臉書等社群網絡,建立清晰的品牌形象。
  2. 福利社展覽文宣品:活動前兩~三周開始於各大美術館、畫廊、文化中心、複合式藝文空間及圖書館露出宣傳。
  3. 平面媒體:雜誌與報紙媒體宣傳,皆於活動前一至兩周開始露出及發送新聞稿。
  4. 電子媒體:廣播與電視媒體宣傳,皆於活動前一周發送新聞稿,另對VIP及觀眾寄發電子邀請函。
  5. 網路媒體:除自身所架設經營的官方網站以及 FB 粉絲專頁外,亦於藝文社群網站、藝文論壇、新聞及入口網站等平台登錄訊息。
  6. 媒體合作:視年度營運規劃及個別專案執行需求,尋找合適媒體如 Art Map、Taipei Times、今藝術、Accupass 等平台合作,加強活動宣傳曝光率。
  7. 廣告刊登:視年度營運規劃及個別專案執行需求,及網路媒體廣告。

 

2016《中山好融異》藝術街區計畫


好融異  藝術造街計畫

由視覺藝術聯盟主辦,從2013年開始的中山好融異藝術計畫,今年範圍由整個中山區聚焦至視盟所在地的晴光商圈,深度呈現圓山里、晴光里、恆安里街區(北至民族東路、東至新生北路、西至中山北路、南至民權東路)內的人文風情。從時間軸來看,這裡不僅有從漢人開墾時興建的廟宇、日治時代設立的學校、美軍駐台時期留下的宗教據點,也有著在經濟起飛時期大發利市的舶來品商店街、支撐台北絢爛夜生活的妝髮產業,以及90年代開放引進國際勞工後,相應出現的異國風情商圈。從地理範圍來看,這個南北距離約六百公尺、東西距離不過五百公尺的基地當中,有定居好幾個世代的在地居民、商圈夜市吸引來的攤商和觀光客、夜間上班的酒店業者和客人、周末教會禮拜聚會的菲律賓族群等。從「好融異」計畫的名稱不難看出,本計畫透過地景資訊的匯聚和耙梳,彰顯這裡多元族群共同生活所產生的街區樣貌,也希望在藝術創作者的加入之下,打開不同族群之間相互看見、理解、交流的契機。

本計畫主要包含兩大項目,第一個部分是街區文化地圖的訪查與繪製,第二部分是藝術創作者的進駐創作。在籌備文化地圖時,有許多老牌店家對街區歷史如數家珍,甚至提供許多舊照片供策展團隊參考,幫助我們體會大時代的變遷映照到小人物生命經驗的差異。配合地圖的出版,我們也規劃了不同主題的導覽活動,包含在地耆老帶領的街區文史導覽、植物達人從街區綠意著眼的植物導覽、利用手持投影播放老照片的夜間導覽、周日放假的移工介紹小菲律賓區、以及在地國小學童們活潑的小朋友導覽,希望透過不同觀點的呈現,將街區的詮釋權交給實際在此生活的人們。另一方面,在藝術創作的規劃,今年度以攝影為主題,邀請了五位以攝影為主要創作方式的藝術家,以拍攝、工作坊、藝術計劃等不同形式參與,他們各自從街區不同的空間、族群著手,企圖在地價飛騰、都更迅速的街區,留下一些屬於現在時間切片的樣貌。

不同於其他藝術進駐街區的計畫,2016中山好融異並沒有生產任何大量體的物件,也沒有積極改變街區的視覺樣貌,反而是透過不斷地邀請與合作,讓觀眾透過參與和體驗的方式,重新思考日常的節奏感和生活環境的樣貌,看見一直都在卻從未注意或了解的人、事、物,進而對街區有更深刻的理解,也對不同族群,有更多的尊重。


Zhongshan Hao Rong Yi Art Project

The 2016 Zhongshan Hao Rong Yi art project includes three major parts: cultural map, theme tour guide, and art intervention. During the research for Cultural Map, local residences shared stories, old photos, helping us understand more about the history of the streets in personal scale. Along with the publication of the map, we designed a series of theme tour, including local senior’s street tour, night tour with old photos projection, street plant tour, little Philippine tour lead by immigrant workers and child’s tour working with local elementary school. Through providing different perspectives, we hope to return the right of “Street Narrative” back to locals. Meanwhile, in art intervention part of the project we invited five photographers, through photographs, workshops, art projects and different forms, artists try to grasp the moment in this rapid-changing neighborhood.

Unlike other community art project, there’s no big/tangible object produced in this project. Instead of changing the landscape of streets, Hao Rong Yi project chooses to invite and collaborate with locals to participate. Through actually involvement of local residences, we aim to rethink about the daily routine and living environment, let the ignored/unseen part of the street, become alive.

時間|2016.05.01-10.31
地點|台北市中山區圓山里、晴光里、恆安里
策展人|葉佳蓉
策展助理|洪苡錚
藝術家|陳斌華、陳淑貞、莊媖智、阮璽、汪正翔

Time: 2016.05.01-10.31
Place: Zhongshan District Yuanshan, Qingguang and Heng’an neighborhood
Curator: Zoe Yeh
Curatorial Assistant: HONG,Yi-Cheng
Artist: CHEN, Bin-Hua、CHEN, Shu-Chen、CHUAN, Yong-Chih、JUAN, Sea、WANG, Sean

|2016 中山好融異 藝術街區計畫 線上閱覽:

 

與社會交往的藝術—香港台灣交流展

近年台灣與香港的藝術家與非營利組織體認到藝術具教育、讓人重新思考生活態度的功能,積極投入對公民意識、社群生活、文化資產等議題的關注,發起多項具創意的倡議和行動聯結。媒合兩地的「與社會交往的藝術」,期望透過展覽、工作坊、論壇的對話,深入認識此藝術表現在各自社會所代表的意涵與影響。

In recent years, artists and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in Taiwan and Hong Kong re-focused on the functions of art as a form of education and a way to enable viewers’re-examination of their outlooks on life. These communities also actively engage in the discussion of issues such as civil awareness, community life, and cultural capital by launching various creative projects, coalitions, and calls to action.

“Art as Social Interaction: Hong Kong / Taiwan Exchange” expects to connect the two places and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influences and meaning of this particular art form in the specific social context of each community through exhibitions, workshops, and dialogs in forums.

 

資訊Information|

策展人 Curator|吳瑪悧 Wu Mali
協同策展人 Co-curators|張晴文 Chang Ching-Wen、梁美萍 Leung Mee Ping
主辦單位 Organizers|社團法人台灣視覺藝術協會AVATKaitak 啟德
協辦單位 Co-organizers|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跨領域藝術研究所
合作單位 Partners|民間博物館計畫好多樣文化竹圍工作室 、馬祖東莒社區發展協會、高雄市關懷台籍老兵文化協會、婦女救援基金會MaD 創不同聲音掏腰包
贊助/資助單位 Sponsored/Subsidized|國藝會NCAF春之文化基金會、普瑜投資股份有限公司、香港藝術發展局
場地贊助 Venue Sponsor|1a space

參展藝術家/機構(香港)Artists/Organizations (HK)|CoLABMaD 創不同、文晶瑩 Man Ching Ying, Phoebe、方韻芝Vangi Fong、民間博物館計畫、何國強+胡家偉+影行者 Ho Kwok Keung+Kelvin Wu+v-artivist、迷彩研究所(李曉華+張子軒+張蓉+陳穎斯+葉建邦+羅至傑+黎朗生)Scattered Camouflage (Li Xiao Hua+Cheung Tsz Hin+Cheung Yung+Chan Wing Sze+Yip Kin Bon+Lo Chi Kit+Sunday Lai)、活化廳繼續工作組&街坊 Woofertening group & Kai Fong、楊秀卓  Yeung Sau Churk、鄭炳鴻+啟德河綠廊社區教育計畫 Chang Ping Hung, Wallace+Kai Tak River Green Corridor Community Education Project、聲音掏腰包、簡梁以瑚 Liang Kan Yee Woo, Evelyna

參展藝術家/機構(台灣)Artists/Organizations (TW)|台灣國際勞工協會+陳素香 Susan Chen、弗耐‧瓦旦 Baunay Watan、吳耿禎 Jam Wu、阮金紅 Nguyen Kim Hong、周靈芝Julie Chou、呼提克團隊-拉馬默提司/奇古切拉古 HOOTIKOR- Lamamotis / ChekuChelagu、侯淑姿 Lulu Shur-tzy Hou、姚瑞中+失落社會檔案室、高雄市關懷台籍老兵文化協會 Colonized Warring Taiwan Society、黃博志 Huang Po-Chih、黑手那卡西工人樂隊、廖億美 Yi-Mei Liao +好多樣文化、劉國滄 Liu Kuo-Chang、澎葉生+蔡宛璇 Yannick Dauby+Wanshuen Tsai、蔣耀賢 Chang Yao Hsien/社團法人台灣金甘蔗影展協進會、吳瑪悧 Mali Wu+竹圍工作室、蘇育賢 Su Yu-Hsien、觀樹教育基金會

 

|與社會交往的藝術—香港台灣交流展 線上閱覽:

https://issuu.com/artassocialinteraction/docs/asi_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