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opyofacopy

以勞動所創造出的空白—彭韋個展《空白Blank

展覽資訊

空白是什麼?如何被描繪?如何被詮釋?在人的生活中,視覺為人最快且一天中最多的經驗,藉由自行的想像,將虛實的交錯

本次褔利社將於20221217日至2023114日展出彭韋個展《空白Blank》,透過藝術家對於事物的好奇,與觸動世代的共鳴,企圖帶給觀眾關於遐想的可能,透過誤解詮釋形構出關於日常中的反常,以詼諧幽默的手法提供感性之外的切入點。

展覽以「空白Blank」為展覽名,「空白」是我對於事物想像的好奇,於熾熱天氣下駐足並望向眼前的自身經驗,若有若無「空」的意向,經由創作與書寫的過程,讓作品創造更多容納抽象情感的空間。

本次展覽中,彭韋一部分以風、太陽、光線等作為創作靈感;另一部份,透過身體勞動、白紙上的勞動痕跡、密室的強光與突變的暗室等,一種日常視覺經驗的已知與想像的未知在這裡交匯;關於空白是什麼,這如何被描述,在不同認同的氛圍中,意識到如何被詮釋。我想像在空間裡,人們的視線在看見與確認的來回中,簇擁著不同視覺經驗的相互對照與想像。

「空白」在提前發生,透過場域的隔層,看見與被看見,像是場域中承了過程的載體,可以被觀看與想像;純粹的想像空間取代觀者對於完整作品的既定印象,試圖翻轉觀者對於作品觀看的方式與期待,經由這樣的反差來闡述觀者視角的轉變 — 想像,疑惑,期待,沮喪。

作品將視覺的折射、心理反應並與空間與物體結合,展現出繪畫、立體的多元的呈現方式,並且希望觀賞者可以一同參與創造,發現作品的多元性。

備註:目前仍為疫情時期,敬請各位觀眾配合戴口罩、量額溫、手部消毒等防疫措施,福利社與您一起維護台灣公眾的健康。

 

展覽資訊

展期│2022 1217日— 2023 114日 ,周二至周六 11:00 – 19:00

地點│ 福利社 FreeS Art Space(台北市中山區新生北路三段82B1)

開幕│2022.12.17 (Sat.) 15:00

展覽座談│2022.12.24 (Sat.) 14:00

與談人│李明學 LEE Ming-Hsueh

【藝術教育實驗所_培養皿計畫】學員心得分享

學員陳薇涵

橙良創意 QK Studio Cofounder / CEO,跨領域策展人、教育者。
 
畢業於英國倫敦 Kingston University 當代策展與設計研究所,長期在策展、教育、品牌、議題推廣領域蛇行。
 
自2018年起擔任偏鄉藝術工作坊課程講師,且同時跨足策展及行銷領域,曾製作Zenbook Pro 創作者之夜、你誰啊?藝術展、奔馳吧萬華的菜籃車線上展等多項不同類型的展覽,並為台北國際插畫博覽會、台灣學生設計大賽等活動執行社群行銷,期待以創新角度打造推動文化、族群融合、有社會價值的內容。
來自體制外,對藝術教育的愛

我是一位策展工作者,頻繁在藝術、教育、行銷等領域活動,雖非教育本科畢業,但憑著對其喜愛,長期研究、製作偏鄉藝術教育與親子展覽。本次培養皿計畫可以說是我這類「體制外教育者」的小集合,透過導師以臻的引導,樂齡志工、社工、美術補習班老師…等不同背景的學員,一同分享、討論如何以自己擅長的技術,將生活議題融合當代藝術,形塑適合孩童的藝術教育課程。而我與夥伴-幼教老師上綺在工作坊汲取養分後,以對「學習環境的反思與期待」為題,發展出《 打開教室的多重宇宙 》課程計畫。

師生關係翻轉,外星人與孩子的奇幻思辨之旅

本次教案融合戲劇互動、遊戲、藝術體驗與設計思考的工作坊,嘗試打開小學生對學習環境的多重想像。我們在一日工作坊中扮演來自銀河系的「宇宙學校考察團」外星人探員,在巡迴探訪各星球校園後降落地球,嘗試理解人類理想的學習環境。而這樣的戲劇扮演、任務設定成功翻轉了「學生與老師」的既定概念,在過程中孩子對「不懂事的外星人」們百般照顧,為了幫外星人完成任務,像個小外交大使一樣詳盡介紹地球文化、學校環境,也在外星人提問「為什麼地球人要這樣?」時反思所處環境。我們並循序漸進地透過定義遊戲、理想學校手冊撰寫、草圖繪製、模型製作,引導孩子構築出心中「理想學校」的藍圖,也發現到孩子們理想學習環境的最大公約數是「開心、自由、健康」。

外星視角成果展,喚醒大人心中的孩子

在成果展覽中,我們以外星考察團視角呈現了國小設計師們的設計成果以及對地球教育環境的註解與觀察。而在展覽中聽見孩子聲音的大人,又是怎麼想的呢?我們在工作坊中與大人們玩起「理想學校定義遊戲」,被提及希望存在教室的物件有「壞老師隔離區」、「政治正確探測器」、還有幫你上課的「複製人製造機」…彷彿挖出塵封已久曾委屈的、長大後知道其實不對的校園記憶,也激起一波波對學習環境的反思與期待。感謝這次視盟提供機會讓體制外藝術教育進入校園、走入展場,讓孩子的想法能夠在校外場域被更多族群看見,也打開大家對教室的多想像。

參與紀錄

追蹤我們
【藝術教育實驗所_培養皿計畫】學員心得分享

學員葉上綺

作為一位「雜食性教育工作者」,白天是公立學校的正式老師,下班後走進政大校門做研究,假日是教育局研習中心講師。陪伴過牙牙學語的幼兒、獨樹一格的國小補救教學班、腥風血雨的國中補習班……也和百位師長分享主題教學經驗,以及幼兒身體動作與健康發展。
擁有加拿大STEAM教師證書、中華民國國小教師證、幼兒園教師證、保母證照、家庭教育證書、正念工作坊培訓認證,對於「人是怎麼在這個世界長大的」充滿好奇,仍持續探索中。致力於連結體制內外的教育工作者,共同創辦非營利幼教資源共享平台「一起說幼」分享多元的幼教思潮,以及最即時且真實的教育現場第一手資訊。

教育是什麼?如何以藝術為媒介,讓孩子真實表達那些未說出口的需求?是我參加此次工作坊的初衷與探求。

打破體制界線,用藝術連結教育現場

身為體制內的學校老師,我總是很「不乖」地往學校外面跑,拚命和外面的世界建立連結,想將不同領域的精彩視野帶回校園和孩子們一起分享。所以當策展人兼國小同學陳薇涵,找我參加培養皿計畫時,我豪不猶豫一口答應,自此栽進了一場教育的多重宇宙漩渦。

在視盟的培養皿計畫中,講師以臻帶領各行各業對藝術教育充滿興趣的學員一起暢聊,打破體制內外框架,我們從幼兒教育、老年陪伴、地方創生、藝術與策展等不同角度切入,探討藝術、教育和教師的本質,以及彼此碰撞出的新產物。在激盪的火花中,我與薇涵設計出「沒有老師」的藝術教育課程並幸運獲選,化身外星人降臨龜山國小,和孩子們展開了一場意想不到的教育思辨之旅。

陪伴孩子親手打造夢想教育殿堂

當教室沒有老師而是出現了兩個外星人,誰教誰?學什麼?翻轉宇宙的學習大亂鬥就此展開!孩子們以地球人的身分,透過定義遊戲,向外來的我們介紹自己日常的學校生活,藉由外星人們巧妙的提問,一層一層抽絲剝繭,慢慢鬆動了孩子習以為常的學習樣態。帶著省思與未來的想像,我們進一步讓孩子化身校園設計師,運用唾手可得的鬆散素材,共同打造心目中未曾觸及的理想教室。

令人驚訝的是,當學習的舞台中心還給孩子,他們能拿著麥克風,自信且充滿想像力地從學校環境地點、軟硬體、師生關係、課程內容乃至於學習宗旨,有條有理地敘說與呈現。「我們都是彼此的老師」、「沒有上下課時間,想要學習就可以上課」、「我想學更多,更自由地選擇」,而孩子們對學習氛圍的共識,是自由、健康與快樂。

和孩子一起重新長大,連結成更美好的教育網絡

有趣又讓人心疼的是,當我們在成果展與大人玩起學校的定義遊戲,有許多人的投射,是過去學習時不自由、不健康也不快樂的經驗。「當所有大人傾盡全力想給孩子們最好的教育,是否有人曾停下腳步傾聽孩子們的心聲?」幸好有越來越多大人,願意跨越不同領域共同合作,蹲下身子直視孩子的真實需求。讓我們與孩子共構適合彼此的學習環境,讓每個大人心中的內在小孩,與這塊土地上的孩子一起好好長大。

參與紀錄

追蹤我們
打開教室的多重宇宙 藝術教育成果展

學習有幾種可能呢?

如果穿梭到另個宇宙,外星人會怎麼學習?

跟老師心電感應、把知識吃了,還是躺著通靈?(⊙_⊙)

腦洞大開的策展人 – 陳薇涵、學校老師 – 葉上綺變身外星「宇宙學校考察團」,深入地球小學,探索人類理想的學習環境。「打開教室的多重宇宙」工作坊以龜山國小為基地,透過戲劇互動、遊戲和藝術體驗,試著打開小學生對校園、教室、學習的多重想像。本展覽將呈現宇宙學校考察團的考察成果…

——————————————————————-

⬮ 請回答外星人 – 為什麼教室是這樣?

為什麼教室是方形的?誰可以當我的同學?如果我想半夜上課呢?跟著小學生們,來場自我懷疑大哉問。

◠◡◠◡◠◡◠◡◠◡◠◡◠◡◠◡◠◡◠◡◠◡◠◡◠◡◠ (  X﹏X )╯

⬯ 星盤推演 – 教室定義遊戲

世界本是散落一地無法定義的物質,而今天由你擔任造物者;請運用置於展場的鬆散素材,以及想像力,打造憧憬的學習環境!水壺可以是知識的載體、紙箱是大型遊具、抹布是校車、彈簧球是吃不完的QQ軟糖、盆栽是來自外星的同學…感覺是所酷學校呢。

◠◡◠◡◠◡◠◡◠◡◠◡◠◡◠◡◠◡◠◡◠◡◠◡◠◡◠( ⊙д- )╮

⬮ 宇宙學校模型 – 地球校園設計師

地球小學生化身設計師,在與外星人的激烈思辨、天馬行空後的結果是什麼呢?此區能見到同學用「手作教室模型」表達對理想學習環境的描述與創建。

◠◡◠◡◠◡◠◡◠◡◠◡◠◡◠◡◠◡◠◡◠◡◠◡◠◡◠(◎o◎)╯

如果你在學習路上也曾經茫然、疑惑,也許蛇行於現實與幻想中,其留下的軌跡,就是你真實的渴望。

跟著宇宙學校考察團一起打開教室的多重宇宙吧!

 

【打開教室的多重宇宙 – 藝術教育成果展】 
 

▍時間:2022年10月25日 – 2022年10月30日

▍地點:福利社 FreeS Art Space(台北市中山區新生北路三段82號B1)

▍思維拆解工作坊:2022年10月30日(日)14:00

▍策展人:陳薇涵、葉上綺

展覽與作品欣賞
思維拆解工作坊活動紀錄
相關文章及報導
追蹤我們
打開教室的多重宇宙 課程介紹

#1_宇宙學校考察團啟航

在一個下著綿綿細雨的早晨,策展人 – 陳薇涵以及學校老師 – 葉上綺來到龜山國小,龜山國小位於新店區中最晚開發的一個聚落,因此在人文地景上所呈現的空間意象,有著傳統與現代並存的生活風貌與歷史遺跡,走進校園中,映入眼簾的盡是碧綠優美、花木扶疏的怡人景色,學校周遭群山環繞、綠水相伴,例如桂山路、四崁水、南北勢溪、新店溪的燕子湖以及龜山營地等,最佳的學習環境與資源渾然天成。

兩位老師一早便來到了龜山國小,著手開始進行「教室大改造」,在經過眾人齊心協力後,普通的教室有了新的面貌,此時龜山小的小朋友們也陸續來到了教室外,活動開始前,每位參加的小朋友被要求貼上紋身貼紙,以做為這趟旅程的入場券。

教室的燈光暗了下來,利用光線製作出來的聲光效果使教室更像一座大型劇場,隨之而來的是小朋友們的驚呼聲,就在此時,布幕後傳來了兩個神秘的聲音,兩位老師化身「宇宙學校調查團」,要來調查地球上的學校是如何運作的,老師們問了許多本該是「理所當然、正常」的問題,例如,「學校的定義是什麼?」、「要穿怎麼樣的衣服上學?」、「可以站著上課嗎?」等,起初小朋友們還被這些奇怪的提問逗得哈哈大笑,但在不知不覺中卻開始向兩位「調查員」,認真地介紹起地球上的學校、教室。

 

#2_學校是什麼 – 反思與想像

領航員帶著小朋友們到星際探險,介紹不同星球的學習環境、項目與方式,而結束了探險後,便是各位最期待的遊戲環節,邀請孩子運用造景,繩子、紙箱、椅子等日常物品,透過「定義遊戲、故事接龍」作為打破框架、腦力激盪的暖身,於腦內構建新宇宙以及新的學習樣貌。

 

#3_學校設計師入學手冊設計

看過了多重宇宙各種天馬行空的學校,創意無限的孩子們收到兩位調查員的邀請,到龜山星球設計三所新校園,以創新的方式發揚光大龜山特色,老師準備學習單「OO學校新生手冊」陪伴學生一起跟著手冊中有趣的題目,一步一步建構出心目中屬於龜山星球的夢幻學校。

 

#4_學校設計師打造夢想教室模型

以上一堂完成的「新生手冊」作為範本,邀請各組孩子們,運用隨手可得的素材,例如黏土、瓶蓋、木片、樹枝……等鬆散素材以及樂高積木,做出教室的環境、設施設備與特色。

 

#5_新生入學派對 參訪彼此腦洞大開的教室!

儘管在模型製作的過程中,因媒材的特性導致困難重重,但在老師們的協助下小朋友仍成功創造出心目中的理想校園,老師將同學們分為導覽者及參透過組織新生入學派對之分享內容,再次確立學生們對學習環境的期待與想像,並經由不同組的分享,認識彼此對學校、學習的不同的詮釋與想像。

相關文章及報導
追蹤我們
培養皿計畫課程介紹

計畫邀請曾參與去年「想像的重啟—藝術教育實驗所計畫」的策展人孫以臻作為導師,手把手帶領學員們學習藝術相關課程設計,包含教案撰寫、設計與精進,將多元概念帶入藝術課程,活化學童的創造性思考與觀點並啟發學童的自學能力,使當代藝術與各領域相互結合,做為另一種藝術實踐的方式,形塑更完整的藝術教學系統。

第一堂|無知的教師

工作坊的第一堂課以《無知的教師:智力解放五講》以及《成為一個人:一個治療者對心理治療的觀點》中的部分章節作為所有參與者的共同閱讀文本,使學員重新去審視如何讓當今藝術教育跳脫以往台灣固化的教學體系,帶領學員去思辨當代藝術教育的意義以及目的 — 「在藝術教育過程中,教師的角色是什麼?」,在討論過程中,學員互相分享彼此對於藝術教學的看法與自身面臨的困境,透過討論開拓彼此藝術教學的視野。

 第二堂|藝術家老師?策展人老師?

做為一位「藝術家老師」必須同時在「藝術創作」和「教育」之間取得平衡,在第二堂課中,老師與學員相互分享彼此對藝術教育實驗的案例搜集,如何使藝術教育成為動態流動的對話形式,讓學童從中感興趣並產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在教與學之間透過藝術去發現更多可能性,在諸多案例的剖析、分類與討論中,逐步釐清如何從自己擅長的技術以自在。

第三堂|成人的美術課:都還給老師啦!

在課堂的開始,學員們回望最初開啟自己藝術追尋的美術教室,回到現在,在這堂「成人的美術課」中,以臻老師用塔羅牌的圖像讓學員們回想自己美術課,並在討論的過程中讓學員接力完成一個對於美術課的模樣,最後學員們也發現,原來過去對於美術的經驗正帶領著自己來到此刻的樣子。

第四堂|教案培養皿

四場聚會「教案培養皿」從學員們的藝術教育提案出發,在彼此分享提案後以「現地關聯性」、「可執行性」以及「可延續性」等面向進行討論與調整,導師以臻和其他學員提供了各種不同的層面和更深入的思考如何在各自的教案之中活用想像力、創新思考運用在台灣偏鄉的國小學校,在彼此的討論與對話中構築一個更完整的教案。而這堂課的初衷,便是大家同心協力創造出一個「心」的藝術教育環境,使這個時期正在「形塑自我」的小學生們更加了解自己,亦或是同儕間的樣貌,讓台灣的偏鄉藝術教育能有更多不同的包容性、創造性與同理心。

第五堂|午茶時光與回顧

來到最後一堂課,學員們將兩週以來所學化為實際的教案並輪流提案,在報告過程中學員們也藉由彼此的建議及回饋,學習如何規劃更加成熟的教案,在歡樂的午茶時光中時間來到了課堂最終之際,以臻導師希望能從教案出發,去延展出更多的可能性,不僅止於培養皿計畫的課程,而是將「藝術教育」的本質推廣出去,改變各個領域、不同年齡層的人對於藝術的認知。

相關文章及報導
追蹤我們
悍圖社走過的20餘年,已成一片台灣藝壇最絢爛的風景 — 悍圖社聯展《悍圖風景》

一年的飛逝,悍圖社又再次帶來全新感受的視覺風貌。

福利社將於115日至123日推出悍圖社聯展《悍圖風景》,1998年的夏日,開啟對於台灣藝術文化的想像與建構。24年過去了,當年意氣風發彪悍的藝術家們仍持續每年均舉辦個展或聯展,以團體身份或個人創作方式,在臺灣藝壇上創造全新的藝術篇章,也為自己的生命譜出色彩斑斕的風景。

本次展覽中集結悍圖社13位藝術家的作品,每位都以不同的媒材述說各自的創作路途,即使彼此當初成軍都是為了相同的理念,但經過歲月的流逝,他們各自也找到在台灣藝壇屬於自己的定位,正也呼應了展覽中「風景」一詞,結合13人的心境多重背景之下,他們各自的創作也在驀然回首中已成了「最美的風景」。
13位藝術家跨媒材、跨時空,孕育出不同臺灣藝術史的嶄新的風景:
– 處處在演變的楊茂林,在不同媒材間遊蕩,近期在作品上以綜合媒材的型態跨平面繪畫、計算機制作、裝置與雕塑等多種形式,打破媒材之間極限的各種可能。

– 笑看社會的吳天章,透過拍攝中的「動態」、「空間劇場」創造出詭異驚悚的動態視覺風格,展現出沈浸式詭譎的視覺體驗。

– 展現強韌生命力的陸先銘,從《陸橋時期》、《人物時期》,到近期的《老樹時期》作品,藉著不同的心境的觸動拆解都市寫實的各種觀看,使現實社會熟知的事物上重新鋪上誠懇面對生存空間環境的作品。

– 拆開不真實的郭維國,用象徵、引用等手法,挪移隱藏在畫作之間的「慾望」的表現,拼湊組合自我內心深層的潛意識的窺探。

– 徜徉在色彩維度中的李民中,不受拘束的大玩色彩之間的衝擊感,今年講以以幾何圓球狀態,透過隨意、自由、任性,擺弄幾何空間更多的想像,也透過色彩之間的視覺重疊效果,達到「定心」的欣賞玩味的寧靜。

– 1980以超現實突破重圍的連建興,從創作上合成他兒時記憶與幻想,近年以魔幻寫實的繪畫手法,用象徵隱喻的方式表達自身的觀點。
– 未沈溺於唯美形式的楊仁明,近期著重以理性表現,透過理性與感性平衡兼具創作方式多層次不同的色塊呈現,和線性交匯疊加成抽象理性的世界。

– 綻放生命的賴新龍,以形似「煙花」的圖像,透過散落在四周的點綴揮灑,以隨筆、無規範的在自透過畫布去呈現生命中內心對於藝術熱情地綻放。

– 從生活看見創作的唐唐發,直搗台灣社會最前線的風土情貌,透過民以食為天「豬肉」的題材,以最接近你我生活的情境,再現台灣獨特的樣貌,讓人直接體悟最「接地氣」的文化景觀。

– 編造「真實」的涂維政,這次的作品藉著利用人類文明「殘餘物」的「偽化石」,並想像這些殘餘物背後隱藏的生物特質,來反思人類行為與文明歷史的過去風華、現在衰敗和未來,也進而產生歷史與真實錯置的謬誤感,並思考文明的社會中曾經有過壯闊榮景與悲歌。

– 早期鄧文貞結合油彩與刺繡,到以台灣花布打底的複合媒材,此次則以刺繡、梭織編織出對土地的記憶情懷,更利用了染布暈染的不確定性,打造出作品的獨特性。

– 怪誕形式出發的常陵,以詼諧塗鴉的角度,碎片化現實照片中臉孔的扭曲跟遐想,以複合媒材照片系列,回應打破現實的思考邏輯。

– 善用文化符號的陳擎耀,將以《少女愛的迫降》角色穿著白色襯衫、短裙制服的美少女軍團詼諧的角度,挪用、改寫重述再編寫嚴肅的軍事社會的題材,重新追求當時台灣面臨國際局勢的心理狀態。
 
《悍圖風景 The Hantoo Landscape》這次以尋求每位成員最初的志願,就像搭上人生旅途的班次,窗外輝映著各自的一片風采,也引領著觀眾重新回味歲月的洗禮,讓你看見藝術不同想像交織而成的新世界。 
備註 : 防疫期間進入館場敬請配戴口罩、配合實名制與手部酒精消毒,福利社與您共同維護台灣公眾的健康。
 
 
展覽資訊
展期│2022  11  5 — 2022  12  3  ,周二至周六 11:00 – 19:00,免費參觀
地點|福利社FreeS Art Space
地址台北市中山區新生北路三段82B1
開幕│2022.11.5 (Sat.)  15:00

戰火中移動的身體與家鄉的記憶,烏克蘭藝術家於台灣當代一年展呈現在台駐村創作成果

視盟於 2022 年秉持人道援助與文化交流的精神,邀請烏克蘭Gallery 101 創辦人 Marta Trotsiuk 及三位藝術家 Myroslava Bachkur(Mira Bachkur)、Anna-Zoriana Savka(Zirka Savka)、Veronika Cherednychenko來台駐村及創作交流計畫。Gallery 101 創辦人 Marta Trotsiuk 談到,她作為策展人,自 2017 年開始到世界各地旅行並觀察畫廊及藝術機構的經營模式,期待在探訪 100 間畫廊後,將這些海外經驗帶回烏克蘭,並於戰後於家鄉列維夫(Lviv)開設屬於自己的實體藝廊Gallery 101。本次交流計畫由其帶隊,在台駐村期間參訪包含台北當代藝術館、鶯歌陶瓷博物館、國立台灣美術館等大型藝術機構,以及數家台灣知名藝廊,同時透過一年展相關交流活動,向台灣藝術家及一般民眾分享烏克蘭現況與經驗。

本次駐村期間,三位藝術家以「記憶邊境」(Frontier of the Memories)為名,各自創作了全新系列作品。本系列主要創作靈感來自回憶及其不同面向,作品自藝術家個人經驗出發,在創造當代文明及歷史的過程中,探討人類透過地理版圖的擴張與轉移,在衝突中創造出新的規則與秩序。當人們遭受戰手火海波及,經過不斷反思過去和未來的許多面向,試圖以自身的回憶作為素材,投射當下的體驗。 

Zirka Savka首次嘗試以宣紙及水墨畫顏料為素材,描繪自己作為烏克蘭女性,面對戰爭猶如豺狼虎豹般地侵略,即使痛苦如箭矢刺穿她的身體,她仍無所畏懼並頑強抵抗;身後的藤蔓象徵一直支持她令她嚮往的大自然母親,也呼應這次來台駐村,被台灣綠意盎然的環境撫慰。 

Mira Bachkur以她擅長的油彩,呈現一幅幅戰時烏克蘭浮世繪,畫面乍看在呈現玩耍孩童的天真模樣,但下一秒細看後即可感受到戰爭的殘酷,大量的灰黑藍背景映襯鮮紅的對比色為其創作之特色。於實體展她也同時和觀眾分享在戰爭爆發之後,以拍立得撰寫日記、記錄生活的計畫,提醒自己日常的美好以及戰爭的殘酷。 

Veronika Cherednychenko以自己的家鄉赫爾松(Kherson)為靈感,使用鉛筆素描及VR影片呈現自己出生長大的塔爾街區(Tarle)。赫爾松為現今戰事最為激烈的區域之一,她在18歲離家追求藝術家夢想之後就從未返鄉,戰爭爆發之後她憶及家鄉的人事物,試圖描繪自己記憶中的景色,同時也感嘆現實想必和她的記憶已相去甚遠,遂用VR影片呈現家鄉在她腦中不斷形變的過程。 

Marta表示,她們在戰時仍積極以各種方式,向國際推廣烏克蘭藝術作品及藝術家,在戰爭爆發後她也開啟了倡議計畫,透過游擊的方式組織具有影響力的藝文圈人士一同為烏克蘭發聲,要求國際社會對俄羅斯進行文化制裁。盼透過本次的駐村計畫,除了向台灣介紹藝術家們的優秀作品,也讓國際社會更加認識烏克蘭現況,呼籲各界正視俄羅斯文化侵略議題。

一個策展培力提案的討論會 - 節點場小側記

2022年10月22日於台南節點藝術空間進行第三場的討論會,邀請劉星佑作為聊天嘉賓。在新浜場與自學場的討論會後,於節點場打散了分組的模式,以一小組的方式進行最後一場的討論。首先每人提出自己所關注有關於「策展」的問題意識,並各自提出了相關的分享,如:

 

「獨立策展人跟獨立空間的關係」

「獨立空間怎麼把資源分給其他人?」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的書寫工作坊所帶來的幫助」

「自己經營空間的人在做什麼?非機構以外的空間在做什麼?培力讓新的人不斷進來外,還有沒有其他的可能性?」

「獨立空間變成一個小型機構化的時候,還能怎麼思考?這幾年過去了,這些培力真的有進步嗎?還是是在討論同一個命題。」

「學院與當代藝術現場的落差」

「原民藝術的討論」

「如何以藝術史出發,關注縫隙的流動(書寫、藝術家、策展人)」

「資源分配、階級與展示工作方法論在務實的層面可以做什麼?」

「沒準備好的這件事:補助系統完善到可以先準備好,有步驟的規劃,所有事情都是準備好的,方向與目標越來越內縮,也沒辦法像一個機構在做事情。」

 

而在這些問題意識的提出下,我們聚焦在現在的「替代空間(獨立、展演空間)」與「機構」的關係進行近一步的討論,不管是補助系統完善的狀況下,替代空間(獨立、展演空間)該如何扮演其角色,也是對於在系統中的個人該如何反應。

一個策展培力提案的討論會 - 自學場小側記

2022828日於台北國際藝術村幽竹廳進行的第二場討論會,邀請一群人的自學成員與策展人黃又文擔任聊天嘉賓,共同與60多位前來現場的工作者共同討論,除了學生外,也有如美術館館員、博物館從業人員、藝廊業務、設計技士、行銷公關、醫師、非藝文相關上班族等不同背景人員參與。而在活動中,我們將人員分為三組進行討論,現場依據「不分科系學生」、「有一些工作與社會經驗(有策展經驗)」與「有一些工作與社會經驗(無策展經驗)」分為ABC三組,並彙整大家提出來的問題後,整理以下五個問題在小組中討論。

 

一、除了在展場裡面實踐以外,有沒有其他策展人可以實踐的方式?

二、可以怎麼開始做策展?

三、現在策展人關注的題目/議題有哪些?

四、現在各領域的「培力」方式有哪些?

五、策展人怎麼維生,在機構工作還是自己工作,自己怎麼工作?

 

也透過不同階段的交叉分享與討論,三組各在最後階段不顧慮現實可能,僅需考慮要培力的對象是誰,提出「那我們如何培力出這樣的策展人?」。其中學生組成的A,從「什麼類型的展覽」以及「策展人所需的能力」為思考去規劃課程提案,在討論中策展人的所需能力從包山包海的各式課程,逐漸聚焦於類似整合能力、實務經驗的操演機會;而B組因其背景多為博物館、美術館內的從業人員,以及有經驗的策展人,因此所思考的是如何從甲方的立場去提一個 OPEN CALL,以及期待來投件的乙方能如何表現出能執行的創意與可能;另外C組因為有著多領域的非策展工作背景,因此在他們的討論中會講到像「黑山學院」、「包浩斯學校」的案例,期待在課程中有更多跨領域思維的養成與實務操作,以及想像台灣館舍機構 OPEN CALL 的不同可能性。而在最後三組的共同交流中,三組變成三種類型的角色:渴望成為乙方的人、具甲方經驗的人、想像甲方的可能性,彷彿一場三方扮演的問答現場。